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锋
老街印象
■ 张文锋
记忆中,老街永远都是那样的熙熙攘攘。这里商贾云集,人头攒动,店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商家小贩们的叫卖声在老街的上空久久回荡着。这就是许多人对老街最深的印象。
老街又叫大街,是江西省龙南县城仅存的一条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街,整条街不长也不宽,长不到一里,宽不足两车道。街道两旁斑驳的骑楼见证了老街当年的繁华与喧嚣。老街的骑楼是土木结构的,高为二至三层,门窗上黑褐色的木雕古色古香,刻满了经年岁月留下的印痕。老街店铺的木门很有特色,是由一块块木板竖立并排拼凑而成的,里面再加上一道门栓。清晨店铺开张取出门板,傍晚关张再把木板沿着地下的凹槽关闭店铺。就这些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这座城市那段历史的轮廓,唤起了人们心中那些沉默已久的记忆。
程梵 摄
老辈人喜欢把老街叫做“黄道生”。我常常想:黄道生是一个人的名字还是一家店铺的名字?我不得而知。老人们口口相传都说黄道生是当初龙南县城的一家闻名遐迩的商号,在整个赣南都是小有名气的,至于是做何种营生的早已无人问津,只是后人习惯把老街称为“黄道生”,祖祖辈辈一直流传到现在。
龙南是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县,迄今也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徜徉在老街,踏着脚下被岁月打磨的不成样子的方砖,仰望街道两旁古老的骑楼以及上方狭小的天空,人们会不由地怀想起黄道生往昔的繁荣和世事的沧桑。
老街还镀有一段红色的荣光。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一路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赣南挺进。一九四九年的八月十九日,解放军战士由中山桥进入县城,红旗插上县城上东门古老的城楼,龙南宣告解放。战士们进入县城后,没有惊扰沿街商户,当晚就在老街的骑楼下和衣露宿。当第一缕晨曦洒满龙南大地的时候,这里的人民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至今,与老街毗邻的街道还被命名为八一九街。
老街的东头是几家打铁铺,铁匠大部分都是城郊杨坊人。铺子里的炉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风箱在呼呼作响。铁匠们袒胸露背,黝黑浑圆的手臂舞动着铁锤,有节奏地击打铁器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与隔壁洋锡铺的匠人们木槌的敲击声遥相呼应,奏出的是老街最为美妙动听的一曲音乐。
程梵 摄
其实,老街是江南小城的一个缩影。
小城的集日是逢三、六、九,在这几天里,老街更是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老街是当时龙南县城最大的日杂货中心,也是农产品交易集散地。一大早,十里八乡的百姓肩挑背扛着农产品汇聚于此,街道中间,店铺两旁摆满了各种土特产品。铁匠铺门口的摊板上摆满了镰刀、锄头等各种铁器、农具。为体现信誉,铁匠们还会在煅打的铁器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最有名的是一家打“青”字号的,他们的铁制产品经久耐用,深受人们的青睐。老街中段的剃头铺里头总是聚集一些老人,剃头匠娴熟的手挥动着飞剪,“咔嚓咔嚓”在人的头顶操作开了,伴随着那飞剪悦耳的声音,剃下的毛发一撮一撮地飘落在地上……
童年时代,最喜欢就是跟随着母亲去老街赶集。在当时觉得乡下的天空很单调,日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兀自摇曳,故而在老街可以找寻到一份快乐和充实。老街靠近八一九街有一爿很小的书店,感觉到书店里有一种书本散发出特有的香味,无与伦比,能够牵引我的心灵和脚步。我常常透过玻璃柜台看里面排列整齐的小人书连环画,想象故事里面的情节,心灵得到极大满足。等到母亲卖完了农产品,就会带我们兄妹俩去逛集市,为我们买上一两本小人书或是可心的东西。而母亲的箩筐里则填满了油盐酱醋、生活用品。傍晚,我们带着疲惫与满足,踏着夕阳留下的残迹回家了。
老街的后面散落着一座座祠堂,倘若是姓赖的就叫赖家祠堂,在当时就是一个地名的标志,即使是乡下人家进城寻亲访友也极容易找到门户。祠堂大门两根浑圆的大柱子,门口排放一对威严的石狮子,很是可怖。
如今,老街老了,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与热闹,古老的骑楼与老街周围林立的高楼群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老街像斑驳的骑楼一样,落寞地伴随着夕阳的影子,摇曳在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潮流之中。古老的行当所剩无几,只有几家卖锅盆瓢钵、代写书信、配钥匙、卖香烛的店铺,还在滚滚红尘里延续着老街的故事。淳朴、厚重是老街的风情,保留了这座城市的风骨和韵味。承载了几代人温馨难忘的老街,成为了内心最深处挥之不去的记忆。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龙南镇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