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荷军 唐啓晴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工作室制度建设研究
——以方洲小学美术工作室建设为例
□屈荷军 唐啓晴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美术教育专家的关注,并且提出了不同的实施框架。在小学,什么样的美术教育模式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具有创意、有审美情趣和完善人格的综合性人才呢?方洲小学以美术特色工作室制度展开了系列探索,本文将从工作室的创建、工作室特色课程、工作室特色活动三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
工作室;小学美术;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发展和认识深入,教育在发生着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进而导致美术教育模式的改变。国内外的美术教育专家先后展开研究,制定核心素养框架,其中包括对学校美术教育模式的探索:芬兰废除了“学科制”,国内教育部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提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这些变化也给小学美术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考: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意的、有审美情趣的、完善人格的综合性人才,什么样的形式“既入云端,又接地气”,真正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呢?
方洲小学于2010年创建美术特色工作室,涵盖名师名家、油画、国画、粉画、综合材料绘画、漫画、版画、现代装置艺术。对学生来说,美术工作室是一种极具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的活动,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与志同道合的美术爱好者们开展灵活多变的美术活动。每一个工作室都有其自身的鲜明个性和特点,同时学习氛围浓厚,可以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以及所必需的素养。
美术工作室的创建对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素养,丰富审美经验和活动乐趣,陶冶艺术情操和完善人格,同时丰富的艺术形式也更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发展。灵活、个性工作室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创办并开展,如中国艺术工作室、综合材料工作室、漫画工作室、色彩工作室、现代装置艺术工作室、版画工作室、粉画工作室和美术名家工作室等美术工作室。美术工作室模式为学生的素养发展创造了自由的空间,提供了体验审美、宣泄情感、彰显个性、发挥才华的平台,学生报名踊跃,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1.工作室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学生提供规范、多元的美术展示平台
美术工作室活动的开展要健全机构系统、成立专家领导小组、专业师资队伍等,才能形成美术统领、条块结合的工作室管理体系,才能确保美术工作室各项活动的有序推进。
因此,学校成立了美术工作室小组,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工作室发展规划和管理规程,设立美术准备室,有力保障耗材,为八大美术工作室的活动提供支撑。工作室制度要求根据计划,每周定期开展两次主题式活动,如“敦煌飞天”“戏曲人物”“走进大师”等校本课程。
同时在工作室模式中,只有不同的、个性的艺术形式才能够为有潜力和兴趣的学生提供规范、多元的美术活动空间;只有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与审美素养。因此工作室结合各自特色,运用不同艺术表现形式,拓宽学生艺术视野,丰富学生审美情趣,如油画的明快色彩、国画的水墨趣味、漫画的俏皮童真、版画的刀痕韵味、粉画的质朴变化、综合材料绘画的丰富肌理、现代装置的妙趣横生。
2.夯实教育队伍建设,提供学生专业、全面的美术教育师资
教育家董仲舒曾言:“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工作室中,教师是实施美术文化建设的根本。在师资队伍培养中,学校实施的是美术教师“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每一位美术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确定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同时通过各大工作室的培训、辐射作用,定期展开教学研讨和专业技能练习。如每月定期开展的全员美术培训活动:名家大师专题讲座或艺术培训、师生美术作品展等,多方面、多角度丰富教师的“源头活水”,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3.营造童画特色环境,提供学生无声、潜在的美术文化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可见工作室的环境是一面艺术的镜子,它映照出整个美术工作室建设的积淀和实现目标的进程。
因此,学校在创办工作室过程中应力求环境设计体现以美为主线的审美情趣,呈现多样视觉,尽显美术个性,力求把工作室的人文、历史、景观和审美结合起来。如工作室内外学生个人美术展、世界名作博览墙、成果展示电子屏、学生手绘涂鸦墙。学生下课时徜徉在校园里,行走在楼道中,看到的是世界大师笔尖的艺术语言和学生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感。学校散发的浓浓艺术气息,增强了艺术氛围的教育功能,营造了美术工作室的文化氛围,学生看到无不驻足、阅读。
1.校本课程研发,主题式和地方性课程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内容
朱永新教授总结了“世界十所最具特色学校”的特点,即更多地尊重预培养学生个性,利用多样化、具有可选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来改造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可见,工作室的构建重中之重在于“私人订制”的特色课程。
我们在水乡姑苏和都市园区的区域背景下,围绕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时尚文化的演绎,挖掘了不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汲取和甄别了其中的地方元素和文化样式,如日益减少的胭脂鱼、白鹭、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常被忽略的水八仙、荸荠、大闸蟹、传统苏式建筑;深藏美学价值的东方之门、昆曲服饰、苏州园林等,形成了童画校本课程资源。
特色课程涉及了世界经典、中国传统、现实生活、创意联想等多个主题式内容,还包括了油画、国画、版画、漫画、综合绘画、粉画等多样表现手法,囊括了勾勒、皴擦、拓印、拼贴、冲刷、沥粉等几十种技法,作品有平面、半立体、立体等形式。针对这些课程的后续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因此而接触了不少材料,了解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了创新和个性的思维模式,提高了综合性的美术素养。
2.丰富课程形式,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针拓宽学生开放性艺术视野
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除了在校园内每周定期开展工作室活动,邀请美术名家莅临讲座、指导的同时,积极走到校园外,带领学生参与开放性美术活动,如参观美术馆,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走进博物馆,了解地方的传统文化;绘画青花瓷,体验不同形式的艺术;到户外写生,感知艺术来源于生活;平江路、苏州园林、园区建筑、月光码头、斜塘老街、浙江乌镇、枫泾古镇、中国美院都留下了学生的足迹。
这些活动不仅唤醒了学生心中的创作激情,令学生感受了苏州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宽了艺术视野,也学会了在情意中观察、表现事物的造型、空间、色彩,夯实了美术技能,同时增强了美术素养。
1.专家引领、多方沟通,推进工作室建设研究广度和深度
在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实践、研究和探索,也离不开专业人士的指导,我们非常注重内引外联,起用特长教师负责专业对口的工作室建设,积极聘请国家、省、市级美术名家、特级教师、教研员、知名高校进校园开展专题性讲座,为工作室发展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指导,为工作室建设指引方向,深层次拓展和带动美术工作室的整体发展。
2.丰富活动、师生互动,创造面对面学习交流机会和成效
丰富多彩的工作室活动,能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探索和领悟,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同时也能激发教师的思维,丰富和拓展教师思路。
因此,学校以各项艺术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把艺术节、粉画名师进校园、吴门画派专家讲座等活动作为工作室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绘画达人秀”“手绘涂鸦墙”各类活动做到人人参与。一系列工作室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格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逐步实现“绚彩、智造、创新”的艺术素养。
工作室的成果得到了校内外的关注,形成了良好的反响和口碑,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从而,我们也不断积极辐射工作室成果,优化校内外的美术教育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工作室人人都有表现的美术技能和美术作品,在他们的素养提高的同时,工作室多次接待参观交流,各大媒体、报纸争相发表学生作品或专题报道,在市、区教育局等地多次举办成果作品展,成为了一部立体化、个性化的教科书。
美术工作室的建设在制度规程、课程内容、艺术技法、活动形式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越来越自信,阳光洒满学生心灵,心风雅,行优雅。
尹少淳教授曾说:“教育永远是现实的,否则将不能服务于社会;教育也永远是理想的,否则将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发展。”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美术工作室制度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变革,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 尹少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J].中国美术教育.2016(4):67-69.
[3] 韩亮.论美术院校工作室制的教育学意蕴.美术研究.2016(4):08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