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外交家耿飚:回忆与传记

2017-11-27 08:54毛翊君
领导文萃 2017年22期
关键词:耿飚中联部裁军

毛翊君

1988年4月,耿飚出席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不再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仍担任中顾委常委)。他搬出了全国人大办公室,回到家中,开始了回忆录的撰写。耿飚手拿这份提纲开始讲述,一生徐徐展开。

1.戎马生涯

提纲只有干巴巴的主线,如:“长征在一开始是怎么出发的?哪年哪月经历了哪些战斗?”

耿飚不会说具体时间,他的记忆坐标通常是:“当天的月亮又大又圆。”

那是长征开始那天,是个望日。他回忆,长征的开始很平淡。当时,他是红1军团第2师4团团长。通知转移后,上级发了很多鞋子和棉衣,但数量还是不足,他便没有领。

他们问起长征中最残酷的战斗,耿飚说是血战湘江。

当时,尖峰岭失守,他们处于三面包围之中。本来在阵地中间的团指挥所,成了前沿。自小练过武的耿飚大喊一声“拿马刀来!”率领警卫员等扑过去跟敌人近身格斗,干掉了约一个排的人。血从一个又一个人身上“啪”地喷出来,他成了血人,空气中全是血腥味,让他不停地“哇哇”干呕。

孔祥琇至今记得,耿飚回忆到这里,面部表情难以形容,拟声词一个接一个。他和蔡华同都听得浑忘周遭。

耿飚还痛心地回忆,当时“左倾”路线当道,规定无论是战士还是指挥员,打仗不能弯腰、伏下,不能借助地形地物躲避子弹,否则就是怕死,轻则撤职,重则杀头。掌旗兵都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帅小伙,但也是死得最多的。因为无论是冲锋时,还是站在高处,都不能弯身,不能蹲下,成了活靶子。

每个工作日8点半左右,蔡华同和孔祥琇准时来到耿飚家中。耿飚会根据他们留下的提纲,按照时间顺序讲起。通常一直讲到中午11点半左右,有时甚至更迟。

这样的节奏持续了一年多,几乎天天如此。只有耿飚要外出参加活动,或身体不好,才会暂时中断。

1991年,《耿飚回忆录》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胡乔木等不得赠书,立即到书店买了一本,一口气读完。他给耿飚写信说:“你的回忆录我花了5天时间读完了,实在是写得非常好,读时几乎手不释卷。全书气势昂扬热情洋溢,而且颇多风趣,你能对往事记得如此详细,我感到很钦佩,特向你表示谢意和敬意。”

2.将军外交家

蔡华同告诉记者,1949年以后的部分,本也约定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后来,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经人介绍来找耿飚,请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内容交给他们出版,耿飚同意了。

耿飚回忆,他被任命为中国驻瑞典大使,成为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大使。

他和姬鹏飞、黄镇等一批将军大使被集中起来学习外交礼仪等。他们举家住到位于前门大栅栏的新华饭店,体验“翻个身要花很大力气”的弹簧床等设施;全体人马开到北京饭店,彩排吃西餐,学习安排座位、执刀弄叉、切肉喝汤抹黄油。

10位大使还在中南海怀仁堂观摩了东欧国家驻华大使向 毛泽东呈递国书的仪式。他们被安排在大厅旁边的几间小屋里, 隔着纸糊的窗户作壁上观,美其名曰“窗下学礼”。细心的周恩来发现有人在窗户上捅了个桂圆大小的窟窿,说十个大窟窿容易被人发现,就会失礼,只准他们拿铅笔尖儿戳个小孔。有人说洞太小了看不清,周恩来要他们“以小见大”。

1967年初,驻外使领馆人员都被召回。耿飚不无幽默地回忆,参加大会陪斗(批判部领导时,大使都要在旁边陪斗)还是比较轻松的,只要低头站着就行了;中会挨批就比较难受,“耿飚必须老实交代、低头认罪”的口号声像一记记闷棍;最令他厌恶的是小会逼供,或是厉声讹诈,或是“循循善诱”,总是要他揭发别人。

后来,耿飚被“解放”,担任了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阿方对中国援助毫无节制的伸手和浪费,引起了他的忧虑。经过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耿飚提笔给国内写了一封信。李先念后来对耿飚说:你胆子不小,敢说阿尔巴尼亚的“坏话”。周恩来告诉他,毛泽东看了这封信后说: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

1971年初,耿飚调任中联部部长。在粉碎“四人幫”的斗争中,耿飚身负重任。他接受了华国锋和叶剑英交代的任务,在抓捕“四人帮”当夜,带人接管了中央广播事业局。头几天,他就在广播局的办公室支起行军床,睡觉不脱衣、不脱鞋,吃饭、喝水都不离办公室。他回忆,这种责任和压力,比他以前指挥的任何一场战役都大。

3.横跨党政军三界

1977年8月,耿飚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需要增加一名能写发言稿的秘书。蔡华同便从中联部被调到了耿飚身边。

1978年初的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耿飚当选为副总理,工作越来越繁重。一次,蔡华同送去的文件很多,他叹道:“哎哟,不行了,我看得眼睛都花了,头都大了。”

1979年初,耿飚在党、政职务之外,又担任了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协助军委主席、副主席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他的办公地点从人民大会堂搬入军委所在的三座门。每天夜里,机要秘书高春明和蔡华同一人一天,轮流值班,保险柜的钥匙由值班人员掌管。办公室有张床,值班时就睡在办公室。不久,习近平从清华大学毕业,成为耿飚的秘书。他来之后,就三个人轮班。

习近平给蔡华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人诚恳,办事很负责。我们有时会讨论国际、军事上的问题,他的看法很有眼光。我们不仅谈工作,也谈文艺,他多才多艺。”蔡华同告诉记者。 工作之余,耿飚会拉上三位秘书下围棋。蔡华同记得,耿飚曾教他,下棋不能下一步看一步,而是要下一步看几步,甚至几十步,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全局观。

在裁军方案的设计上,蔡华同就看到了这样的全局观。

“当时一个师有十几个副师长,所以要把多余的裁下来。”蔡华同说,“但是仅仅这样裁,难以完成裁军百万的任务。因此耿飚建议,不光裁人,还要裁非战斗单位。”裁减较大的两个单位,一个铁道兵团,一个是建设兵团。这两个单位加起来,就裁减了五六十万人。

2000年6月23日,耿飚逝世,为他出版传记之事提上了日程。由军委办公厅牵头,外交部、中联部等参加,解放军出版社立项,具体工作由军事编辑部承担,陈济康担任责任编辑,孔祥琇担任统稿作者。

2004年4月14日,孔祥琇等去拜访了当时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习近平回忆,在讨论裁军方案的会议上,耿飚讲:精简整编一是出于军队自身建设的需要。因为十年动乱给部队建设造成了许多麻烦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机构臃肿,各级领导中,一名正职要配好几名甚至十几名副职,机关干部也是人浮于事,还有非战斗部队占了很大的军队编制和军费预算。再者,从国际关系来说,中国的裁军也能促进国际裁军工作的展开,有利于世界和平。

2009年,在耿飚百年诞辰前夕,《耿飚传》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为了向耿飚百年诞辰献礼,耿飚长女耿莹还联系中华书局编辑朱振华,在解放军出版社版和江苏人民出版社版的基础上,加入图片,再版了《耿飚回忆录》。

2017年7月,新版《耿飚回忆录》出版时,正逢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朱日和阅兵。孔祥琇注意到,一张华北大阅兵的旧照在网上流传。“有的网友还搜出了这位‘安静地坐在观礼台后排的年轻军官,镜头弥足珍贵。”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耿飚中联部裁军
耿飚之问
外交部军控司、裁军大使是干什么的
从严治党三年,山西干部选拔成中联部宣介样本
耿飚 究竟有多心细
裁军30万:彰显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建国以来我军整编回眸
耿飚:老百姓还会为你们求情吗?
纪念党的对外工作90年暨中联部建部60年大会及文艺演出活动掠影
百万大裁军中的福州军区司令员江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