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文化助力经济发展

2017-11-30 20:09张武明
群文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省长青海文化

张武明

时轮匆匆,光阴荏苒。到今年12月1日,青海省原省委书记、省长黄静波同志离世已达三个年头。黄老1919年7月出生,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享年95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对党对人民奉献的一生。1982年7月到1985年8月黄静波任青海省委书记、代省长、省长。他在青海任职虽只有3年多的时间,却赢得了广大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与好评,被誉为“人民的好省长”。他的功业和政治家的优良品质体现在多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与黄省长就文化艺术工作有较多的接触,对他浓厚的文化情愫、深刻的文化思想、锐意改革开放的意识、脚踏实地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有着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在全党全国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五个建设”“四个自信”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活动中,回忆这段历史或许更有意义。

初识黄静波省长还是1982年底举行全省自编文艺节目调演期间。在这之前通过文件和会议传达,已经知道党中央从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省为青海调来了这位新省长。他那年虽已63岁高龄,一到青海却不惧严寒缺氧及生活条件艰苦,立即下农村上牧区进厂矿连续进行长达三个月的调查研究。每到一处他都深查细问,结合实际宣讲改革开放的精神。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促进改革的优良作风在全省引起反响。当文艺界在调演期间知道新省长一出不落地观看了所有调演节目,并评论说青海的文艺水平并不低,特别在他明确提出“要用文化和外贸搞活青海的经济”时,整个文艺界受到很大鼓舞,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就是说新省长通过调查研究,已把文化工作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后来的事实说明,从他在青海开始任职到卸任,一以贯之地对文艺工作特别重视,从宏观到微观加以指示和指导,有力地推动了我省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值得记忆的有这样四个方面。

首先是坚持彰显民族地域特色,把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作品推向国内和国外,通过这个窗口让外界了解青海,唱响大美青海。黄省长在全面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工作中,对舞台艺术情有独钟。他曾先后直接参与修改加工提高的大型剧目就有6部,还有一台去土耳其等国演出的歌舞节目。这7部作品中有5部由他向外推介演出取得了成功。其中最早着手的是黄南州的藏戏《意乐仙女》和海南州的藏语歌舞剧《霍岭之战》。这两部戏前者系八大藏戏之一,重新整理搬上舞台;后者则是根据藏族史诗《格萨尔王》部分章节新创作而成。都具有深厚的藏族文化底蕴,而且都是在1981年先后搬上舞台,深受藏族群众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黄省长慧眼识珠,他来青海不久在看文艺调演时就发现了这两部戏的艺术价值,果断作出推向广州交易会演出的决定。并指示省厅要全力以赴,两州各指定一名负责同志专管两剧出省演出的筹备事宜。要求首先要对剧本进行深入研究,艺术表现上要达到最高水平,服装、布景、化装等在符合人物剧情的前提下,要搞得非常精美。同时也要开始做好文字(中英两种)及图像等的宣传准备工作。按省长的这一指示,省厅及两州紧锣密鼓投入了筹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班玛丹增副省长曾两次去黄南州,省人大常委会杨茂嘉副主任也亲自去海南州,他们都曾参加剧本讨论,深入排练场指导。后来得知,都是受省长委托前往督办,并已提前决定二人分别为两个演出团的团长,还一定要穿藏族服装,以彰显藏族人文特色。随着筹备工作的进展和广交会演出时间的临近,在1983年3月中旬,黄省长听取了省文化厅和两州负责同志的汇报,并决定两个演出团集中到西宁彩排审看。同时宣布已与有关方面商定,《意乐仙女》演出团先到广交会演出,然后去香港演出;《霍岭之战》演出团先去云贵川演出,然后到广交会演出。按整体计划,黄省长审看了两出戏的彩排,认为虽有提高,但仍不尽如人意,并提出了一些需要完善之处。要求如果来得及就要改一下,决定按期出发。出发前,省政府召开了动员大会,黄省长做了动员讲话。他鼓励大家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总的情况是比较好的。大家要充满信心去演出,争取最好的效果。出演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但省委、省政府为什么又这样重视呢?我们青海、我们的藏族文化艺术过去对外宣传介绍得不够,外界对我们不甚了解。所以需要走出去向全国向世界作介绍。为什么决定去南方、去广交会?广州是一个国际市场,在广州演出就是面向世界。达赖集团污蔑我们消灭了藏族文化。我们的出演和团长及成员都由藏族人组成,表达的也是藏族传统文化,对达赖叛国集团是一个有力的批驳与斗争。”然后,他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和注意的问题。在两团完成了8个省的成功演出后,还是黄省长亲自安排了全面总结和演出成果宣传。他强调通过总结推动全省的文艺繁荣发展。在向外推介民族题材优秀作品中,我体会更为具体、更为深切的还有大型舞剧《智美更登》。在1983年年中,文化部为我省下达了组建一台歌舞去土耳其、利比亚等五国演出的任务。由于这是青海历史上第一次组团走出国门,黄省长特别重视。在深度参与组建队伍审定、加工提高节目的过程中,与省民族歌舞团有着多次接触,对该团正在将八大藏戏之一的《智美更登》改编为同名舞剧非常支持。他认为该剧有着厚重的藏族文化底蕴,深刻地揭示了藏族人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艺术表现上在全国也是中上水平。他决定将此剧推出省界,首先去北京进行汇报演出。该剧在北京演出果然引起轰动,取得成功。时任中宣部副部长、著名文艺家贺敬之观看演出后评价说:“《智美更登》是《丝路花雨》之后,又一部好舞剧。”为了宣传青海、扩大知名度,黄省长在1984年11月,决定将此舞剧推向上海和广东演出,并指定由我带队。出发前他交代说,你的任务是带好队伍,搞好宣传,及时汇报。然后他用毛笔给两省市相关领导和名人名家书写了十多封推荐信。其中就有上海市委书记陈国栋、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元化,广东省委书记林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应斌等。为了加強宣传,还指派光明日报特约记者李南山随团采访。在上海和广东的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演出团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舞剧《智美更登》受到了极高的评价。为接待青海演出团,两省市都成立了接待班子,组织了艺术交流等活动。上海、广东的主要领导和许多负责同志都观看了演出,并上台接见演员祝贺演出成功。两省市都召开了由名人名家出席的评论座谈会,各大报刊及新闻媒体都发表了演出消息活动报道及评论文章。在广州演出时,不仅许多香港人士前往观看,还应要求去了中山、珠海等市演出。这所有演出都是在黄省长亲自关心指导下进行。据黄省长的秘书讲,我们每次汇报无论时间多晚,他都耐心等待并亲自接电话,还认真记录。有一次他去北京开会,还打电话询问演出情况和队伍状况。就这样在两年内,在黄静波省长的关怀领导下,成功地向外推介了具有民族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三台大戏。一段时间内,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及香港地区形成了一股小小的青海热。为当时比较闭塞,外界知之甚少的青海高原开启了一个对外窗口,达到了向外宣传、介绍青海的目的。endprint

其二,發挥名人效应。在对外联合中引进新理念、新思维,达到内部搞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的。他初到青海时,在一次报告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人说青海是个穷地方,我看我们是烂皮袄里裹珍珠,表面穷内里可富得很哩。那么我们一些同志因何身在富中不知富、人在宝山不识宝呢?这有着多种原因,我看主要是那些传统的观念、旧的思维方式蒙蔽了我们的眼睛,堵塞了思路。”我联想到在另一次谈话中他明确指出,我们要用对外联合,搞活内部。这就是说,他把解放思路、更新观念,视为改变青海后进面貌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走出去、请进来,特别是请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文化团体来青合作交流,更是他极为重视的途径与措施。他在青任职的近4年间,就我所知,由他决定,约请并亲自接见过的来青个人和团体有很多,如著名的南方作家秦牧,他不仅在省城参观访问,还去了海西柴达木采访。对我省有极好印象,曾在《广州日报》发表了一篇赞评《智美更登》的名为《青海高原雪莲花妍》的文章。文化部民文司司长、音乐家关鹤童,民族戏剧评论家李超等几位专业干部应约来帮《意乐仙女》和《霍岭之战》两剧加工提高,并对我省民族文化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了调查研究,与省文化厅党组交换了意见。之后关鹤童司长发表了一篇名为《青藏高原上的两朵雪莲》、李超发表名为《创造具有民族特点的戏剧艺术》长文盛赞两剧的成功演出。为了对省话剧团创排的《三百年前》大型历史话剧进行加工修改,约请了北京及外省戏剧专家相关院校和新闻单位的教授、著名记者来青进行座谈研讨。其中有王育生、罗锦麟、钱宗范、兰靖中、程世荣、姚运焕等16位戏剧家和知名人士。用时两天对《三》剧进行认真讨论,传达了许多外地和外国戏剧等信息,对我省戏剧工作者颇有启发。青海日报社还组织与会的上海解放日报、广州日报、香港文汇报等高级记者进行了单独活动。为用电影艺术宣传、介绍青海,1984年4月,黄省长指示筹建电影摄制组,请来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汪洋,商讨相关事宜之后,约请香港著名导演李瀚祥来到青海拍片,拍摄的首部影片定名为《格萨尔的故乡》,既表现史诗《格萨尔》又表现青海的现实生活。同时计划拍摄纪录片,以便更形象化地向省外国外宣介青海。在外请来青的名人中,还必须提到的有著名戏剧家赵寻和著名作家冯牧、荒煤等,他们都去了柴达木,荒煤老先生激动不已,站在一个小山头高喊:“昆仑山,我来啦!”长篇小说《昨天的战争》的作者,著名作家孟伟哉,曾被聘为青海省文化厅厅长。他在青海虽然只工作了一年多,但对文化系统改革开放意识的树立、对与外界的联系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应约来青交流演出的外地演出团体也为数不少。黄省长直接指导接待并观看演出的就有以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朱明达和省剧协主席海风为正副团长的广东省歌舞团、香港青年合唱团、以丁是娥为院长的上海沪剧院。对这些团体怎么接待、怎样交流他都有具体指示。其工作之细对我们极具启发。比如送锦旗一项,他不仅和我们一起研究题写什么内容,锦旗做好后,还亲手检查一下字迹是否会脱落。在整个接待外来专家学者及演出团体中,他有过多次多项指示,总体来说,一要细致、热情、周到,人家来都是为我们传经送宝;二要广泛深入地交流,通过项目合作或报告、讲学等可以丰富我们的信息知识,开阔眼界;三是接待要突出青海特点,看青海的人文景观、优秀作品,吃青海特有的饭,还可赠送体现青海特色的画刊文本及枸杞、雪莲甚至蚕豆……由于大开省门,又有正确的接待思想和方式,与走出去宣传青海一样,对推动我省的改革开放均取得了异曲同工之效。

其三,关心文化艺术事业,关爱文艺工作者,亲自协调组建文艺队伍和艺术革新提高,全面推进文艺团体的改革发展。在我的记忆中,黄省长在青工作时,召开的所有全省文化局长会议、创作会议、剧团团长会议、个别文艺团体总结大会,他几乎都出席,并作指导性讲话。他的讲话少有虚话套话,深入浅出,言简意赅,颇具启发性。他经常向文化部门和干部介绍全省的经济形势和改革进度,让大家胸中有全局。讲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强调发挥文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他指出,只有改革开放经济才能搞活,文艺才能搞活。他提醒文艺表现要多样化,但不能忽略现实题材的创作。他几次提出要组织力量搞出能够广为流传的歌唱青海的歌曲。他关心现有文艺队伍,特别是青年演员的成长。个别演员拜名师学艺,他都专程参加仪式。为了解决省级剧团住房和排练室的困难,他曾两次提议把几个团搬迁到多巴五七高炮厂原址,说那里宽展、面积大、房屋多,可买几辆大轿车通勤,将来把那里建成一座文化城,这虽然由于存在许多实际问题未能实现,但他主动为演出团体着想,关心大家的日常生活还是让人为之感念。在关心文艺团体的发展上最值得记忆的是人才问题。他刚到青海时,正是人才流失之际。有一次他讲到全省已经走了5000多人,还有几名业务骨干也想走,他明确表态不能走,有什么问题可以研究解决,他亲自出面挽留。他还要求有的人虽然退休了,只要工作需要还可以请回来,不是复职,可以给报酬。他不止一次要求省艺校要加强,要设戏剧专业,但因实际困难未能如愿。为此,经他同意并支持,委托中国戏曲学院为青海京剧团代办了一期7年制的大专班,委托河北省艺校为青海杂技团代办了一期4年制杂技班,解决了两团的人才后顾之忧。为解决当时人才缺乏的问题,黄省长还利用各种条件招揽人才充实队伍。他在京剧界朋友众多,为了使省京剧团人才济济,七梁八柱齐全,他托京剧名家梅葆玖、京剧名导演阿甲介绍演员来青,还指示我带着他写给中国京剧院原院长吕瑞明的亲笔信,请他招聘有成就有影响的演员充实我省京剧团。黄省长深知一位名演员对剧团的重要性。他亲自协调运作,于1983年中期为京剧团调来了著名京剧男旦演员陈永玲。陈永玲是梅兰芳大师的亲传弟子,是梅、程、尚、荀、筱五大流派全能的继承人,又善于演踩跷戏。在1948年补选为四小名旦之一。黄省长对陈永玲到青后的演出、生活待遇等非常重视,数次过问关照。有一次到京剧团去看望陈时对他说,京剧团只能加强,你来就是个加强。但这个团不是一时能振作起来的,还要继续努力。你演出没有配套的演员,可设法向外地借用。这之后就借来北京的名丑钮承华、陕西京剧院当家小生张筠蘅来西宁合演了陈的代表剧目《贵妃醉酒》《小上坟》等。青海电视台做了专题录像成为珍贵的艺术资料。黄省长关心文艺团体话题最多的另一方面是艺术要革新要发展的问题。他特别讲到对传统剧目要认真分析研究,不是说要把历史人改造成今人,而是以今天的眼光看看是不是合乎情理。他在一次谈戏时说:“20年前对传统戏是否要改革有争论,我讲了我的意见,并且改了三个剧本。《失空斩》是名剧。从四大徽班程长庚起到许多名家演出,犯了二百多年的错误,把诸葛亮弄错了。街亭是咽喉要路,派马谡、王平挂帅坚守,王平到街亭立即报送了布阵地理图,为什么还要责打呢?《白水滩》《二堂舍子》也一样。一定要合理。”他还说道:“那时我在陕西任粮食厅长。改的剧本没人演,我自己演,还买了行头。”黄省长关心支持文艺团体和个人的事例不胜枚举,许多至今仍传为佳话。endprint

四是讓躺着的文化站起来,让纸上的文化活起来,为我省旅游文化的发展振兴奠定了基础。黄省长自来青海任职就注意到了“来的客人要有更多去处和看头”。特别在1983年7月31日胡耀邦同志视察青海发表“立下愚公志,开拓青海省”的重要讲话公开报道之后,他对加强旅游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为具体的安排部署。他指出:“耀邦同志讲话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外事多起来这是好事。但我们的精神准备不足,物质条件也不够,接待礼貌未训练,交通治安也存在问题。最近又有几十个外国记者要来,国内4所大学要来,香港的演出团第一次来,老干部交往也多了。我们一定要大大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开创出旅游业的新局面。”他还说道:“旅游与文化分不开,旅游不只是看山看水看树,还要看文化,学到知识,得到愉悦。”然后他就接待工作的组织机构、定点接待宾馆、旅游点的完善等作了具体部署。我记忆中他对具有世界影响的唐蕃古道大规模考察、获得1983年全国六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都兰热水大墓群的发掘、明代建筑塔尔寺的艺术三绝和瞿昙寺壁画的保护与利用、热贡艺术研究所成立、乐都爱国人士侯国柱捐献珍贵文物表彰奖励以及青海宾馆的建成等,都给予了全面支持与具体关注,有一些问题最终由他协调才得到了顺利解决。为把唐蕃文化交流形象化,在他的创意指导下,在日月山顶青藏公路通过的垭豁南北两面分别建起了日亭和月亭。这两座小巧精致、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从1985年落成起,就受到人们的赞许,凡路经此处过客或专程的旅游者无不下车观瞻,如今更是我省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但很少有人知晓它的来龙去脉。黄省长提出建日月亭始于1984年初,在他更多地了解日月山的历史渊源,了解文成公主的各种传说之后,提出了建筑日月两亭的意向。后经省政府会议确定后,他分别召开过几次会议,对于修建两亭的意义、文化内涵、建筑样式进行了讨论。大体方案确定后,责成省设计院投入设计,工程的管理则交由湟源县。日月山修建两亭有多种因素,最主要的根据是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赞干布经赤岭(今日月山)时,摔碎了日月宝镜,毅然前往,去完成唐蕃联姻的友好大业。所以两亭和展室均用瓷砖壁画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从藏王的使者去长安机智求婚到江夏王护送文成公主到达吐蕃,在吐蕃传播汉文化,为藏族人民谋福祉的全过程。在修建两亭的过程中,因有的同志对其深意不能理解,说花一百多万元在山上修此建筑有啥必要?黄省长听到反映后,只淡淡地说将来大家都会理解的。日月亭竣工后,由班玛丹增副省长主持,在日月山举行了简单隆重的落成典礼,省县相关领导和附近各族群众前来祝贺。之后,湟源县和群众又在日月山下增建了一些旅游文化形象与项目,不断丰富了它的民族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我认为日月亭不仅是对文成公主的永远怀念,也是对黄静波省长在青海工作期间及离任之后仍然关心重视青海文化及文化工作者,用文化助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录。如今黄省长已驾鹤西去,让我们学习他不忘初心终生忠实于党、服务人民的政治品德,坚持文化自觉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而不懈努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省长青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省长”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谁远谁近?
省长爸爸
我爸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