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思维助长假新闻

2017-11-27 22:49倪水寒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7年9期
关键词:假新闻核实谎言

倪水寒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今天的社交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丰富的信息。人们乐此不疲地分享和交流着信息、想法和观点,然而有时候即使联系了上下文,我们仍然会对新信息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我们常常会看到,突然间一条新闻就在朋友圈中迅速刷屏,而才过不久,又会发现有另一种辟谣的说法出现。是大家真的都集体没有常识去分辨那些新闻的真实性吗?

谎言偏爱人多之地

事实上,有时可能我们并不想分清这些所谓的真假对错。研究发现,人们对他人存在的感知会影响个人评价信息的方式,特别是对于那些模棱两可的说法的相信程度。

美国一个研究团队设计8个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如何评估那些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新闻报道。他们找到了2000名36岁左右的志愿者,要求他们完成一些任务,如分析新闻标题中的内在逻辑或偏见,或者是评估消息来源的可信度。

事实证明,谎言偏爱人多之地。与单独阅读时相反,当人们处于群体环境中时,通常会变得愈发头脑简单,因此不太可能对看到的消息进行核实或独立寻求验证,而这种疏忽助长了假新闻的传播。这种群体环境不一定要面对面,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即使人们只是想象别人的存在,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

都是群体思维惹的祸

研究人员对此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释。

一是社会惰性化,个体在发现有其他共同行动者存在时,会倾向于表现得不那么努力,他们会情愿“躲在人群中”,出工不出力。换句话说,有些人喜欢把核实的事交给同伴去做,反正自己不做似乎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所以等着别人都做好后再“搭顺风车”,何乐而不为?

二是担心自己的核实行为会成为一种公开的质疑,害怕这种行为会被人理解为一种不信任和挑衅。当其他人在场的时候,这种情况可能会加剧。有时候,为了所谓的社交礼仪,人们通常会选择默认别人所说的话。

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有着更深层次的根源。在群体环境中不愿核查事实,很可能是由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在群体中就会降低警惕性。社会影响理论告訴我们,个人在社交场合的压力通常较小,是因为意识到未知结果的影响会分散到其他人身上共同承担。所以即使后来查出自己转发的消息是假的又怎样,反正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传播,要错也是大家一起错。群体给予我们一种自古以来的安全感,让我们减少了对于生存忧患的担忧和顾虑。

传播未经证实的内容,即假新闻的扩散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如今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这一研究结果至少可以解释为什么假新闻往往会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巨大的传播量和影响力。因此,对于快速传播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消息,我们需要时时保持警惕。endprint

猜你喜欢
假新闻核实谎言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
中国2012年增速确认为7.7%
揭穿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