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逻辑框架下的本科专业发展改革与实践

2017-11-29 22:20谢红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本科发展

谢红

【摘 要】本研究由此提出构建了“知识、市场、质量、特色”四维逻辑下的专业发展模式。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近年的改革实践为例,阐述四维框架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四维逻辑;本科;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作为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专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承载体。如何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应对未来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且能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专业发展的方向,提升专业内涵?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由此提出构建了“知识、市场、质量、特色”四维逻辑下的专业发展模式。

1.基于学科视角,以知识逻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模块-专业”的生成路线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规约。面向新工业革命时代,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完善的知识结构。

传统专业由于通过专业对口来实现学生与社会的共融,因而造成专业划分较细,课程规定较死,知识和技能主要围绕专业针对性强的领域,学生选择职业的变通性较狭窄。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2013年,学校搭建了七个学科平台,改变了专业生成路线。原有的“专业—学科—课程”方式下, 学生选定专业后在专业范围内学习既定的学科,一旦专业选定了,所学的学科也就定了,很难再有改变的机会。改革后“课程-模块-专业”方式,为学生建立公共基础类、学科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之间的一惯性的结构关系,在每一个学科平台中,按照知识结构构建了若干课程组,学生在任一课程组中选满规定的学分,就可形成知识模块,最终在第三年确定自己的专业(同一平台内)。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重塑计划,满足了学生根据兴趣、就业志向和市场需求,进行多元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出口口径狭窄的问题,实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目标。通过平台构建,打破相关专业基础教育的壁障。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互相融通,促使各专业精确审视培养目标,强化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同时有利于发挥学院和学科平台的整体优势,扩大教学资源的获取来源。

2.基于产业视角,以市场逻辑审视专业现状,实现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

產业是人才培养的外在联因。高校和产业之间都具有贯穿于系统发展全过程的系统目标——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并能够动态调整自身结构,以有力支撑系统目标的达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始终秉持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瞄准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实施“十个共同”,即: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共同制定理论、实践教学大纲;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授课;共同制定实践教学项目;共同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共同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攻关;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共同监控教学质量;共同承担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借助这种模式,学校成功地将产业的新业态、新要求、新技术引入课堂,人才培养接地气,实现了专业内涵和产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基于人的发展视角,以质量逻辑完善专业改进机制,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人的发展是人才培养的本质回归。高等教育质量观与人才观有密切的联系。专业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产出为导向,建立优势稳固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我校以专业评估为基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引领,全面提升专业质量。通过建立专业质量范式,将OBE理念贯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务处通过更新教学管理系统,将质量监控的每一个教学任务设计成教学信息管理模块,从管理技术上实现了教学过程监控的适时性和精准性。

3.1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引领,着眼专业发展目标,建立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

2014年开始,学校以OBE为引领,结合学校定位及专业特色,从顶层设计开始,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抬升专业质量底线,提高专业建设水准。学校制定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引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方案》,要求各专业依据专业定位、主要竞争优势和毕业生就业领域等要素制订并完善了专业标准;建立毕业生跟踪调研,依据毕业生发展情况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将其细化为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可测量的能力指标;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建立课程与能力指标对应关系,开展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并据此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

3.2以PDCA原理为依据,以信息管理系统为技术保障,完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监控体系。

在优化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重新梳理教学环节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学校借鉴PDCA( Plan、Do、Check、Action )的基本原理,将各环节质量的持续改进作为质量提升的核心手段,构建了下图所示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监控体系。为确保体系的严格实施和运行,除出台相关制度文件外,创新性地利用教学信息管理技术,实现教学目标与实际达成的物理链接,同时将过程考核与成绩报表进行绑定,实现监控各模块的技术关联。

3.3以专业评估为契机,基于问题分析构建专业发展规划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评估,将专业评估作为检验、评价专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方式,通过评估促使专业建立自省自查的机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除中外合作专业外,学校委托上海市评估院组织权威专家分三批对全校所有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除外)进行了专业评估。在此基础上各专业认真撰写“2015-2019年专业自评自建实施方案”,方案分专业自评自建阶段,专家进校进行专业评估考察阶段,按专家评估意见进行整改阶段。各专业根据专家组意见剖析专业现状,拟定改进方案,并根据“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完善“课程体系”。

3.4以教学团队为抓手,落地落实三级网络化教学质量管理

学校借助上海市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重新调整了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架构,重点强化院、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率先以教学团队的方式,激励教师回归本科教学,以课程群为纽带组建和调整教学团队,消除教学质量的“最后一公里”。endprint

4.基于办学定位的视角,以特色逻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改革

高校办学定位是人才培养的特征要求。不同高校的专业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专业逐步创建,独具鲜明的个性风貌。专业有特色,输送给社会的人才才具有多样化,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

4.1构建“三层面、四模式、五模块”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三层面”:对照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目标实现保障,构建实践教学实践层、平台层、能力层;

“四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建设适合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即卓越工程教育模式、工管艺工程训练模式、全程实习实践贯通模式、校内外协同创新创业模式;

“五模块”:在实践教学内容系统构建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逐渐优化,形成基础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实践教学模块、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创新创业教学模块、第二課堂学分模块。

4.2实施“学段制”运行,促进产学合作实现从“工学交替”向“工学交融”转变

2014年学校实施“1学年3学期5学段”的学程体系,将春季与秋季两个学期各分为两个学段,每个学段8~9周时间,暑期8周为第三学期(也称“短学期”),设为1个学段。在调研、试点、创新模式的基础上,校内实践以“物理实验”为代表,从将课程模块化,周一到周五全天开发课程资源,设计课程选课系统,并全程辅导,保证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时间段有机融合。

4.3助推“飞行技术”等4个专业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改革与建设

2014年,学校先后在“交通运输(航空器械维修)”“飞行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涂料工程)”“广播电视工程”4个专业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其中,飞行技术的“3+1”海外飞行集训模式,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涂料工程)专业与涂料行业协会联合成立中国涂料大学等,都是在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大胆创新。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突破原有的机制框架,提高专业建设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鼓励相关专业更深层次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模式。

5.结语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展的“四维逻辑”专业发展模式是多年来办学经验的再次提升,也是在积极应对未来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下,转变专业发展思路,完善专业发展机制,提升专业发展效能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坚持科学审视专业发展的适需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专业发展机制,是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科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校本科专业评价本体性缺失及对策研究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