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科普原创作品的思考

2017-11-30 10:24:19
科普创作 2017年2期
关键词:原创科普创作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要繁荣科普创作,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以及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等重大选题,支持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和科普文艺创作,同时大力开展科幻、动漫、视频等科普创作,推动制定科普、科幻创作的扶持政策,加强科普创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笔者谨就繁荣科普原创作品进行了一些思考,仅供探讨。

我国科普创作现状及面临问题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我国科普创作发展较快。以图书为例,2015年全国出版科普图书16600种(套),比2014年增长了95%,比2006年增长了425%;年出版总册数约1.34亿册,比2014年增长了117%,比2006年增长了171%。同时,高质量作品频频涌现,卞毓麟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刘慈欣的《三体》于2015年荣获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于2013年重装首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赢得了读者的喜爱。随着新媒体兴起,科普创作的表达形式日益丰富、作品范畴不断拓展,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形式的科普作品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然而,我国科普创作依然面临创作人员不足、创作热情不高、缺少创作大家和原创精品、创作环境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科普创作人员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年龄老化,创作热情不高。一是科普创作人员总体数量不足。根据2016年科技部《中国科普统计》显示,2006年以来,专职科普创作的人员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2014年出现减少的现象。2014年,全国科普创作人员12929人,2015年为13337人,数量比2013年分别减少1550人和1142人。科普创作人员占科普人员总数和专职科普人员的比例较低。2006年以来,科普创作人员占科普人员百分比维持在0.48%~0.73%,占专职科普人员的3.7%~6.1%。2014年,人数和占比还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本应是科学传播链上“第一发球人”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工作者,常常无暇顾及科普这个并不“显眼”的领域。科普不是他们的专攻学科,在职称评定中,科普作品也不算作学术成果,因此很多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虽然具有先天优势,却很少参与科普创作。二是科普创作人力资源地域和部门分布不均。科普创作人员主要集中于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和河南省,2015年这8个省市的科普创作人员占全国总数的51.66%。从部门分布情况来看,专职科普创作人员主要分布于科协、教育、科技管理、农业和广电部门,其他部门和领域的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三是专职科普创作人员年龄老化,创作热情不高。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为例,60岁以上会员占全体会员人数的55.2%,正值创作高峰年龄(30~49岁)的会员比例仅为22%。许多科普作家创作热情不高。从北京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情况来看,部分会员多年不从事科普创作,甚至中断科普创作的平均时间达10.5年之久。

“形神兼备”的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稀缺,国外引进作品占据市场主导。有研究者指出,当前科普原创作品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宣导、轻智慧启迪,重学术堆砌、轻方法普及,重见招拆招、轻思想烛照的创作束缚,与翻译引进的国外优秀作品相比往往显得言之无味,行而不远。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报奖图书345种,其中引进图书38种,占报奖图书的11%,基础科学类引进图书数量占同类图书总量的25.93%,在所有图书类别中占比最高。当当网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少儿科普图书引进和原创的品种比例在2∶8左右,销售贡献比重是8∶2;排行前100位的少儿科普图书中,引进品种达到95%。可见,科普的娱乐化是“形”,娱乐的科普化才是“神”,优秀科普原创作品应做到“形神兼备”。

科普创作激励机制不健全、创作环境有欠宽松,不利于原创精品产生。调研发现,当前科普创作相关政策多以鼓励、引导为主,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导致实施力度较弱,难以引发专职科普创作人员的创作激情,不利于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创作的积极性。科普创作理论建设滞后,尤其是创作评论不发达,难以形成社会范围内的科普创作风尚。从行业发展角度看,科普创作周期长、投入成本相对较高、投资回报率偏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关注,不利于科普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由于科普创作的行业组织会员服务的手段和资源不够丰富、品牌建设不足,导致其自身的凝聚力、社会号召力有限,未能充分调动科普创作者的积极性,不能及时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质优量足的科普内容资源。这些新老问题交织,成为阻碍中国科普原创再上新台阶的掣肘。

关于繁荣科普原创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的“科技三会”上发表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普创作是科普工作最重要的基础。抓科普创作,关键要抓好科普原创,核心要抓好科普人才培养。繁荣科普创作应以培养中青年带头人为导向,加强评论、促进原创,倡导跨界融合、创新创作形式,努力营造宽松、有利的科普创作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在此谨就繁荣科普原创作品提出几点建议。

加强示范引领,开展科普创作培训,大力扶持中青年科普创作人才成长。一是建议相关机构出台有关政策,明确科研经费中科普经费的投入比例,将科普创作成果纳入到主流评价体系中,鼓励和引导一线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积极引导推动两院院士等大科学家带头参与科普创作,扩大示范引领效应。进一步推动科研人员和文艺工作者跨界合作,融合求真和求美两支队伍,实现高水平科技成果向优秀科普作品转化。二是在有条件的社会群体中广泛开展科普创作培训,提高专、兼职科普创作人员的创作技能,培养科研人员借用传媒发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思想的意识。三是科普创作有关机构,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以及各省市科普作协应精心谋划、具体安排,重点支持一批已经崭露头角、活跃在科普一线的中青年科普中坚力量,进一步提供舞台和机会,加强老中青科普专家沟通交流,促进中青年科普带头人尽快成长。

加强科普创作交流与评论,以评促创,引领科普创作风尚。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加强评论才能繁荣原创,文学创作的繁荣有着文艺评论家的功劳。科普创作同样如此。一部作品无论好坏,需要有反响,才能形成适合科普发展的氛围和大环境,才能形成孕育优秀作品和人才的温床。一是积极借助全媒体渠道和平台,围绕科学文艺大型活动、各种科普奖项、科学事件的发生,及时组织推出系列科普评论,营造全社会科学与文艺融合的氛围。二是打造专业期刊平台,加强科学文艺评论,依托期刊的作家、评论家资源,组织论坛、采风、笔会,创新交流形式,借此推动科普作品体量的增长,同时树立作品质量的标杆。三是鼓励科普作品开发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科普资源的跨界融合以及多平台运作。出版社、电视台、网站等应加强横向联系,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交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完善科普创作扶持政策,营造宽松有利的科普创作环境和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推动设立国家科普创作基金,重点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支持重大科技成果普及选题的创作,通过科幻、动漫、科普游戏开发等,加大对科普创作的资助力度,提高科普创作的报酬。二是设立专项对老一辈科普创作大家的创作经历、作品和经验进行采集、研究和宣传。三是进一步提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的品牌效应、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四是参照中国作家协会,尝试向科普作家职业化、建制化发展,从制度上为科普创作人员开展创作提供时间和经费保障。五是科普创作主流力量应加大和国际同行交流和联系的力度,科普出版产业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各级科协组织多为科普作协系统创造国际交流机会,提供必要的支持,以便打开视野,取长补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科普创作事业应当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用创新的科普文艺之风振奋民族精神,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内涵、有文采、有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

猜你喜欢
原创科普创作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微科普
杭州科技(2014年1期)2014-02-27 15: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