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琳Michael:无论是本次刷屏的番茄炒鸡蛋,还是之前的丢书大作战,对品牌的关联度都极弱,这是这类事件营销的通病,然而也不得不说,可能正是因为对品牌的体现较弱才造成了事件本身的广泛传播,毕竟年轻用户的广告阈值越来越低,越来越难以忍受,当看到不合时宜的品牌露出时用户会马上离开,即使最终看完内容也会对后续分享造成严重影响。
@花生酱先生:事件营销,一部分是「事件」,触及目标用户、引起发酵、升级成为品牌影响力。一部分是「营销」,将热度变现,将热情转化为粘性。番茄炒蛋对于品牌落地的这一步,还是略显生硬的。相比于百雀羚H5和网易云扎心歌词,跟品牌的结合是差了一个档次的,但是量级上讲,绝对是完胜。所以一个事件的品牌影响力=转化率*量级,两条腿走路,都有提升的空间。
@王言虎:“一盘番茄蛋”的鸡汤式营销,是典型的利用鸡汤营销失败的案例。这股风气并不是从互联网勃兴时代以来才开始出现的,90年代经典的黑芝麻糊广告与尤浩然主演的《妈妈洗脚》广告,打的都是温情牌。但它们对亲情呈现形式的拿捏都恰到好处,引发了观众共鸣。“番茄炒蛋”的问题是它不仅呈现了错误的三观,还不凑巧地遇上了这个对三观有极度洁癖的社交媒体时代。而且,被各式广告轰炸过的网民早已对鸡汤式营销产生审美疲劳,没有亮点的鸡汤式营销已很难吸引网民刁钻的目光。任何形式的营销本质上都是价值观营销,你价值观都糊了,也就不可能为观众端上一碗鲜美的鸡汤。
@媒介360 :【MarTech正在如何变革营销业?】1、从粗放式营销,到精准营销,再到預测营销;2、全链路经营,实现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3、MarTech带动营销部门职能发生变化;4、营销前置,推动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
@智立方的杨石头:在屏阅读时代,你必须变成一个逗比。如何把内容做的更加有趣生动,第一在常规中制造反差,给人意外之外的结果;第二,内容具体化,细节动人;第三,夸张归谬,让用户感受到你的情绪。
@putting:从单纯利用社交媒体渠道价值到marketing in digital era,是不是social不是重点,关键是如何更好的IN。许多品牌除了「双微」和主流视频平台之外,也与阿里腾讯等超级平台在数据洞察、广告投放和电商资源上进行了深度合作。而像知乎、直播平台以及一些垂直类媒体也赢得了不少品牌的青睐。
@文科生:在许多方面,市场营销界已经忽视了其崇高的目的:彻底了解客户需求,使公司的所作所为和满足这些需求协调一致,从而提高顾客的生活质量和公司财务业绩。聪明的营销使顾客的需求和欲望一致;它帮助顾客想要对他们有利的东西。伟大的营销就是通过理解和满足他们最重要的生活需要,甚至是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的需求,真正使顾客的生活更美好。这是关于提供真正的价值,而不是为一己之私而自卖自夸。—Conscious Capitalism
@陈亮途Hugo:一个像机器的品牌,是不能带给消费者温度,不会被消费者爱上的。品牌要像人,有人性,不是只是logo和名字,塑造品牌就是把品牌栽培成一个有社交能力、有个性的真人。
@盛首席:做品牌其实就做两件事。1、先走心,2、后走眼。所谓走心,也就是指将产品的卖点走进消费者的心智中。这取决于这个卖点是不是他的需求、卖点是否成立,如果卖点是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则会被吸引关注,就会进入消费者心中。产品的差异化与品牌的定位也就随之建立了起来,在消费者有该品类需求时,自然就会在脑海中搜索到该品牌,成为首选。所谓走眼,即是依据产品卖点,设计品牌的风格调性,设计强势的卖点符号对吸引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卖点进行表达,将卖点融入到产品中、包装中、海报中、广告中、推广工具之中。好产品会说话,亦即是产品的设计之中融入产品卖点,强势突出进行表达和消费者说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