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滔滔
岳麓山角落里的国军阵亡将士墓
胡滔滔
岳麓山,长沙的制高点,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第三次、第四次长沙会战中,为守护长沙抗击日军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如今,山上还保存有大量的抗战遗迹和纪念建筑,如战壕、炮兵阵地、长沙会战碑、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战时指挥所、齐学启墓、第73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第73军77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以及陆军第10军三次长沙会战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残留构件、岳王亭、忠烈祠等。
陆军第4军抗敌阵亡将士墓
鲜为人知的是,在岳麓山,还有一处抗敌阵亡将士公墓,它就是陆军第4军抗敌阵亡将士公墓。
陆军第4军前身为粤军第1师,1925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下辖4个师(第10、第11、第12、第13师)和1个团(叶挺独立团),1926年11月,第10师扩编为第11军,第12师及叶挺独立团扩编为第4军。陆军第4军是国民革命军的始创部队之一,更是北伐的主力,在北伐战争中率先攻入湖南,分别在湖南与江西大败吴佩孚及孙传芳,奠定北伐的成功,有着“铁军”之称。
1927年年初,宁汉分裂,第4军在张发奎指挥下向武汉效忠。第11军陈铭枢等则因与唐生智不和,离开军队赴南京,第11军亦交张发奎指挥。其后武汉与南京分头北伐,第4军及第11军在河南再大败张作霖奉军。同年7月底,武汉方面决心分共,第4军军中共产党员甚多。最终共产党于8月1日在南昌发动起义,由共产党控制的第4军一部分参加。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率领残部发动了湘南起义,失败后于1928年4月底赴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后部队整编,改名叫中国工农红军,由于部队中大部分军官都来自国军第4军,而且第4军的“铁军”名头实在响亮,于是将番号定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这就是红军队伍中为什么还没有第1、第2、第3军却来了个第4军的原因。
张发奎指挥的第4军只剩第12师及第11军第26师,不足两个师。第11军第10师最初亦参加南昌起义,后来脱离共产党开赴福建,由陈铭枢管制并效忠南京。至此原第4军分裂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4军、张发奎指挥的第4军一部、陈铭枢指挥的第11军,及李济深指挥驻广东的原第4军一部。
后历经驱李(济深)政变、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两广反蒋等一系列内战,第4军屡有缩编整合。“九一八”事变后,广东与南京复合,南京方面再次正式恢复第4军。1932年,张发奎指挥的第4军离开广西,进入江西参加反共作战。张发奎辞去军长,由吴奇伟接任,自此第4军属中央军序列。抗战胜利后第4军于1946年整编为第4师,后又恢复第4军番号。在解放战争中曾被歼灭,后在广东重建。1950年从海南撤往台湾。
另一方面,由陈铭枢领导之原第4军部分,在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所用,被扩为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中成为声名大噪的抗日军队。后被调往福建剿共,引发福建事变,失败后被收编解散。陈济棠部则在陈济棠主政广东时大幅扩张至3个军,另加海空军及各式独立旅等共10多万人。1936年陈济棠反蒋,余汉谋被南京任为第4路军总司令,代替陈主政广东。至抗战开始后广东部队除防守广东外,主力更被抽调至上海、武汉等战场。
抗战开始后,留守在南方八省打游击的红军被国民政府改编。由于该部有一些原陆军第4军参加南昌起义产生的部队,且新部队的军长为当年第4军被称为“铁军”时期的第12师独立团团长的叶挺。叶挺提议将改编后的番号叫“新四军”,以继承和发扬过去铁军的光荣传统。国民革命军第4军的部分编制延续至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依然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27师被认为是第4军的编制后代,继续以“铁军”为旗帜。其中的步兵第127师第379团被认为是当年第4军中能征惯战的“叶挺独立团”的后代。
抗日战争中的第4军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大型战役。其中从1939年9月至1944年6月,日军先后4次进犯长沙,以第九战区为主体的中国守军采取“后退决战”的战略与日军展开4次大规模作战,使日军“一个星期拿下长沙”(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到长沙过中秋”(第二次长沙会战)、“打进长沙过新年”(第三次长沙会战),一次次成为梦呓。
在这几次长沙会战中,面对日军先后纠集的数十万精锐部队的疯狂进犯,第4军作为第九战区的直辖部队,同73军等部队一道,与侵略者展开“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殊死搏斗。
岳阳县新墙河防线,是保卫长沙的第一道防线。第二次长沙会战时,第4军领命后,军长欧震指挥各师在潼溪至羊楼司,以及北港至?通城一线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官兵们深入到老百姓家中,发动民众在16公里宽的新墙河边修筑河岸阵地。河岸阵地上用门板盖着,门板上堆厚土,栽上草,伪装得极其巧妙。当年,中国军队的这条新墙河防线,把日军阻挡在新墙河以北达5年之久,因此,被同盟国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
历经3次长沙会战后,第4军还一度受命为“孤军”驻守长沙,与日军进行逐街逐巷的白刃血战,从而完成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大包围。
日军3次进犯长沙,均未得逞,于是又第四次进犯长沙并做了充分的准备。日军进攻之前几个月,第4军已由洛阳移驻长沙,担任防守长沙的任务,军部设长沙城内,第59师驻黑石铺,第102师驻浏阳河附近,城防部队由第59师每月派一个团轮流担任。
第90师驻岳麓山,该师附重炮一营,下辖三个团,即第268团、第269团和第270团。第268团担任水陆洲、溁湾市、望城坡、岳麓山等阵地守备,第270团担任桃花岭阵地守备,第269团除以一营担任湘江西岸警戒外,其余为预备队,位于原左家垅清华大学长沙旧址(现中南大学校本部)东南,重炮营在岳麓山东南,师部和直属队在岳麓山南麓。
这种将主力放在市区的兵力部署,当时守军第九战区参谋长赵子立和第4军军长张德能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赵子立认为应将主力放在岳麓山上,因为岳麓山是全城制高点,以强大的炮兵部署可以俯制整个战区,即使日军攻入城区,亦可以凭此地炮火消灭入城之敌。但张德能却在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授意下,坚持己见未能用重兵部署岳麓山。
1944年6月13日,日军自银盆岭、望城以北地区向岳麓山中国军队阵地发起进攻,6月16日,日军占领了第90师前沿阵地,之后,日军进攻更加猛烈,日军步炮协同猛攻,辅之以数十架飞机轰炸,致使岳麓山上曾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大显神威的炮兵力竭声嘶,发挥不了作用。没有了炮兵的支援,长沙城内的守军受到日军绝对优势兵力的进攻,致使城区丢失三分之一。
岳麓山和城区的告急,张德能意识到自己的战略部署错误,终于感到岳麓山之重要,城区不保,唯有岳麓山才是第4军的退路,于是他急令59师、102师全力支援岳麓山,只留一个团守备长沙。可惜命令下达后,因指示不明,调度混乱,渡江时被日军发现,日军以大炮、飞机、机枪齐射江中。第4军将士死于江中者不计其数。
18日晨,日军攻上岳麓山山顶,占领了顶峰之麓,之后经过数次战斗占领了长沙城区和岳麓山。
第四次长沙会战虽然由于第4军军长张德能的指挥失误而失败,但却有效地迟滞了日军打通大西南的战略计划,为建设西南大后方和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此间,第4军将士重创日寇,自身也付出巨大牺牲,战后撤守衡阳之际,全军人员只剩下三分之一。此役第90师官兵伤亡和被俘的就有约2000人。薛岳在《湘北湖南阻击战》一文中写道:“我以一军之众,力御数倍日寇,搏战十余昼夜,竟使我忠烈将士与名城俱殉,可哀也。”
此役后,继任军长欧震在岳麓山中建起第4军抗敌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岳麓山穿石坡湖北侧山林间,虽有游步道通过墓旁,但因隐于密林中,数十年来无人知晓。
该墓前有“光荣万世”的碑栏一块,墓碑由三块条石组成,中间有“陆军第四军抗敌阵亡将士之墓”;右边一块刻有“湖南省主席吴奇伟、兼军长欧震、中华民国乙酉年冬月刊(1945年)”;左边一块刻有数十位敬立该碑的人名。该墓占地20多平方米,墓冢系三合土覆盖,墓围青砖堆砌。岁月绵长,此墓平实低调的隐于山林之间。
(责任编辑:楚文)
(邮箱:zhouwenji03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