谢绪友
磨课,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打磨一节课,它是新课改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深度教学研究方式。磨课的目的是研究教学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磨课怎样磨?磨去什么?磨向何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观各地的探索实践,有几点认识是一致的:其一,磨课要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问题展开;其二,磨课是一个研究团队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团队成员包括研究人员、上课教师和合作伙伴;其三,磨课的一般形式是“一课多轮、反复跟进”;其四,磨课具有周期性,多则一周一次,少则一月一次;其五,磨课是学习、研究、实践、提升的过程。笔者认为,磨课改变了传统的教研形态,使教学研究从“泛化”走向“精准”。
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存在着“泛化现象”,教师听课、评课面面俱到,讨论的问题很多,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精彩”;新课程背景下的“磨课”活动是围绕问题进行观课、议课,精准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追求课堂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下面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谈一谈以问题为导向的“精准磨课”。
一、磨课主题产生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指出:“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怎么教”是指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轻视“教什么”,重视“怎么教”。“教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就去追求教学方法的精巧,多媒体运用的创新,结果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那么,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亟待研究的问题。
为了探索这一问题,我校六年级语文中心备课组开展了“语文教什么”主题磨课活动,备课组长拟订了一个磨课计划,选择《跨越百年的美丽》为研究内容,青年教师陈雅琴主动请缨担任讲课教师,其他九名成员作为合作伙伴一起磨课,中心备课组还印发了一些学习资料,磨课前期组织准备工作比较充分。
二、磨课过程评析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以“美丽”为主线,选取居里夫人科学生涯中几个具有典型性的事例,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在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陈老师认真研读文本,精心备课,开始第一次试教。她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一轮磨课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问题之一:资料怎么用?
下面是陈老师开课时的一个片段。
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了居里夫人的资料,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依次介绍居里夫人的生平、童年生活、成就、名言等。)
陈老师上完课后,对该教学环节不是很满意: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用时较长,本节课教学内容没有完成。她感到很困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应该没有问题,可是这些资料该如何处理呢?如何利用课外资料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磨课组的教师围绕“收集资料、交流资料”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必要的;有的认为,六年级学生能够收集资料,但是不会处理资料,因此要教学生“如何处理资料”;有的认为讓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能够拓宽视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笔者在研讨时提出两个问题引发大家进一步思考:一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是否进行了“加工”?二是这些资料与课文的学习是否建立了联系?带着思考,大家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资料观”:一方面,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资料,但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加工”,提取有效信息,这个过程是阅读、理解、提炼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语文学习。只注重资料收集,不注重资料加工,就失去了资料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收集的资料应该与课文学习建立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果资料是孤立的,仅仅是当作一个教学环节来展示,就没有实际学习意义。
根据以上的讨论分析,再来反观陈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的“资料交流”环节,深感“加工”不够,“联系”不紧,建议删去这一环节,再选取合适的资料以辅助重难点的学习。
问题之二:字词教什么?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师:这篇课文有很多生字、新词(课件出示词语表),大家通过预习,还有哪些词不理解?
生1:“放射线”是什么?
生2:“居里”是什么计量单位?
生3:“定格”是什么意思?
……
课后,陈老师感到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很不对路。她说,这篇课文有14个生字、22个新词,有很多是科学术语,学生难以理解。这些词语到底教不教?教师围绕“字词教什么”展开讨论:有的认为,学习生字、新词是教学目标之一,一定要落到实处;有的认为,高年级学生有自学能力,字词的学习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要检测一下即可;有的认为,字词的教学要“教方法”,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和运用……讨论很激烈,似乎都有道理,但没有形成一致意见,陈老师的困惑还在。
后来,备课组长找来“词语分类教学”和“词语模糊教学”两份资料,大家读后深受启发:《跨越百年的美丽》尽管生字新词很多,但是可以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一类是科学名词术语,如放射性、放射线、X光等;一类是一般性词语,如“人声鼎沸、肃然无声”等。科学名词术语采取“模糊教学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即可,不必深究。一般性词语随文而解,不必一个一个孤立地解释。这样的结论陈老师很满意。
问题之三:课文都讲吗?
陈老师经过两次试教、两轮磨课,对教材的把握,教法学法设计,特别是“教什么”有了底气。第三次试教,她以“美丽”为主线,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二是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她从学生熟悉的“美丽”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发现她的内心美、人格美,由此升华科学精神美。教学过程轻松流畅,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课后,磨课组成员又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已突破,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较好。可是,有的教师又提出了质疑:课文中有些内容被忽略了,如“人工放射性”和“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这些课文上的内容该不该讲?还有,表达方法的学习是否落到实处?
这个问题涉及“课文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阅读本位”与“习作本位”的定位问题,是语文教学深层次的问题,很有讨论必要。为此,备课组再次学习研讨,大家读了王荣生的《教学内容重构》,结合课例研讨,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学的内容不等于教材的内容。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要凭借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精选一个或两个训练点,让孩子在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谋篇布局的匠心,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三、磨课所获
为期一个月的磨课活动告一段落,大家收获满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磨课方式表示认可。过去研讨一节课,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方法,从教学流程到教学细节,浅尝辄止,各持己见,很难触及教学本质问题。而这种围绕问题、抓住主题的“精准磨课”,教师找到了比磨课之前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掌握了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二是经历了教学研究的过程。对讲课教师来说,磨课是一个很好的历练,虽然很累、很苦,但是经历之后,自身的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教学状态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对磨课组成员来说,大家都认真地观课、议课,深入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交流碰撞中生成了教育的智慧和教研的激情。
(作者单位: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