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心妮
摘 要:自闭症(阿斯伯格症)作为一种儿童发展障碍,表现在儿童的语言发展缓慢和社会交往能力不足以及智力缺陷等问题上,极度影响患者本人的正常生活也让家人亲属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和负担。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发展障碍
1911年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Bleuer提出“自闭症”这一概念[1];1943年美国临床医学家LeoKanner在其论文《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中首次应用自闭症的诊断概念。的概念。英语中“autism”一词来源于词根“autos",在希腊语中意指“自我”,自闭症也因此而得名。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语言障碍、社交障碍以及想象障碍是自闭症的三大核心症状。自闭症的广发人群是儿童,一般以3岁为分界线,国际公认的标准的发病率是10万分之2—13。
一、自闭症的相关症状
Kanner在《情感交流的自闭症障碍》的论文中对11名自闭症患者的症状进行了描述:极度的自我封闭,想象力匮乏、奇特的刻板、固執倾向,认知语言发展障碍以及对刺激不敏感等;其中部分患儿有很好的机械记忆能力,但是智力发展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因此,研究者发现自闭症患者除了有各种发展缺陷之外,也表现出优势特征如孤岛能力优异的机械记忆[2]。学者许天威提出“自闭症儿童是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显示出的沟通、社会互动、行为及兴趣表现上有严重问题,造成学习上及生活适应上有显著困难者。”[3]
二、自闭症的诊断
正常的儿童很喜欢与周围的人进行有声或者表情行动的交流,而自闭症患儿则对这些刺激不敏感,很少表示出有兴趣。再者,语言发展障碍是另一主要特征。与正常儿童还有一点不同的是,他们不能正常的和周围的人建立依恋关系,缺乏社会交往能力。
Omitz[4]从知觉、刻板行为、人际交往、语言和心智机能发展这五个方面提出了自闭症的诊断标准。Rutter也从知觉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和语言发展障碍这三方面归纳出了自闭症的诊断特征。目前,在中国大陆对自闭症的诊断工具是《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3,2002)以及《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手册》第五版(DSM-5,2013);在中国香港地区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分类法》(ICD-10)的标准来筛查诊断儿童是否患有自闭症。
在国内,刘婧等人对《婴幼儿孤独症量表》、《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2岁儿童孤独症筛查量表》以及《社会交往问卷》等量表进行了简单介绍[5]。其中,国内最早翻译引进的国外使用较为普遍的孤独症儿童筛查量表是由Krug编制的《孤独症行为量表》。该量表适用于18月龄以上儿童,由描述儿童的行为、语言、运动、感觉和交往五个因素共57项问题组成[6]。
三、自闭症的发病原因
关于自闭症的发病原因,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遗传因素
1991年Folstein和Piven报道了自闭症的双生子研究,这引起了人们对自闭症遗传学研究的关注,后来包括Bailey在内的一些学者又对自闭症进行了双生子研究,所得结果较一致,即单卵双生子(NIZ)的自闭症发病一致率较双卵双生子(DZ)明显为高,这表明自闭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背景。研究者们深入研究了染色体和自闭症的关系,发现除了14号染色体和20号染色体之外,15号染色体可能与自闭症有关。
(二)神经因素
有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脑部的体积较正常儿童的要大,脑部结构与正常儿童也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人使用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自闭症患儿脑部一些部位确实与正常儿童有差异。还有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血内5-羟色胺含量比正常儿童的较高。而且自闭症患儿的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高于正常儿童[7],脑内的吗非含量较高,导致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8]。
(三)社会心理因素
患有自闭症的儿童父母由于有强迫的性格,对孩子缺乏关爱,使得孩子在情绪情感的发展中受到干扰使得孩子患上自闭症,因此这些父母被称为“冰箱父母”。由于父母在心理上对孩子的排斥和忽视,使得孩子们出现社交障碍
四、自闭症的干预与治疗
尽管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自闭症,但是研究者和医学家们已经探究出一些方法和手段对自闭症进行干预。
(一)药物治疗
目前尚且没有特效药物,但是通过服用其他的药物可以减缓症状,在症状改善之后更有助于其他训练和矫治方法。如镇静剂缓解过度紧张兴奋及刻板行为,三环抗抑郁药改善过激的情绪反应等。目前在药物治疗方面国内许多专科医院已积累了一些临床治疗经验[9] ,但这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 建议和指导下使用。
(二)行为疗法
在对自闭症进行干预的手段中,行为疗法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方法,主要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攻击、自伤、愤怒、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不适应性行为[10]。一般是在高结构化的环境中对特殊行为进行矫正,具体的方法有:强化适当行为、暂停强化法、塑造法、链条法、示范学习法、励与惩罚疗法、消退法和放松法、暴露法、厌恶疗法等。这种方法需要患儿亲属即父母参与其中,共同制定长期或短期的恰当的方法。
(三)结构化教育
结构化教育由北卡罗莱那医学院Schopler于1970年创立的一个个性化训练项目。主要是为了避免自闭症儿童因对感觉输入的高敏感性,而产生的对环境或所接触事物变化的不适应,把物理环境、作息时间、工作学习组织等方面结构化,使环境和事件具有可预测性。它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及能力,对学习环境,包括时间、空间、教材、教具及教学活动,作一种具有系统性及组织性的安排,以达到教学目标。它重视训练内容和结构的个性化,具有较好的操作性[11]。
(四)游戏疗法endprint
1919年,Klein把游戏技巧用于分析6岁以下儿童,形成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后由各心理学派不断发展形成儿童中心游戏治疗以及集体游戏治疗等方法[12]。21世纪80年代,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萌山英顺教授将人本主义理念与精神分析融合于游戏中,创立精神统合疗法。该方法强调治疗师应充分尊重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经验,并能融入其中。治疗师通过与患儿游戏,分享愉悦体验,谨慎地促进患儿与他人的交流意愿,拓展患儿人际关系的范围[13]。
除了上述提及的方法,音乐治疗也被引入到了自闭症的治疗中。针对上述我们所论述的一系列问题,就此对自闭症未来的一些建议。首先早日展开自闭症的筛查,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发展障碍,因此发现的越对患者来说才能得到尽早的治疗;其次,普及和介绍自闭症的知识,让大众正确认识这一病症,也更有益于对自闭症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夏婷,甄俊俊,张焱.儿童自闭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12:20-22.
[2]]桑标,任真,邓赐平.自闭症儿童的中心信息整合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52-56.
[3]许天威等.新特殊教育通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125.
[4]杨赘芬.自闭症学生之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5-7;206.
[5]]刘靖.儿童孤独症的诊断和评估.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3):167-170.
[6]王辉,李晓庆,李晓娟.国内孤独症儿童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9,07:54-59+43.
[7]戴旭芳.自闭症的病因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03:84-88.
[8]]张建娜.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中国医刊,2005,04:6-8.
[9]郭兰婷.利培酮对儿童孤独症的开放性治疗[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4):291-293.
[10]张文渊.自闭症的病因、诊断及心理干预[J]中国特殊教育2003(3):73一77.
[11]徐大真,侯佳,孔存慧.自闭症治疗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J].国际精神病学志,2009,02:115-119.
[12]劉敏娜,黄钢,章小雷.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908一2909.
[13]]萌山英顺.自闭症儿童的精神统合疗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1):81一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