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环境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探析

2017-11-30 11:26黄军左
河南化工 2017年10期
关键词:茂名市科研院所产学研

黄军左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学科建设办公室 , 广东 茂名 525000)

协同创新环境下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探析

黄军左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学科建设办公室 , 广东 茂名 525000)

剖析了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探析了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培养研究生的优势,介绍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探索。高校通过构建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可以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工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改善培养质量。

研究生 ; 协同创新 ; 产学研 ; 联合培养

1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目前,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高科技人才需求更加紧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科技、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因而要求研究生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入内涵发展。作为研究生教育大国,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长,一方面源于供需结构的不对等、知识需求的不对等,导致部分研究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造成“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教学资源(导师数量、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的有限性,成了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再一方面,因为企业(科研院所)虽具备充足的师资力量、科研条件和项目经费等条件,但不具备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资格,缺失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支撑。

此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均地处中小城市,远离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相对而言,受上层信息来源与渠道、不同省(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交通的便利条件、地方的经济实力及对高校的投资程度等条件的制约,造成地方高校存在一定的区域劣势,学校在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定位上更应趋向于为地方服务。地方性高校与地方企业(研究院所)结合紧密,聚焦地方急需发展的行业或产业,有其特定的优势。因此如何利用地方企业(研究院所)的先进设备与管理理念、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信息资源、科研经费等优势资源以及高等院校的人才与知识优势资源、地方性高校的特色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势

2.1开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目前,在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借助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实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是开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

联合培养研究生可打破高校研究生教育传统单一培养机制的体制壁垒,能弥补地方高校学位点少、学科覆盖面窄的现状。大学和企业(科研院所)强强联合,不仅可以弥补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不足,而且能够培养具较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通过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完善现有的培养制度,构建深度联合的培养模式,能更好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

2.2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

图1是协同创新环境的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大学、企业、科研院所等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

图1 协同创新环境分析

协同创新理念下,我国开始形成协同创新环境,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合作主体间的协同[3-5]。通过结合“协同创新”和知识生产模式(即ModeⅡ)理论,加强多方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6]。

3 产学研合作教育和联合培养的模式研究

3.1国内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典案例

我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但仅局限于浅层次的实习、交流,合作机制不健全,在培养模式上偏离了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设想。2010年自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之后,高校开始全面发展深层次的联合培养。

如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于2001年成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是我国较早开始探索深度联合培养的组织机构之一。至今,该基地已发展成为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研究生教育中心[7]。

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研究生院是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等8家科研机构,在多年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的基础上,为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合作攻关而创建的运行实体[8]。西南科技大学利用四川绵阳地区的学科区域优势,依托众多的高科技、高智力、高效益大型高科技企业和密集的科研院所,抓住机遇,挖掘周边众多企业(科研院所)的产业优势及科研优势,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共建产学研联合办学模式[9]。

3.2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研究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些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吴平[10]认为目前综合性大学的合作教育模式主要归为四种:①订单式培养,根据需求和具体情况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合作模式;②依托项目开展相关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③研发中心(基地)模式,多方成立研发中心(基地),整合资源并发挥各自的优势;④科技园模式,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建立高新技术科技产业园。选择适宜的合作模式是我国校企(所)合作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程爱捷等[11]将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模式归纳成两类:一是根据不同主体划分的培养模式,包括校企(所)法人间的双主体合作模式和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三方合作模式;二是分阶段的培养模式,即阶段性合作模式和全过程合作模式。

尹一伊等[12]提出严格控制招生,保证生源质量,开展主体合作,提高奖励力度,创造多样化研究环境,通过联合培养增加就业机会,关注联合培养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进行正面引导,从精神和物质上调动学生参与联合培养的积极性,激发潜能,解决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研究生模式。

李九生等[13]指出中国计量学院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的三种主要模式:大学与科研院所共建基地的培养模式、依托项目的培养模式、学校和科研院所联合指导的培养模式。

刘雅静[14]调查研究了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情况,指出了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高校为中心,项目为依托,多形式、多主体、多层次的优化模式。

吴玉厚[15]提出按照发展过程,联合培养有三个阶段模式:初期以课题、项目为依托,自发、短期合作;中期共建研发实体、科研基地,加大联合培养深度;最后实现全方位的深度联合,形成区域内或行业内战略联盟。三阶段发展模式己经成为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最通常的模式,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初、中阶段,尚未深入最后阶段的联合培养。

4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联合培养模式探索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联合省内外高水平大学、茂名市本地企业、研究机构等,开展了协调创新环境下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探索。

4.1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共同采取有效措施,以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与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新思路,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体制,围绕茂名市产业或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技术创新,使其成为茂名市技术创新的高地。

4.2成立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协调中心

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调中心,由茂名市政府牵头,教育厅协调,中石化茂名分公司、茂名市各相关职能部门、茂名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参与,解决联合培养过程中的生源问题、经费问题以及知识产权分配等问题。完善和推进培养工作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拟订等,对于培养工作全程协调与监控。中心负责对进入示范基地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和评价,实行滚动发展,优胜劣汰,并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心同时具有基地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等管理功能。

4.3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搭建联合培养平台

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结合企业的技术需求及已经具备的工作条件,依托茂名市大型企业、工业园区等,构建了省市级研发平台(茂名市石油化工协同创新研究院、广油高新研究院等),并与国家危化中心(茂名)、茂石化研究院以及企业的博士(后)、院士工作站等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作为联合培养的基层单位以及研究生及其导师的科技创新平台,承担研究生的科研训练指导工作,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工作。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带来较好的示范作用。由此,创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唯一“捷径”就是向社会“要”教学资源,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首当其冲成为高校的合作伙伴。为了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建立健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则可以拓宽研究生培养途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改善培养质量[16-18]。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立,将使其成为茂名市石油化工产业、其它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成果孵化和转化的基地,成为我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示范区。

[1] 蒋学平.研究生的产学研培养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 吴玉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48-51.

[3] 郁嘉琪.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 赵 哲.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现状与对策——以辽宁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3(6):31-36.

[5] 张晓乾.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J].高教研究,2014(4):26-29.

[6] 何 峰,贾爱英,郑 义,等.高等学校与工程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试点工作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52-56.

[7] 董维春,刘晓光,宋力沁,等.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育中心模式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省农科院的合作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19-22.

[8] 孙跃东,王张琦,罗绕成,等.产学研协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体系——上海理工大学“一校八院所”的改革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29-33.

[9] 雷永林,徐光亮.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下的过程管理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40-42.

[10] 吴 平.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8(5):64-67.

[11] 程爱婕,孙跃东,曾 忠.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23):119-120.

[12] 尹一伊,徐雪荣,王树昌,等.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探讨[J].热带农业工程.2013,37(6):66-68.

[13] 李久生,管爱娟.产学研模式培养研究生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6):99-100.

[14] 刘雅静.北京高校产学研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15] 吴玉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48-51.

[16] 李 钰.大学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5.

[17] 丁学君,田 勇.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8): 9-11.

[18] 朱晓闻, 陈 刚,吴 勇.基于水产学科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15-116.

G642.4

B

1003-3467(2017)10-0058-03

2017-07-09

黄军左(1967 -),女,教授,从事高校学科管理工作,电话:0668-2982235,E-mail:huangjunzuo@163.com。

猜你喜欢
茂名市科研院所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我的弟弟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全健排舞对推动茂名市全民健身的价值及策略研究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