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_吕丽芳
“改”出一个新榆林
文/图_吕丽芳
4月17日,笔者在榆林村中心大街看到,两排新移栽的绿化景观树排列整齐,用来浇树的洒水车开过去后,树叶被冲刷得愈发绿意盎然,正如这个刚刚被宣布脱贫的村子一样,焕发出新的生机。
榆林村地处伏牛山麓余脉的陉山脚下,属长葛市后河镇,是该市唯一的山村。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当地经济发展落后,2015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仅4930元。
“居民吃水都是难事,咋去种这种不结果、没有经济效益的景观树,还专门配了洒水车来浇树?”笔者有些疑惑。该村绿化处的工作人员赵有才解释道:“现在家家户户都吃自来水,村口和山上又新建了农排台区,接水、浇水都很方便,俺村也能种城里才有的花树了!”
有了景观树的点缀,村子的面貌新上加新,而真正使榆林焕然一新的,则是2016年长葛市供电公司在该村实施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村里有11个居民组860多个用电户,但原来只有7台变压器,总容量1100千伏安,还都是2000年农网一期时建的。每到夏天我就害怕,电压不稳,村民家里一打开空调变压器就跳闸,整夜停电我得整夜守着,这家修了跑那家,几乎没睡过囫囵觉!”说起村里以前的用电情况,在榆林村当了11年电工的范全成有倒不完的苦水。
为了彻底改变榆林村的用电状况,长葛市公司把榆林村农网升级工程列入2016年中心村改造的第一批项目,共投资183万元,新建改造变压器6台,新增容量1110千伏安,改造400伏线路4.71千米,10千伏线路5千米,更换电杆125基、电表箱230个、电表930只,改造下户线13千米,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我们按照省电力公司配电网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施工工艺做到‘一模一样’,打造样板工程。同时考虑到村内树线矛盾突出、人口密集的问题,10千伏、400伏线路全部采用架空绝缘导线。改造后,户均配变容量提高了一倍多,从之前的每户1.24千伏安提升到了2.6千伏安,村里供电‘卡脖子’现象不存在了,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也都达到了标准要求。”长葛市公司配电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丁建军告诉笔者。
村民楚国强对电网改造升级的好处感受最深,他在榆林村村东头开办了一家占地7亩多的养鸡场,专养蛋鸡,种蛋销往广东的孵化厂,一枚能卖1元钱。但是,养鸡场处于供电末端,打饲料只能等晚上用电人少时才能开,声音大影响到附近的鸡舍,产蛋率上不去,影响效益。此外,最让他头疼的是每到夏天鸡舍抽风、换气。“大风扇转不动、小风扇不顶用,经常有鸡热死,损失不敢算啊!”
如今,电够用了,楚国强和妻子商量后决定,把空闲的鸡舍利用起来多育些雏鸡。现在,他的养鸡场产蛋率长期维持在80%以上,平均每天能卖10箱种蛋,一箱360枚,收入达3600元,收益非常可观。
在榆林村,像楚国强这样的生意户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村民主要依靠种地、打工维持生计。该村共有耕地1000多亩,主要分布在陉山半山坡,典型的红石地貌,耕地蓄水困难,村子地下地质层结构为石英砂岩石层,又属于贫水区,村民种地只能年复一年望天收。为解决农田灌溉问题,该村村委会研究出从后河镇山头高村引水上山的方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长葛市公司提前谋划,急群众之所急,于2016年2月份新建了两个100千伏安农排台区。工程竣工后,该村700多亩耕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每年可为村民增加收入30多万元。
依托政府一系列脱贫攻坚项目的实施,榆林村村民的腰包鼓了,娱乐广场、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起来了,陉山地质公园、火车道及装卸站台等旅游资源也在逐步开发,榆林村在脱贫的同时变得越来越美。
站在翻修一新的村委大院里,榆林村党支部书记张军伟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兴奋地和笔者盘算着农网改造升级带来的好处:“都说经济发展电先行,这句话用在俺榆林一点也不假!电网升级不仅满足了村民们正常的用电需求,而且为大家以后用电预留了发展空间,谁家想搞点小项目改善一下经济状况,现成的三相电随用随接!”
随行的范全成也忍不住说道:“当时一听说村里电网要改了,我比谁都高兴,工作量减少了不说,老百姓也用上了满意电!”
“全成,我正找你哩!家里停电了,我出来一看是街上有人拿钩子摘槐花,没‘招呼’好把下户线勾断跳闸了,你赶紧看看去!”70多岁的赵天才叫住范全成。
“好,我马上回家拿家伙!你去看住断线,别让人往跟前去。以后这用电安全教育还得加强!”笔者也跟着赵天才一同前往现场。不一会儿,范全成带着工具包就来了,他熟练地爬上伸缩梯,关闭漏电断路器,然后系好安全绳,麻利地爬上电杆,将绑扎在一起的下户线解开,开始了抢修。不到20分钟,电就送上了。
知道笔者来意后,赵天才打开了话匣子:“俺家就住在街边,我可是看着村里的电线、电杆一天天不一样了,现在全是全成爬的这种电杆。原来的老古董方杆,路加宽了它就竖在中间,过个车很不方便。顶上的电线乱得很,不美观也不安全。现在你再看,整整齐齐的,用的都是高杆、好线,变压器柜里进线弯的弧度都一样,这都成俺村的风景线了!”
顺着赵大爷手指的方向,半空中,电杆之间几根黑色的绝缘导线错落有序,像一幅五线谱,落在上边的小鸟仿佛是一个个音符,谱写着一首榆林村脱贫致富的赞歌。
村民开办养鸡场脱贫致富
如今的榆林村干净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