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时报》新年献词对“国家”观念的消解与构建

2017-11-30 08:13张春晓
传播与版权 2017年9期
关键词:伪满洲国盛京时报

张春晓

《盛京时报》新年献词对“国家”观念的消解与构建

张春晓

新年献词是年终岁首报社发表的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文章,既是报社编辑方针的集中展现,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盛京时报》创办38年间,其新年献词通过塑造黑暗的中国、“友善”的日本、“美好”的“满洲国”等国家形象,企图实现对中国国家观念的消解和对“满洲国”“国家”观念的构建。

《盛京时报》;新年献词;“国家”观念;消解;构建

一、《盛京时报》新年献词的文本分析

《盛京时报》创刊于1906年10月,1944年并入《康德新闻》,发行38年间,共发表新年献词30篇。虽然《盛京时报》自创办之初就受到日本人的支持,但是随着创办者中岛真雄的离开和“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的注资以及政局的变化,它的办报方针也随之改变。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可以呈现其主题变化和特点。

(一)主题

《盛京时报》新年献词的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内容。1907—1911年,新年献词主题集中在中国政治改革。由于这一时期仍然处在办报初期,《盛京时报》为了适应清政府的管理,获得群众基础,新年献词必须表达政府认同、人民热衷的主题。这一时期也恰逢清末政治改革,因此改革成为新年献词的重要内容。1912—1931年,中国战争频发,时局动荡,列强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而俄国和日本在东北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主题多为中国动荡不安和列强压迫。1934—1941年,随着伪满洲国成立和“七七”事变等事件的发生,日本侵华意图昭然若揭,作为日本人支持的《盛京时报》也开始正面宣传伪满洲国,大力倡导日满一心一德。

表1:《盛京时报》新年献词部分主题

(二)特点

1.形式的矛盾性。《盛京时报》新年献词的第一个特点是形式的矛盾性,即融“新”“旧”于一体。

新年献词的“新”。新年献词从《盛京时报》创办后的第一个元旦即1907年就出现了,而且明确以“祝词”命名,均出现在报纸头版甚至占据头版整版位置。据考察,《大公报》中出现新年献词类文章在1916年左右,新年献词出现之初多在言论栏目下,且所占版面也多为四版。而《申报》新年献词类文章则出现于1931年,和《大公报》一样也多出现在社论和时评栏目下,版面位置也更靠后。从时间上而言《盛京时报》利用新年献词更早,且形式也更为固定。

新年献词的“旧”。虽然《盛京时报》积极利用了新年献词这一新形式,但是30篇新年献词中有28篇在语言上仍然采用文言文,且一直延续到1944年停刊。同时,《盛京时报》新年献词的标点符号演化也处于停滞状态,30篇中有28篇全部标点均用句号,1937年的新年献词中出现大篇幅使用顿号的情况,而1939年则通篇运用顿号。

2.方式的策略性。《盛京时报》能够发行38年,除了日本人的支持外,也离不开它的办报策略,其新年献词的书写也同样具有策略性。在初期为了迎合清政府和读者,基本采取歌颂的笔触。1907年新年献词中写到:“今上御极之三十有四年……莫不欢欣忭颂。而庆国家太平之崭新气象焉。”1910年新年献词中则写到:“某愿我同胞。鉴于时序之如流。而奋起直追。某更愿我同胞。惊心岁序之倏更。而如刘琨之闻鸡起舞也。”而在中期采取的策略则是矛盾的转移。1930年新年献词中明确提出“民国肇造十八年。此十八年中。无一日不战也。无一日不争也……中原之鼎沸。赤俄之告侵。其明证也”。这一时期日本加速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但是为了掩盖其侵略意图,保护在华利益,新年献词不断将矛盾转移到国内和列强尤其是俄国身上。在后期的策略则是对比论证。为了体现伪满洲国的优越性,新年献词中不断提及我国战争频发及世界局势动荡,同时将伪满洲国的稳定归功于日本的帮助。1937年曾明确提出“至于满日的关系。那是用不着怎样重述。不过我们所希望的是满洲人怎样自重。日本人怎样领导我们……满日人应当协理拥护此土!满人应当自重。很虚心的以日人为师”。

二、“国家”观念的消解与构建

《盛京时报》作为日本人创办的报刊,尤其是被“满铁”注资后,承担着舆论引导、政治宣传的重要任务。日本侵占东三省后,尤其是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日本殖民者一直采取各种手段企图消解“伪满洲国人”的国家民族观念,实现五族协和。在《盛京时报》新年献词中,就是通过黑暗中国的片面描述,友善日本和美好满洲的虚假想象,实现“国家”观念的消解与构建。

(一)改革的清政府

在1907—1911年的新年献词中,《盛京时报》塑造了改革的清政府形象。1911年新年献词中提出来改革的三点建议:“其一为责任内阁之成立。其二为政党之发生……愿犹是官僚之内阁。而非政党之内阁也。其三为自治之逐渐发达……官治举矣。而自治之进行犹缓。”这一时期报纸刚刚创办不久,且清政府改革大多参照日本,报纸也为中岛真雄个人所有,因此在清政府形象构建中,赋予了其改革的较为正面形象。

(二)黑暗的中国

1911—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列强压迫、军阀割据都使中国经受严峻的考验。虽然政局动荡、国家四分五裂,但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都体现了国人的奋斗和国家的希望。而《盛京时报》新年献词只塑造了一个“黑暗极矣。犹之天之有冬而无春”的中国形象。黑暗的中国形象的塑造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第一,强调列强侵略的现实处境,“欧陆风云,波及东亚。膠青一隅,一鼓而下。东临仗义,返我侵田”①《新年之词》,《盛京时报》,1915年1月6日。、“欧势东渐、东亚脂膏、日日为欧美人所榨取、尤以中国所受束缚最大、几沦为半殖民地”②《岁朝述感》,《盛京时报》,1939年1月6日。。在强调列强侵略的现实时,尤其强调俄国的侵略,“赤俄之告侵”是中国战争不断的“明证也”。③《新年之词》,《盛京时报》,1931年1月6日。第二,塑造不作为的无能政府形象,“大盗恣其所为。傲然为民国官。政府容之”④《新年之词》,《盛京时报》,1930年1月6日。、“民国之尤要者。则在订定宪法。早日颁布。前清预备立宪。为期尚不过九年。岂有立国九年。而国家之根本大法。犹未确定者”⑤《新年祝词》,《盛京时报》,1920年1月6日。。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联合抗日时,其矛头直指蒋介石,称其为“祸心不死。藏有别肠”,“谬天违人之一二人者……即彼国民党中坚人物蒋介石之伦是也”。

通过对动荡时局的片面叙述,尤其是伪满洲国成立后,与“美好”的“满洲国”虚假想象形成强烈对比,以削弱“满洲国人”的民族情感,进而通过长期宣传消解其国家观念,使其对“满洲国”形成“国家”认同,对“满洲国人”形成身份认同。

(三)“友善”的日本

从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到“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的野心路人皆知。但是日本殖民者却希望通过舆论宣传,构建“友善”的日本国家形象。在《盛京时报》新年献词中,“友善”形象的构建有充分体现。1913年提出日本和中国具有“位于东亚”的地缘共性,“而具有左右东亚之势力者。昔惟日本。今则继起者有中华民国。”因此,提出要“彼此相互提携。以保障东亚和平大局为职志”。1915年则更加直接地颠倒黑白,称“东临仗义,返我侵田”。

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友善”的日本形象的塑造更加直接,而这种塑造建立在歪曲事实的基础之上。“婴年时代之满洲国。举凡所以资生长养之具。莫不完备。而又得善良之保傅。专门之医师。以扶持而守护之。此其所以发育迅速……更有医保替其劳”,将日本视为伪满洲国的医师,宣传日本对伪满洲国的爱护和帮助。1937年的新年献词则更指出“至于满日的关系。那是用不着怎样重述。不过我们所希望的是满洲人怎样自重。日本人怎样领导我们”,明确表示“满日人应当协理拥护此土!满人应当自重。很虚心的以日人为师”。1939年的献词则将日本的粉饰为“解放东亚之桎梏”,而此目的达成,还需要“满日华之全民,一心一德”。

(四)“美好”的“满洲国”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盛京时报》新年献词则根据主观想象,着力塑造“美好”的“满洲国”形象,从而引导受众构建新的“国家”观念——“满洲国”。1934年称“满洲国”为“人类之乐土”,而1937年献词的叙述则更为直接:“满洲国很太平的、很安顿的、又过了一年”,指出“满洲国”的发展方向是“不和世界发生繁密的关系”,“埋头做自己的事……除了经济。不发生任何关系”,原因则是“满洲国差不多就是初期的美国。她本身的伟大。足以造成一个举世欣羡的乐土。用不着怎样求人家。将来人家求我们的必很多”。通过美好的想象、貌似严谨的逻辑,勾勒出一幅幸福、强大的“国家”图景。1941年则用“帝都崇伟、气象万千。铁轨修修、连绵蜿蜒”形容“满洲国”之建设,并认为“满洲国”“实海东之盛国。亦圣业之克援。奠东亚之丕基。为王道之摇篮”。

通过对“满洲国”的想象,抹去其傀儡政权的性质,掩盖日本侵略的事实,塑造出“美好”的“满洲国”形象,从而促使“满洲国人”及世界各国对“满洲国”的认可,重构“满洲国”的国家观念。

三、结语

消解被殖民者的民族国家观念,灌输殖民思想是日本实行文化统治的重要方式。对“国家”观念的消解和构建自“九一八”事变后贯穿日本殖民宣传的始终,但是《盛京时报》在20世纪初就利用新年献词对中国国家观念进行消解;在伪满洲国成立后,又致力于“满洲国”“国家”观念的构建。虽然运用极具策略性的宣传手段,但是消解和构建是建立在片面、虚构的想象之上,因此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作 者]张春晓,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伪满洲国盛京时报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论盛京文化——从清前史规划讨论谈起
老飞人
铁蹄下的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占东北罪行纪实
盛京往事
清代盛京刑部四题
潮流时报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信息化,“盛京”加速的新引擎
伪满洲国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