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情怀』香港展作品精选
在近代国学研究实践中,清华国学院学者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成果,绝对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国研究。他们之所以能够领衔近百年来的国学研究,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学院所秉持的路线始终是与世界的中国研究、汉学研究、东方学研究联结在一起,站在世界学术的前沿。由王国维所实践、陈寅恪提出的“把地下的实物和纸上的遗文互相释证”“外来的观念和固有的材料相互参证”“异国的古书和吾国的古籍相互补正”三种方法,开辟了“清华学派”乃至整个近代国学研究的学术方法。而多种语言的修养、多个现代社会学科的训练、中西融通的学术视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自信、以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人格,都成为促成这种国学研究成就其丰功伟绩的重要因素。
字静安,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1898年入“东文学社”学习,期间,醉心哲学,受尼采、叔本华等哲学、美学思想影响。1903-1907年,先后任通州、江苏师范学堂教习、学部图书局编辑。辛亥革命后,东渡日本。1923年应召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1925-1927年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哲学、文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以及美学和教育学诸方面均有重要创见,被誉为我国“新史学的开山祖”。
王国维·谕王潜明函/1923
释文
潜儿入目:
前自津归,宝宅有喜事,虽往应酬,未能将汝事谈及。后则孙慕韩有回南及组阁之信,顷方在进行之中,决不能将此等事属之,故此事必须稍缓图之也。汝移京与否,想下月必能定。此数日中令嘉想早全好。余俟后谕。
九月廿八夕,父字
内容简介
此札是王国维先生写给儿子王潜明的信札。时王潜明(1899—1926)居上海,静安先生希望通过孙慕韩的帮助让其回到北京工作,同时还询问了孙女令嘉的恢复情况。十分不幸的是,此信写后不久,静安先生的长孙女夭折,年仅两岁半,随后长子王潜明亦先静安先生而去。此信中另还透露出孙慕韩打算组阁的想法。孙慕韩(1867—1931),名宝琦,浙江杭县人,以父荫官部郎,历阶四品京堂,充出使德国大臣。任满还朝,简署山东巡抚。入民国后曾任熊希龄内阁的外交总长,熊去位,代之为国务总理,仍兼外长。未几并辞,任审计院院长,移任财政总长,再移税务处督办,尝被推为招商局、汉冶萍公司董事。曹锟贿选上台后,孙以税务督办前往道贺,曹要拉他做摆设,出任阁揆,孙拟好名单后,却发现阁员名单早已拟定,无奈之下也只能就任副署。
王国维·谕王潜明函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者。1914年梁启超来清华作题为“君子”的演讲,对清华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引用《周易》中干、坤二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清华学子树立“完整人格”,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遂成为清华的校训。1922年2月,任清华学校特别讲师。1925年秋,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导师,直至1929年病逝。一生著述极丰,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文学音韵、语言、小学、宗教等领域。著作结集为《饮冰室合集》行世。
梁启超·致孔昭焱信/1926
释文
希白大弟:
复示敬悉。子卫事缓语长康亦可。惟仍有欲奉询者数事:一法权会与修订法律馆是一是二;二会中经费几何,其着实之程度若何,不至临时打饥荒否;三能否不见命令,只由司法总长聘任。请赐复,俾自审处。复书乞寄北戴河小东山东二路二十号。手此即请
大安。不一一
启超顿首 七月二日
内容简介
此札是梁启超先生写给孔昭焱先生的一封私信,所言皆与法律事务相关。“希白大弟”即孔昭焱(1881-1943),字熙伯,又作希白,广东南海人。早年师从康有为,是梁启超在万木草堂时的同学。曾任澳门《知新报》撰述、两广法政大学堂教务长、广东高等巡警学堂教务长、北京大总统府秘书、广西财政厅厅长、民国政府司法部次长等职。著有《议会通诠》《上海法权问题》等。
梁启超·致孔昭焱信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傅斯年曾评价其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1926年应清华学校之聘任国学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应聘为中文、历史二系教授,并于北京大学兼课。1948年后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中山大学)。著有《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等。
陈寅恪·悼念王国维先生挽联/1927/清华大学档案馆
内容简介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其遗书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清祚告终于宣统三年(1911),距离王国维之死恰为17年,“十七年家国久魂销”即指此。“剩水残山”既实指王国维自沉之地乃皇家遗留之昆明湖万寿山,又暗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残山剩水。“牙籖”指书籍,此处特指王国维的藏书,“玄文奇字”则是对王国维著作之誉,“谬承遗命”指遗书中委托陈寅恪整理书籍之事。此联一出,时人纷纷赞之,被誉为挽联中最佳之作,是一件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深刻价值的作品。
陈寅恪·悼念王国维先生挽联
江苏武进人,语言学家、音乐家。1910年考取游美学务处第二批庚款留美生,赴美国康乃尔大学习数学。后考入哈佛大学,1918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乃尔大学物理讲师,1920年应聘到清华学校任物理、数学和心理学讲师。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38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校任教,是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及中国近代音乐先驱者之一。
赵元任·致李济信/1970
内容简介
此札写于1970年,是时在加州大学任教的赵元任先生写给时任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李济先生的信函。信中所言为雪艇庆祝论文集撰稿,雪艇即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湖北崇阳人,法学家,《现代评论》《自由中国》等杂志创办人,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历任民国教育、宣传、外交部长。庆祝论文集即指为庆祝王世杰先生八十寿辰,由“中研院”史语所编辑出版的特刊《庆祝王世杰先生八十岁论文集》,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第42本(1970年10月)。赵元任撰写的《中英文里反成式的语词》收录集中。
赵元任·致李济信
陆维钊·致施南池信
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部学习。1925年曾获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助教。193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院、杭州大学任教。1960年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1963年主持创办浙江美院书法篆刻科,任科主任。1979年,文化部决定,由浙江美院在全国招收书法篆刻研究生,陆维钊任指导小组组长。多才多艺,能诗词,擅书法、绘画、篆刻。著有《陆维钊书法选》《陆维钊文诗杂集》等。
陆维钊·致施南池信
内容简介
此札是陆维钊先生写给施南池先生的信函。施南池(1908—2003),崇明新河镇人,本名翀鹏,字扶九,号南池,诗、书、画兼擅,曾任教于上海浦光中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有《中国名画观摩记》《施南池名胜纪游画集》《施南池画兰谱》《萧厔泉师徒画稿及画语录》等。信中提到的《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巨迹,陆维钊曾深入研究并多次临摹。《富春山居图》流传有绪,先是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入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吴正志又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终之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子侄吴静庵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烧去一截。吴家把第一截烧剩的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便分为长短两段。长者即为火焚本,进宫后载入《石渠宝笈三编》,名之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短者名《剩山图》,长期以来湮没无闻,后为吴湖帆所得,现藏浙江博物馆。2011年6月,《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在台北合璧展出。
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次子,考古学家。幼年曾在日本念小学,回国后进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赴美国留学,攻读考古学及人类学,1930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进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先后负责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候家庄西北冈殷王陵、高楼庄后冈小屯、龙山与仰韶三叠层、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著有《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侯家庄》(高去寻补辑)等。
梁思永·致傅斯年、李济信/1931
内容简介
此札是梁思永先生在城子崖遗址第二阶段发掘工作开始时写给傅斯年和李济先生的信函。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地处山东龙山镇,属于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文化,推测其年代约在公元前二千余年,介乎“仰韶文化”与“小屯文化”之间,以出土薄如蛋壳的黑陶为名,故又称“黑陶文化”。城子崖遗址最早是由清华国学院学生吴金鼎(字禹铭)于1928年前往山东平陵进行考古调查时注意到,1930年至1931年间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了两次发掘工作。梁思永是城子崖遗址第二阶段发掘的主持人,参加发掘的有吴金鼎、刘屿霞、王湘、刘锡曾和张善等人。据此信可知,当时的考古工作站设在大军阀孙传龄家北院。
梁思永·致傅斯年、李济信
马衡·致张元济信
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浙江鄞县人,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曾任清华研究院国学门讲师、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考古学研究室主任,后历任西泠印社社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古物馆馆长等职。抗战前夕,主持了迁运故宫珍藏的历代文物到西南后方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
马衡·致张元济信/1936
内容简介
此札是马衡先生写给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询问出版事宜的信函。岫、拔翁,分别指王云五、李拔可。菊生先生,即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历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上海文史馆馆长等职。仓猝南迁,指1933年1月31日山海关失陷后故宫博物院组织的文物保护行动。《宛委别藏》是清嘉庆帝在故宫养心殿藏书的总称。“制”指守孝期间。
王力·致吴宗济信
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语言学家。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1927年留学法国,1931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任教于清华,193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4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等职,是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出版语言学专着30多种,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纲要》《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汉语语音史》等。
王力·致吴宗济信/1982
内容简介
此札是王力先生写给吴宗济先生的信函。吴宗济(1909—2010),字稚川,笔名齐鲁、齐水,浙江吴县人。语言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在语言语音学方面受罗常培、王力影响颇大。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音研究室主任、国际语音协会常设理事会理事兼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及该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着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普通话发音图谱》《湖南方言调查报告》等。刘吉典(1919—2014),学名德歧,天津市人,戏曲音乐家、作曲家。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器乐组组长、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艺术室研究员。曾为京剧《三座山》,京剧现代戏《白毛女》《白云红旗》《红灯记》《洪湖赤卫队》《红灯照》《恩仇恋》等进行音乐设计。著有《京剧音乐学介绍》和《京剧音乐概论》。王力先生一生爱好京剧,晚年从语言学角度对京剧进行研究,并着手编写《京剧音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