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网球文化发展的研究

2017-11-28 04:09峰,邓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网球竞技运动员

邰 峰,邓 鑫

(1.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对我国网球文化发展的研究

邰 峰1,2,邓 鑫1

(1.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网球运动是人类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研究网球文化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这项运动,从而传承这项运动的思想与精神,并以此促进网球运动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网球文化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构建精神和意志的网球育人文化,传承工具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网球思想,演绎“育人夺标”理念的文化使命,同时完善我国网球育人环境,是推动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网球运动;网球文化;内涵发展

网球运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体育活动现象,并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自12-13世纪产生以来,网球运动便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行,从古代神圣教堂到法、英宫廷,再从宫廷走向社会,从贵族的专属运动走向平民大众。在这一历史的过程中,人类赋予网球运动丰富的文化思想与内涵,使之可以不断传承和发扬。

在我国,尽管作为“舶来品”的网球运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特别是在竞技赛场上从“奥运的夺金”、“李娜夺得大满贯”到“单飞成功”之后,我国网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取得了跨越性发展。然而,竞技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文化的凝练一般是来源于人类对生命的塑造和精神的铸就,并以此传承,不断形成人类文明的精髓。正如著名网球运动员美籍华人张德培在退役时所说:“那些金钱、荣誉、赞助都将是过眼云烟,而作为职业运动员真正想留下的是一段感人肺腑的励志故事”。所以荣誉、成绩只是暂时的,终将成为过往云烟,只有精神才能得以继承、发扬和传承,因此本文以“网球文化”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网球文化未来如何发展与传承作为微观研究内容,同时解读、探究、诠释网球项目文化发展的真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网球运动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发展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知网检索2010-2017年间发表的关于“体育文化”“网球文化建设”相关论文40余篇,关于“网球教育”“运动员思想培养”等期刊文献30余篇,对本文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 对中国国家网球队、北京网球队、辽宁网球队、吉林网球队的管理层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共计35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宝贵的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文化与网球文化的诠释 《辞海》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通常人们所运用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概念[1]。而体育文化是人类灿烂文明成果中的冰山一角。在人类早期的社会实践生产活动当中,生产活动方式主要是人类自身的繁衍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最开始的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人类对抗并征服自然的过程,主要依靠人类的聪明才智和肢体运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肢体活动的能力,肢体新的活动能力就被开发了出来,进而创造辉煌的历史文明,从而实现人类远大的目标[2]。

网球文化是人类灿烂文明中的分支,它的形成是通过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网球实践活动中来,围绕网球运动本体基本特征,逐渐将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凝结,进而形成了网球文化。更确切地说,网球文化是参与网球活动的人的思维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提炼,同时也是将网球运动的基础理论、技战术打法、习俗方式和制度的深度凝结。它的核心思想是网球运动价值观的全人类共识共享,它的实质就是网球运动的社会大众化。因此,网球文化就是网球活动主体创造出的不同形态物质所组成的多元复合体。网球文化既包含网球参与者的理念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包含意识形态的软文化和物质形态的硬文化[3]。

2.2 我国网球文化的内涵发展 不同地区或国家拥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体育文化。例如,网球运动在英国被誉为“绅士运动”,其由来是英国古代宫廷中的教育家将这项运动与人的行为教育进行紧密结合,在网球运动训练中融入礼仪教育、绅士教育,并以此培育出拥有高贵品行的“贵族”,所以英国的网球文化中蕴含了绅士的思想文化。同样,网球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同样蕴含了对人的教育,是不断将美国文化中自由、民主、自信、崇拜英雄主义的思想注入其中,使得美国网球文化的形成中十分富有英雄主义色彩。此外,法国网球文化中也同样蕴含着对人的教育和培育,不断将浪漫、激情、魅力和时尚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得网球运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见,这些国家的网球运动展现了鲜明的文化特性与思想,也正因为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育人理念,使得网球运动和网球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然而,反观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在网球文化方面的建设却相对较弱,即还没形成独具特色的网球文化,也没有形成较好的文化育人环境,这是造成我国网球后备力量培养欠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网球文化思想,提升网球文化内涵,成为了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内容。

2.2.1 精神和意志的文化凝练 毛泽东曾经讲过:“体育之效,能强筋骨,强意志[4]。”职业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主要磨练自身意志力,这种意志对于最终的夺标目的举足轻重。只有竞技运动员自身有着强大的意志品质,对目标有着极度的期待、坚忍不拔、执着于自身的追求,才能在最后的竞技场上展现出本该拥有的技术与战术。诸葛亮也曾说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5]。”世界上几乎全部的有志之士及伟大之人,都是定位于自己的意志,其次是兴趣、自信、坚韧等。他们从来都是对知识有着热忱的追寻,行动过程中带着奋发图强的气质,充满了对未来成功生活的向往与追寻,并能一直保持一种“正能量”状态,即所谓“永葆青春”。罗曼·罗兰也曾经讲过,“成年人之所以慢慢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其中最大原因并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最开始的学习态度已经不在了[6]。”心志乃人之灵魂,是成长之大本,是成功之大本。网球竞技项目发展亦是如此,运动员意志品质是否坚定直接决定了其最高竞技水平的深度,其中网球思想文化教育极为重要。网球教育中,网球思想文化教育作为渗透力极强的“渗透剂”,具有极好的附着力,定型性强,并有很好的抗腐蚀性。通过网球思想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能够使得网球技能与竞赛发生作用,使网球项目发展幻化成一个坚固实体,阻塞网球竞技运动中污秽风气。

网球文化就是网球运动的“魂魄”,它是通过人们不断传承和渗透到网球运动的各个层面。思想文化不仅渗透到自身所具有的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同时也理应渗透到政治性、商业性等“工具性”层面,以调节当今“工具理性”之下造成的网球运动“软、硬实力”之间张力的失衡。网球文化的成功与否是当代网球教育根基是否坚实的关键所在。

2.2.2 承载价值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网球文化 价值理性也称实质理性,主要含义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奉,不管是否取得成就”。这也就阐述了个体是能将自己的行为“绝对价值化”来解释,无论这些行为最初是处于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甚至是集体荣誉、个人责任及忠诚等阶段性目标。“价值理性”的主要内容,是指个体最为重视的行动作为一个整体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却并不在意最后行为的结果是否令人满意,这些实际价值可以包括个人高尚品格的形成或者是集体所代表的勇敢、忠诚、正义、公平等,即亦是一种不计较过程途径及手段的价值体系。“价值理性”最主要强调的是可以将行为具有实际意义的、特定的优秀价值合理体现出来。

在“工具”与“价值”关系下的网球运动绝不仅仅是一项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而且还具有对人的礼仪、审美、秩序等内在精神的教育价值。然而,当今社会中人的主导理性为“工具理性”,使体育商业性和政治性得以彰显,所以造成了网球文化育人功能的缺失,这是导致赛场内外诸多不良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网球运动不仅要体现政治性和商业性的工具性特征,更要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价值性,这符合网球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教育青年的奥运宗旨[7]。

2.2.3 增进类文明,淡化种意识的网球文化价值观 人们的人格与体能,仿佛大海中“冰川模型”的2个局部。网球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成绩等“物化”的成分是浮在冰川上的、容易被人们看到的、不稳定的、轰轰烈烈的“显性”部分;人格是潜藏在冰川下面,被遮盖的“隐性”部分,它是决定冰川上部“物化”的成分能否长期、稳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部位。竞技的本质在于夺标育人。因而,网球运动的以人为本需要以“教球育人”为主旨,对训练人员开展的具有“人性”的教育理念的力度要加强,使网球运动员同时正确了解和掌握网球运动夺标与网球运动育人的内在特殊性和规律性(包含游戏的特殊性和规律性)进而得以高效启迪“类生命”,并大力挖掘“种生命”的潜力,促使运动员的内在和整体得以有效发展的教育过程。在竞技体育的开展中,纵然一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较为强大,但自身的思想意志品质低下,那他的竞技水平也将很难提升。多年来,在各个体育项目中“昙花一现”的运动员屡见不鲜,思想文化层面的缺失往往是终止运动员职业生涯攀升的桎梏,正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因此,运动员思想文化的水平在一定层面上将决定着他们的竞技水平发展程度,所以应不断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方面的建设。

提高网球运动员的文化思想层次,是有效防止竞技异化,促进网球运动人性化发展的首要方法。异化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献中深刻地展现了异化“反客为主”的重要特性。竞技的异化是指竞技参与人(包括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组织者等),由最初追求“本身”的不断超越,至本身反被物质所取代,即所谓的物质奖赏和运动夺标。实际竞技运动所倡导“人物并重,人更重”的指导理念,关键是拒绝竞技异化,并要找回竞技主体所丧失的“自我”。反观网球运动,便是将已异化或物化的网球项目,再次赋上它“人性的一面”,这就是竞技网球的人性化,此为网球运动道德的特殊表示方式。而网球教育中的人本位是为了使网球参与的人群在领会“人性”的道理后,依照做人的“诚信”去规范自身、练习体魄、学习技能、比拼能力,做到打球与做人相融合。使“技术”完完全全为“人”所服务,从而使网球项目的主人是“人”,而不是“人”附庸在“技术”上,以此避免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打假球、服黑药而损害身心健康的现象。《奥林匹克宪章》规定:体育、教育、文化协调平衡发展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础和准则[8]。

2.2.4 演绎“育人夺标”的网球文化理念 希腊哲学家、古奥运文化的热情支持者苏格拉底把“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作为座右铭。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教育不仅仅是使学生关注与认知到物质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升华到“理解人”的领域上。网球运动需恪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解放人和发展人作为网球运动教育的根本目的,经过教育浸礼人们的灵魂,促使其内在和整体可以有效地持续发展下去。网球运动中的以人为本是将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一种教育机制,是我国网球运动人才培育体系通过纯粹夺标的训练理念渐渐过渡到“训练和修炼相融合”的训练理念与教育阶段,属于我国网球运动高层面的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解放人为主旨、一切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敬重人的类价值、个性价值、社会价值,尊重人的独立需求和人格、实力差别、个性权力,尊崇人性不断完善的需求,将人塑造为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描绘成责任的主体。在网球运动的思想教育中,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竞技中的“人”放在中心位置,没有完全抛弃“物”,而是把物放在辅助位置把它看作人的需要之一[9]。

重视与提升网球文化软实力的目的,是让网球运动员在参加网球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大脑的积极运动思索,慢慢使机体生成正确的机能和能力。网球运动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攻防兼备,而且二者不断变化,情况瞬息万变。所以,能够利用自己的身体、技术、战术、智慧等,及时接受和处理场上信息,是体现运动员素质的重要标志。而这种网球“感觉”的培养不是天生或者自发的,教练员必须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对运动员进行教育才能获得。有人认为只要多打球,自然孰能生巧、水平提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多打只是提高水平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想精益求精,必须自为地从认真思考、主动研究上下手。在我国网球运动走向世界的步伐背后,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作为软实力支撑。

这一理念要求教练员在开展网球运动教育中要发自内在地、愉悦地开展,而不是外在强制地、痛苦地开展。每一位运动员都有一个成为冠军的梦想,但成为冠军的道路一定是充满艰辛的。长期的艰苦训练,会使运动员感到单调、枯燥,所以只有通过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运动员树立快乐运动的理念,才能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转化为向上的动力,坚持承受这种磨练,就能走向成功。教育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转换思维角度,让运动员从业余选手享受网球运动快乐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教育,还竞技的“游戏”本质。“胜利固然是最完美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网球运动带给我们的,比如激情、美丽、骄傲、朋友,归根到底都在获取快乐——运动员从荣誉中收获成就,这是快乐;球迷从呐喊中获得享受,也是快乐;其实在我们在网球场上肆意而畅快地挥洒汗水和泪水,这本身就是人最纯粹最原始的快乐。”快乐是推动运动员向前的动力,要快乐,就高高兴兴地去训练,要在训练中体会快乐,但是也要防止过分的享受快乐引发消极怠惰情绪。要通过网球运动教育使运动员学会用心灵去控制情绪,利用积极的情绪因素提升训练的效率,快速登上成功的阶梯。当技术、战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网球的制胜关键就在于选手内在的精神修养。那些积极地思考微妙而巨大的制胜心理因素的选手,只有经过成功的网球教育才能锻造出[10]。

3 结 语

精神意志来自于内在心理的培养,凭借认知、情感、意志和道德激发出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成功与杰出的运动员,不但应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还需要赋有极强的比赛气场与意志品质。我国欲培养出具有无畏精神和坚强意志的运动员,缘于如此的运动员才会一步步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也能够距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在“工具”与“价值”关系下的网球运动绝不仅仅是一项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而且还具有对人的礼仪、审美、秩序等内在精神的教育价值。网球文化是网球运动的“灵魂”,通过教育“渗透”到网球运动的各个层面。思想文化不仅渗透到自身所具有的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同时也理应渗透到政治性、商业性等“工具性”层面,以调节当今“工具理性”之下造成的网球运动“软、硬实力”之间张力的失衡。

将竞技的本质定位于“夺标育人”,符合现代奥林匹克发展的宗旨和精神,符合现代体育发展的人本化趋势。人文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是使人们达到思想境界上的整体升华、完整人格的展现以及社会适应与责任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能力,通过知识与科技达到受教育者人性与内涵的完整,仅仅停留在知识及技能的教育决不能说是一种完整、系统的教育。

[1] 孙宇岸.论我国大学网球文化的推广路径及选择[J].四川体育科学,2013(1):123-126.

[2] 马特维耶夫.竞技运动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 宋继新,彭永善.对国家竞技本质及核心价值的追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1-3.

[4] 孙晔.浅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人文内涵及其现实教育思考[J].科技信息,2008(21):137-138.

[5] 常鑫.宋代自学的郁勃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6] 单东钧.论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4):35-36.

[7] 郝勤.论体育与体育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3-6.

[8] 史友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考察与理念创新[J].体育科学,2013,33(5):13-24.

[9] 李春晖.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的内涵、特性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2):22-26.

[10] 王保金,张军,邱宏军.中国网球文化发展方向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8(5):33-35.

[11] 孙民治,杨伯镛.关于我国篮球文化的一些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30-34.

[12] 邰峰,何艳华.借助产权理论研究我国运动员产权的界定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6):32-35.

[13] 邰峰,CHI Jian.转型时期我国竞技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与权能分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4):1-6.

[14] 李元伟.打造篮球文化 构建和谐篮球[J].体育文化导刊,2006(1):3-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nnis Culture in China

TAI Feng1,2,DENG Xin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1, China)

Tennis i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mankind, the study of tennis culture can make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ort, so as to inherit the idea and spirit of the movement,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nni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terview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heory of tennis culture in China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Build the spirit and the will of the network culture; heritage tools and value rationality of the same tennis ideas; interpret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mission, and develop the qu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nnis in China,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nnis in China. It is also the value of this study.

tennis; tennis cultur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G80-054

A

1004 - 7662(2017)05- 0013- 04

2017-03-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CTY003);中国博士后基金第九批特别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T90060)。

邰峰,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竞技基本理论与实践、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网球竞技运动员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网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花与竞技少女
运动员
同台竞技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