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感与差异化:大学生情绪的实证研究

2017-11-29 07:43赵玉玲张雅丹金顶强
青年时代 2017年32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情绪大学生

赵玉玲++张雅丹++金顶强

摘 要:基于大学生情绪所具有的变化性、复杂性和重要性,通过对湖北省三所高校38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情绪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和数据分析,了解现阶段大学生的情绪状况,探讨影响大学生情绪的相关因素,剖析大学生情绪的调节方式。通过对大学生情绪现状的调查认知,提出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大学生情绪管理与控制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影响因素;调节方式

一、问题提出

情绪是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个体接触到来自环境信息“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或生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对某一事物情景变化所带的情感体验,首先在个体内部产生,进而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动产生。具体表现为情绪变化会引发人的思想发生变化,左右个体对信息的判断,进一步做出选择,指导个体语言表达与付出行动,情绪是个体做出反应的先决条件和动力因素,具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

情绪作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得到关注。由于情绪具有影响个体行为的巨大能量,而大学生群体处于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价值观形成尚未问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做出情绪化的决定和行为。尤其是负面情绪无法排解,累积形成心理问题,不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同时增加高校安全风险。

情绪管理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一课。情绪管理是指个体控制情绪,调节情绪变化,从而理性思考,做出决定与行为。然而个人心理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了解个人情绪状况及变化,建立情绪控制意识,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及时化解消极情绪,促进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

本研究从情绪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调查与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充分了解大学生情绪变化状况,探究影响大学生情绪变化的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试分析情绪调节方式运用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武汉工商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中随机抽取4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最终保留有效问卷381份。其中男生161人,女生220人;大一年级78人,大二年级102人,大三年级108人,大四年级93人;文科类学生236人,理科类学生145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情绪调查问卷》测量大学生情绪问题,根据预测结果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最终形成问卷共计29个道题,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进行测量(1表示从不这样,2表示很少这样,3表示有时这样,4表示经常这样,5表示总是这样)。问卷条目围绕情绪类型与状况、影响因素、调节方式三大维度设置。

(三)人口学变量

本研究的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

(四)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2.0处理数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情绪状况与特点

大学生情绪总体情况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主要处于愉悦、平静、放松等积极的情绪状态,而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也较为凸显。大学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情绪波动较大且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从调查中所显示的积极与消极两极情绪的分化值得关注。

1.大学生情绪性别差异明显

从表2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的情绪状况明显存在着差异,女生的愉悦、兴奋、平静等积极情绪占比要多于男生,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的占比明显低于男生。

2.焦虑情绪的年级差异显著

统计结果显示,焦虑情绪年级差异表现明显,其中大一年级焦虑情绪占比32.05%、大二年级占比48.04%、大三年级占比52.78%、大四年级占比61.29%,焦虑情绪与年级的高低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年级越高,焦虑情绪表现越明显,证明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各项考验中焦虑情绪随之产生,尤其到大学末端,大三、大四年级学生面临更多的选择与更大的压力,焦虑情绪普遍存在。

3.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情绪差异明显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情绪受预期、压力的影响最大。大学生情绪影响因素按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预期、压力、回报与现实、他人态度与评价、情感支持、网络媒介、运气、环境与他人情绪,表明大学生在现实在预期难以实现,心理容易受挫产,加之来自于学业、经济、心理等压力,催生大学生负面情绪。

(二)大学生情绪归因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情绪影响因素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预期、压力、回报与现实、他人态度与评价、情感支持、网络媒介、运气、环境与他人情绪。大学生情绪受预期、压力的影响最大,表明大学生在现实在预期难以实现,心理容易受挫产,加之来自于学业、经济、心理等压力,催生大学生负面情绪。

(三)大学生情绪调节分析

为了探讨大学生面产生情绪时,选择何种调节方式的问题,本调查抽取7个因子视为7种情绪调节方式,将各因子对应题项平均得分视为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选择状况,得出下表:

对上述7个因子所包含的14个题项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初步分析,得出KMO测度值为0.829,巴特利特球形检验X2值為1384.22,自由度为91,P<0.001达到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表明数据满足因子分析条件。

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积极分心与认识管理情绪的方式调整情绪,而较少使用暂时避开的方式逃避问题,回避情绪。在上述7种情绪调节方式中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积极分心、认识管理情绪、接受事实、消极分心、宣泄情绪、行为管理、暂时避开。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情绪发展

近年来,网络发展速度超乎想象,网络依靠其信息海量、超链接、多媒体等特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与思维方式,大学生是网络公共事件的重要参与者,网络媒体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对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情绪影响进行探讨发现:endprint

1.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信息对情绪影响较小。测量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情绪影响题项有:“厌烦朋友圈、微博与空间各种分享”(M=2.47,SD=0.95),“网络负面信息会引起情绪波动”(M=2.54,SD=0.97),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表示朋友圈、微博与空间的分享内容不会产生抗拒或厌惡情绪,并认为网络负面信息对情绪波动影响较小。

2.微信、QQ等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情绪表达与宣泄的重要渠道。测量使用网络渠道调节情绪的题项有:“通过发朋友圈、微博、空间动态表达自己的心情”(M=3.25,SD=0.98),“使用微信、QQ等软件和他人谈论情绪感受”(M=3.06,SD=0.97),结果显示大学生多数选择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个人情绪,并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分享情绪。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一,大学生情绪总体呈积极健康状态,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表现突出。本研究结果表明,七成大学生情绪均处于愉悦、轻松状态,但不同群体的大学生情绪状况存在差异,具体特点:一是大学生情绪分布状况性别差异表现明显,女生整体情绪状况较之于男生更积极稳定,男生的负面情绪表现突出,说明男生在面对生活、学业及个人发展的压力时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应提高情绪应对与转化能力。二是焦虑情绪的年级差异表现尤为明显,随着年级升高,焦虑情绪增多,高年级学生普遍比低年级学生更加焦虑。三是独生子女情绪状况比非独生子女更加积极,由生活压力造成的负面情绪少于非独生子女,说明家庭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情绪,独生子女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关注与爱护,其情绪状态远比非独生子女更积极。

第二,对大学生情绪影响受预期影响较大,环境与他人情绪影响较少。对大学生情绪进行归因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情绪的若干因素按照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预期、压力、回报与目标实现、他人态度与评价、情感支持、网络媒介影响、运气、环境与他人情绪,对情绪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预期,影响最小的因素是环境与他人情绪;受现实与预期差距影响大学生情绪,可能存在两个原因,一是心理素质尚未发展成熟,情绪容易受到干扰;二是人生阅历有限,处理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欠缺。从大学到社会是一个角色的转变,更是人身轨迹的变化,走出家庭的庇护,需要面对来自于学业、生活与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初入社会心理容易受挫,情绪变化起伏大。

第三,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积极分心与认识管理情绪的方式调整情绪,而较少使用暂时避开的方式逃避问题,回避情绪。从大学生调节情绪方式分析表明,情绪调节方式选择由高到低依次排列:积极分心、认识管理情绪、接受事实、消极分心、宣泄情绪、行为管理、暂时避开。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积极分心与认识管理情绪的方式调整情绪,而较少使用暂时避开的方式逃避问题,回避情绪。不善于直接宣泄与表达情绪,而选择分散注意力与分析认识情绪等理性方式调节个体情绪,需要自身心理素质较高,自我消解的方式容易导致负面情绪累积,更容易使情绪爆发,促使个体行为失控。

五、建议

情绪被认为是个体行为策略的核心动力元素,情绪变化背后包含着复杂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影响,情绪的状况、影响因素与调节方式一直是情绪研究领域的关注点。并且负面情绪累积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个体情绪失控易引发冲动行为,甚至群体性事件。因此,关注大学生群体情绪状况,对探寻建立大学生情绪教育引导机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本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大学生的情绪认知意识。大学生群体应逐渐形成对自我情绪的认知,重视自身情绪的变化,并学会自我调节;同时对他人的情绪变化也应有敏锐的认知和理解。

2.学习多种情绪调节方式。大学生应学会适当的情绪表达,避免恶意的、极端的情绪表达方式;积极与人沟通,合理地表达和调整情绪,学会在适当的环境中排解负面情绪;必要时向专业心理机构咨询治疗。

3.学校必须重视学生情绪管理。增设有关情绪、心理的课程,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情绪管理知识学习;开展情绪认知和管理的班级会议及主题活动,定期对学生进行情绪调查并存档,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4.关注国家生育政策变化对子女情绪的影响。家长应关注家庭中多子女、独生子女之间的性格差异,关注子女的情绪变化状况,为子女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多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做儿女的知心友人。

5.社会尽量为大学生创造和谐、公平的环境。塑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对引导大学生情绪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如:净化网络环境,传递正能量;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提升大学生公平感,可以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自信心。(指导老师:张梅贞)

参考文献:

[1]方平,陈满琪,姜媛.情绪启动研究的实验范式,《心理科学》2006年第6期.

[2]王滔,张大均,陈建文.大学生情绪应对策略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检验[J].心理卫生评估,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情绪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