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事件体的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2017-11-27 01:25谭立重
关键词:句法被动汉语

易 强,谭立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基于事件体的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易 强,谭立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Gehrke(2010)与曹道根(2009)把被动句看成是利用操作算子BECOME对结果状态事件的投射,这种处理方式无法解释英汉被动句的众多差异。设定把被动句看成是‘遭受’关系的凸显投射才导致结果事件移动到主语位置。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凸显‘遭受’关系时,对词汇体与句法体的依赖性并不相同,所以它们在句法上采用不同的方式产生被动句。英语的被动词缀-ed与词汇体联系更密切,所以主要依靠词汇体投射被动句;而汉语的‘被’与词汇体的联系并不紧密,主要依靠词汇体与句法体的组合投射被动句,所以汉语在投射被动句时灵活性比英语更大。

事件体;被动句;词汇体;句法体;凸显投射

一、引言

Gehrke(2010)曾把被动的事件结构看成是结果事件向句首的移动,所以被动结构被看成是利用操作算子BECOME对结果状态事件的投射。曹道根(2009)从Croft的致使力关系出发分析了汉语被动的事件结构,也认为被动结构主要是采用操作算子BECOME截取结果

状态子事件。基于他们的这种解释,所以只要有BECOME算子的事件结构就能生成被动。如果只是把被动结构看成是结果事件的投射,这种解释力并不强,因为只有‘致使’关系比较明显的事件语义才会产生清晰的结果状态,这很难能够解释一些致使关系并不明显的事件语义所投射的被动结构。英语有一些致使关系并不明显的动词,例如,know,own,等,它们的词汇体只是表征一种状态,并不包含BECOME算子,但是它们仍然可以被动化。例如,

(1)That Bill was tall was known by everyone.(Luelsdorff,1978:53)

然而汉语却不能这样表达。

(2)*比尔长得比较高被每个人知道。

汉语与英语的被动句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投射呢?为了对英汉被动结构有更好的解释,有必要重新梳理被动结构的事件结构投射。由于事件的致使力关系只是事件分析的维度,而事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时间上的持续性。时间是任何事件存在的根本,所以本文选择从体的角度分析事件投射,反映英汉被动句从事件结构投射句法的异同。

二、事件框架下的被动结构

(一)事件体投射

我们从事件与句法的关系之上,关心究竟英汉被动句如何反映事件结构。一个事件是指在时间维度上,通过一个凸显的主体反映其性质的变化过程。事件所凸显的主体或发出施事力,或因受外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之中。一个完整的事件在时间上会经历开始、发展与结束。在事件的开始阶段,事件参与者发起事件,然后事件参与者会经历事件的发展,最后事件结束,进入一种结果状态。依据每一阶段的特点,Vendler(1957)把事件分为四类:状态、活动、达成和完结,这四类事件范畴都将以不同的句法特点进行投射。对于事件的形态句法实现,可以基于Ramchand(2008:39)的观点,事件结构投射的句法应包括三个部分,施力起始子事件,过程发展子事件和结果状态子事件。如图1所示:

图1 Ramchand的事件体投射

所以一个完整的事件在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子事件:起始事件(Vinit),过程事件(Vproc)与结果事件(Vres)。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Ramchand对事件体划分的观点,来解释事件的投射。但是我们进一步认为,起始事件主要描述事件的起点,这一起点不仅指时间上的起点,也是事件引发的起点。这种方法可以既包括有时间先后关系的致使事件,也可以包括时间的先后关系不明显,也没有致使性的事件,例如know,surround等词投射的结构。致使力是事物之间发生一种重要的物理关系,由于这种力的关系有强弱之分,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到,在语言层面这种认知概念却存在多种体现形式。我们并不了解二语学习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感知到语言中的致使作用,正是由于研究者们只选择某一种致使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导致产生的结果并不一致。这种物理上的致使力关系也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因为致使因素的发生总是在事件发展的前面,而致使产生事物的状态变化在事件发展的后面,所以完全有必要把所有致使因素综合考虑,这也符合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现实状况。时间既是客观经验现象,但也是一种主观心理存在(Jaszczolt,2009:96)。致使力会影响二语学习者习得非宾格动词,而致使作用发生在事件发展的起始阶段,这说明非宾格动词被动化现象意味着时间上的事件起始阶段在语言输出过程中发生了错误编码。所以我们选择“采用简单的时间逻辑来提供主动和非主动的施事行为”(Fisher,2011),我们的目的主要是从事件发展或事件体的角度,解释非宾格动词如何而且为什么会发生被动化。也就是从事件体的角度研究非宾格动词的被动泛化,这样便于更清晰地考察致使力如何影响学习者习得非宾格动词。

由于句法可以看作是由动词的内部结构的展示(Haleamp;Keyser,1993),所以事件结构的投射表现为动词内的词汇体(lexical aspect)向句法的投射。但是在由动词词汇体向句法的投射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认知限制,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维度,一个物体或事件的主体都无法全部发生投射。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之别会被投射到日常语言之中。即使是同一个状况,表达形式的不同选择也会反映出主体的视点置放与透视角度的不同(任鹰,2005:258),所以句型结构反映的是事件的凸显部分投射。对于这一点,Pustejovsky的中心事件理论也有所反映,因为它要求在事件与句法结构之间的界面投射必然凸显某一个子事件,所以体不仅提供了事件发展时间上的信息,而且还呈现了说话人的观点,即强调事件的哪一部分信息(Slabakova,1999:285)。动词内的事件结构,即词汇体里的中心事件决定了该词的句法结构(Lin,2004),但是在句法体中,也就是Smith(1991:3)提出的语法体,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认知又可能重新凸显事件,从而改变句法结构,也就是说,我们采用的分析方法是介于词汇学派与结构学派之间(Lohndal,2014),这在下一节讨论被动的事件结构投射中会有所体现。

(二)被动的事件结构

传统的转换语法曾把被动句看成是由主动句派生而成(Dirven and Rudden,1977:190-191)。被动过程被看作是论元结构的变化操作,内论元(既宾语)出现在外论元(既主语)的位置,而逻辑主语却被取消或在介词by后。从语义上说,被动结构也是一种体的表现(Beedham,1979:180),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事件结构的方法进行分析。被动结构可看成是事件结构的操作,更准确的说,是谓词投射结果状态(Gehrkeamp;Grillo,2009)。Gehrke在分析被动的事件结构时,直接把最后的结果事件移动到主语位置(Gehrkeamp;Grillo,2010),如图 2所示。

图2 Gehrke的被动结构投射

但是我们并不完全同意Gehrke对被动结构的事件分析。Dowty(1979:93)曾把一个主动句的事件结构描述如下,

(3)He sweeps the floor clean.

(4)[[He sweeps the floor]cause[become[the floor is clean]]]

在主动结构(3)中,包含了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关系,在它的事件结构(4)中,由于起始与结果事件之间产生了‘致使’关系作为主体事件,所以由中心事件‘致使’关系投射出该句型结构。被动的事件结构并不仅仅是结果事件的移动,而是由于结果状态事件的移动导致整个事件关系发生变化的投射,既‘致使’关系转变为‘遭受’影响的关系。虽然‘致使’与‘遭受’在事件组合上相同,都包括两个子事件:起始事件与结果事件,但是被动句中的‘遭受’关系强调事件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它们在认知凸显上完全不同,所以在时间发展上“遭受”是与“致使”相反的一个过程,这是主观凸显在句法中反映出来的现象。例如,

(5)李四打了王五。

(6)[[李四打起始]致使 [打结果王五]]

(7)王五被李四打了。

(8)[[王五被打结果]遭受[李四打起始]]

在(5)的‘打’词汇体中,其主体事件是由起始事件引发的‘致使’关系,所以直接投射出(6)‘李四打王五’的施事结构。当投射被动结构(7)时,打起始的凸显地位被取消,但是‘打’引发的关系仍然存在,由于‘王五遭受打’结果状态的凸显,‘致使’关系转变为‘遭受’关系(8)。取而代之的是‘打’之后所产生的结果状态,所以主动结构的‘致使’关系在被动句的投射中就是让动词词汇体的主体事件发生转移。被动结构是由词汇体中的主体事件‘致使’关系转移为‘遭受’关系而产生。由此可以得出被动结构应该是由投射‘遭受’关系而导致了移动结果事件。被动结构的事件投射方式如图3所示。

图3 被动结构的事件体投射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被动事件结构的主体事件是结果状态事件转移而产生的‘遭受’关系,所以被动结构不是结果事件的投射,而是事件关系的转变。

由于被动结构中的结果状态并不是词汇体中状态子事件的直接投射,而是依赖句法行为让词汇体的主体事件发生转移而产生。被动的结果事件是强调由起始事件导致的结果状态,所以应体现在‘结果’与‘起始’之间的‘遭受’关系之中。被动事件结构的操作算子是‘遭受’关系。此处的‘遭受’并不局限于一种力的遭受影响的关系,而是反映了事件内部时间发展关系的凸显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被动结构‘遭受’的生成首先依赖于起始与结果事件的存在;其次才是‘遭受’关系的凸显投射。在凸显这一时间线性关系时,由于每一次事件投射都是依靠词汇体与句法体共同作用,所以被动句的凸显点不仅会因为词汇体的不同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的语言之间的句法体凸显差异会有不同的特点。

一个致使关系明显的事件结构,起始与结果事件显性地存在于句法之中,所以可以形成典型的被动结构。汉语的“把”字句的致使意义比较显著,凡是“把”字句都可以转换成被动句(Chao,1968:71)。但是对于致使关系不明显的事件结构,被动结构是否还可以依赖于起始与结果事件的发展关系形成‘遭受’关系在句法中投射而形成呢?我们将在下文对英汉被动结构的比较中有所阐述。

三、英语与汉语在投射“遭受”关系上的比较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句都是依赖事件转移的方式形成‘遭受’投射,但是由于‘遭受’关系由起始事件与结果事件组合形成,这两种语言在投射‘遭受’关系时,在投射的过程中采用了相同方式的组合吗?每一个动词在生成被动时,在词汇体与句法体之间的‘遭受’点可能存在不同,而不同语言选择的‘遭受’点更是可能存在差异。

(一)英语与汉语的被动结构投射

基于上述的被动事件结构描述,英汉被动结构的事件投射有何特点呢?由于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都是依靠起始事件与结果的结合产生‘遭受’关系,所以只要词汇体可以投射出这两个子事件,就可以形成被动结构。但是两者在投射‘遭受’关系,采用不同的句法形式。英语与汉语的被动结构从句法形式上看,典型的英语被动结构一般采用“BE+V-ED”的形式,汉语的被动结构采用“被+V”的形式。从事件结构投射角度,英语的词缀形式与汉语“被”结构都是采用移动结果事件而凸显‘遭受’关系。

英语通过词缀-ED投射结果状态,以此体现‘遭受’关系,这种方法要求动词的词汇体必须包含有起始与结果事件,让-ED附着在结果事件上,以便移动结果状态,形成‘遭受’事件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还是一种时间关系,但‘遭受’不是时间的发展关系,而是时间前后关系的颠倒,通过结果事件的移动来强调‘遭受’关系。词缀-ED形式重新激活了起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而英语是通过词缀的方式转移词汇体中的结果事件,继而取消起始事件的凸显地位。例如,

(9)Freddy has broken the doll.

(10)The doll has been broken by Freddy.

(9)中break的词汇体中凸显起始事件,通过与词汇体中的结果事件的关系共同投射了‘致使’关系结构。当在句法体中用词缀方式来转移词汇体中的结果事件,doll的结果状态与Freddy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产生被动句式(10)。

在词汇体中如果缺乏结果事件,-ED没有附着的地方,就无法生成被动;如果无起始事件,也无法建立时间上的‘遭受’关系,所以英语的被动结构主要依赖于动词的词汇体结构。这一点可以从两类不及物动词,非作格与非宾格动词的句法生成上看出,由于它们的词汇体中只有单一的子事件,非作格动词只有起始事件,而非宾格动词只包含结果事件,所以它们都无法被动化。例如,非作格动词run的词汇体中不包括结果事件,所以就无法生成被动结构(11)。

(11)*John was run.

同理,词汇体中缺乏起始事件的非宾格动词disappear等也不能被动化。例如,

(12)*my book was disappeared.

对于缺乏起始事件的部分状态类动词,没有时间发展关系,也很难形成被动结构。例如,Have,cost,suit等。只有当词汇体中包含了完整的事件发展关系时,才能投射被动结构。

与英语的被动结构相似,汉语被动的事件结构也需要建立在完整的事件时间关系,但是汉语采用‘被’来凸显‘遭受’关系。邓思颖(2004:204)认为,汉语被动结构中动词发生“作格化”,让动词从及物动词变为不及物动词。这儿的“作格化”过程意味着主体事件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通过“被”,让起始与结果事件的投射地位发生改变,凸显投射‘遭受’关系。‘被’与起始事件的结合可以通过修饰起始过程的副词短语来检验。例如,

(13)张三被打了5个小时,硬是没倒下。

(13)中的‘5个小时’描述了‘打’词汇体中开始发生的整个过程。虽然在句法体之中

并未出现‘打’所导致的结果,但是该事件本身却展现出时间的发展过程,所以能够被动化。当词汇体中缺乏起始事件时,在句法中直接投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无法体现出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就没有必要通过“被”来转移结果状态来建立‘遭受’关系作为主体事件来投射,所以就无法利用“被”形成被动结构。例如,

(14)张三认识李四。

(15)*李四被张三认识了。

因为(14)“认识”的词汇体中只有状态事件,因为它无法与意愿性的副词连用,说明它缺乏起始事件,例如,“*张三故意认识了李四”,而且它也不能与凸显动态过程的“正在”搭配。例如,“*张三正在认识李四”。当动词的词汇体中缺乏时间的发展关系,在句法中又无法建立这一时间发展的事件关系,则很难投射‘遭受’关系,就无法形成被动。当在词汇体中只有起始事件,如果缺乏结果事件,也就没有凸显结果状态的对象,理所当然“被”与起始事件在一起变得毫无意义。例如,“*张三被跑了。”但在汉语的被动结构中,从句法上看,介词“被”与动词结合形成被动结构,表面上汉语与英语一样,两者都是由投射‘遭受’关系形成被动。汉语采用“被”表达“遭受”关系的凸显位置,通过用介词‘被’与起始事件结合,改变了事件之间的关系,与结果事件一起投射‘遭受’关系。事实上它们实现的方式并不相同,‘被’与词汇体可能联系得并不紧密,所以在很多时候可以依赖句法体投射被动结构。无论是起始还是结果事件在词汇体中缺失时,都可以在句法中补充出来。例如,

(16)*纸被吹了。

(17)纸被吹跑了。

由于“吹”的词汇体只包含了一个动作的开始与过程,并无“吹”的后果,所以无法在(16)的词汇体中转移结果状态来凸显‘遭受’关系。当在(17)的句法中用“跑了”把结果事件补充完整,体现了“吹”事件的完成。即使在句法中没有采用显性的方式把一个事件显性地补充完整,也可以给予一定的语境,运用隐形的方式补充缺失的子事件。因为当动词的体与语境所要求的体不匹配时,就会产生事件体转移,或称为体强迫(coercion)(Dolling,2014)。通过子事件补充而投射的被动结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在语境中发生事件转移的一种方式。被动结构要求动词的事件结构既包括初始事件,又含有结果事件,动词的事件体与被动结构的所要求的事件体并不匹配。汉语与英语被动事件结构的差异可以通过体强迫的方式体现出来。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句都是依赖词汇体与句法体的共同作用,但是在补充子事件完成投射‘遭受’关系时,由于它们对句法体的依赖程度不同,所以能够发生体强迫转移的程度也不一样。英语的-ed词缀与词汇体结合得更紧密,而汉语‘被’在词汇体之外,对词汇体的依赖性更弱,与句法体联系更多,所以汉语的被动句在投射时比英语更灵活。Fu(1992)指出,只要汉语的不及物动词表达致使关系,就可以出现在被动结构之中。这主要是因为添加的‘被’在词汇体的结合并不紧密,所以在操控事件的凸显投射时,被动句的事件投射也会发生在句法体里面。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却可以在句法中让这两类不及物动词被动化。例如,

(18)……大伙儿动员要围捕天狗,可惜被跑了。

(19)……实名首先不是为了抓人,是方便你被消失。(选自BCC语料库)

以上两句的投射都是依赖词汇体与句法体共同作用才得以完成。(18)中的时间关系是通过‘跑’的词汇体与句法体中的‘大伙儿’与‘天狗’之间反映出来。在(19)中,句法体提供的语境产生了‘消失’的起始事件,与‘消失’词汇体中的结果事件共同构建了事件的时间。如果汉语的被动句只依赖词汇体,不靠句法体,有时也很难投射合法的被动结构。汉语在句法体中没有提供起始事件,则“被”就没有落脚之处,所以状态类动词无合适的语境,就无法产生合法的被动结构。例如,

(20)*那孩子被人讨厌了。

(21)*张三被李四爱了。

对于汉语的动词来说,与英语相反,因为“被”需要与起始事件结合,“讨厌”与“爱”等词的词汇体中只蕴含了状态,无事件的开始过程,只有在句法体中增加结果状态或者起始事件,则形成了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为‘遭受’关系创造了条件,“被”也就可以与这些词语结合在一起。例如,

(22)如果做了这种事情也不会被讨厌,表示自己根本是个无足轻重的存在。

(23)孩子非但不领情,反而感觉被爱得“死去活来”,觉得苦不堪言。(选自BCC语料库)

汉语的被动结构需要词汇体与句法体共同作用才能够成立,这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证明(Tien,2000:74)。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对词汇体的依赖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遭受’关系,然后投射被动结构,所以被动的句法实现多有不同之处。也正是由于英汉语言通过词汇体与句法体投射被动结构的差异,它们在采用体强迫方式投射被动结构上也存在不同。

在这一点上,汉语可以甚至可以将一些不具有动词性质的词语被动化。“和谐”的词汇体事件结构只是表示事件发展的结果状态,而无事件的起始与过程阶段,所以不能投射为“*有人和谐了张三”。但是它却能通过语境补充投射被动结构。

(24)建议大大换笔名吧,张毕玄在香港势力太大,小心被和谐。(选自BCC语料库)

在(24)中,句法体中提供了事件的发展过程,很容易增补‘和谐’的起始事件,所以虽然词汇体中只有结果状态也能依靠句法体中的语境条件投射被动句。

英语主要依靠词汇体中的事件发展。当词汇体只包含结果事件,缺乏句法体的帮助,英语的状态类动词生成被动句的能力有限。对于汉语的动词来说,被动句是词汇体与句法体的结合,对词汇体的依赖性较弱,所以“被”与动词的结合更加灵活。正是由于英汉被动结构在投射‘遭受’关系采用了不同的投射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生成被动句法上有不同的特点。英语对词汇体的依赖性较强,当词汇体缺乏时间的发展关系,即使该词是二元及物动词,也不能被动化。例如,

(25)*Fifteen pounds is costed by the book.

(26)*Wendy is suited by the hat.

因为这类动词本身就表示一种持续的状态,没有包含起始事件,在事件结构中无法形成一种时间上的变化关系,所以无法凸显时间上的结果状态。虽然一些状态类的动词可以通过by短语在句法体中投射起始事件,建立事件发展的‘遭受’关系,形成合法的被动结构。例如,

(27a)The house is owned by Louise.

(27b)*The house is owned.

(28a)The answer is believed by the pupils.

(28b)*The answer is believed.(Gherk 2010)

然而当状态类动词的事件参与者无法反映事件的发展过程,即使在句法体中通过by短语无法建立事件关系时,也无法投射被动结构。例如,

(29a)The book costs five dollars.

(29b)*Five dollars are costed by the book.

由于(29)的book与dollars都同时属于cost结果状态事件的参与者,而book无法单独引发cost事件,而形成dollars结果状态,所以book与dollars之间无法建立事件的发展关系。所以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动词的被动是否能够投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事件结构所投射的结果状态,而在于词缀-ED凸显的结果状态是否能与事件引发的起始事件形成事件的‘遭受’关系。英语的被动事件结构主要依靠词汇体,而句法体所起的作用有限,不能像汉语那样通过事件强制转移的方式投射被动结构。上述的英汉被动结构在投射‘遭受’关系的不同方式明显证明,导致两种语言在生成被动句法上有不同的特点。由于两种语言的被动结构都是依靠起始与结果事件的结合产生‘遭受’关系,所以只要词汇体可以投射出这两个子事件,就都可以形成被动结构。

四、结语

被动结构是事件体中‘遭受’关系的投射,通过‘遭受’关系的凸显把结果状态移动到主语位置,所以被动句的投射要求事件结构应该是初始与结果事件的组合。英语与汉语采用不同方式投射被动结构,英语是通过词缀-ED主要在词汇体中凸显‘遭受’关系,而汉语使用“被”通过词汇体与句法体的共同作用凸显‘遭受’关系,两种不同的方式产生的被动结构不尽相同。英语的初始与结果事件都应该词汇化于动词之中,如果词汇体中只有单独一个事件就很难能够投射被动句;而汉语的被动句事件结构可以依赖句法体,所以比较灵活,无论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只要词汇体与句法体能够共同构建事件发展,就能凸显‘遭受’关系,从而投射被动句,所以与汉语的被动结构相比,英语的子事件只能词汇化在动词之中,无法在句法中增补,所以其被动结构更有局限性,变化性更小,而汉语的动词在投射被动结构时,灵活性更大。

[1]BEEDHAM,C.The perfect passive participle in English[J].Zeitschrift für Anglistik und Amerikanistik,1979,27(1):75-81.

[2]BEEDHAM Christopher.The Passive in English,German and Russian[J].Linguistics,1981,17(2):179-392.

[3]CHAO Yuen-Ren(赵元任).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4]DOLLING Johannes.Aspectual coercion and eventuality structure[M]//Klaus Robering(ed.),Aspects,Phases,and Arguments:Topics in the Semantics of Verbs.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14:189-226.

[5]DOWTY David R.Word Meaning and Montague Grammar[M].Dordrecht:Reidel,1979.

[6]DIRVEN Rene,RADDEN,Günter.Semantische Syntax des Englischen[M].Wiesbaden:Athenaion,1977.

[7]FISHER Michael.Agent Deliberation in an Executable Temporal Framework [J].Journal of Applied Logic,2011(9):223-238.

[8] GEHRKE Berit,GRILLO Nino.An Event Structure Approach to Passiv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cquisition[C]//Presented in Workshop on Morphological Voice and its Grammatical Interfaces: Theoretic Modelling and Psycholinguistic Validation.Vienna:University of Vienna,2010.

[9]GEHRKE Berit,GRILLO Nino.How to Become Passive[M]//KLEANTHES K.Grohmann.Explorations of Phase Theory:Features,Arguments,and Interpretation at the Interfaces.Berlinamp;New York:de Gruyter,2009:231-268.

[10]HALE Kenneth,KEYSER Samuel Jay.On Argument Structure and the Lexical Expression of Syntactic Relations[M]//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Essay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Sylvain Bromberger,number 24 in Current Studies in Linguistics.Cambridge,Ma.:MIT Press,1993:53-109.

[11]LIN Jimmy.Event Structure and the Encoding of Arguments:The Syntax of the Mandarin and English Verb Phrase[D].Massachusett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43-47.

[12]LOHNDAL Terje.Phrase Structure and Argument Struc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s,2014:7-18.

[13]LUELSDORFF Philip.Aspects of the Passive in English[J].Linguistics 209.Mouton Publishers,1978:51-58.

[14]RAMCHAND Gillian C.Verb Meaning and the Lexicon:a First-phase Syntax[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39.

[15]SLABAKOVA Roumyna.The Parameter of Aspec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9(15):283-317.

[16]SMITH S Carlota.The Parameter of Aspect[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1.

[17]TIEN S Z-P.A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Study on the BEI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D].台湾新北: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2000.

[18]VENDLER Zeno.Verbs and Times [J].Philosophical Review,1957(56):143-160.

[19]曹道根.汉语被动句的事件结构及其形态句法实现[J].现代外语,2009(1):1-12.

[20]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4),2004:291-301.

[21]任鹰.现代汉语非受事宾语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梁念琼liangnq123@163.com)

Comparative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 Sentences based on Eventual Aspect

YI Qiang,TAN Li-zh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ducational Science,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China)

Gehrke(2010)and Cao Daogen(2009)viewed passives as resulting from projection of resultant state by the operator [BECOME],but this view cannot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This study,nevertheless,regards passives as the projection of ‘Affectedness’,which leads to movement of the resultant state to the position of subject.In profiling ‘Affectedness’,English and Chinese depend on lexical and syntactic aspect in different ways,so the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passives for the two languages are projected in their own ways.For English,as the passive affix-e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exical aspect,it mainly projects passives by depending on lexical aspect.For Chinese,by contrast,the passives are projected by depending on combination of lexical with syntactic aspect,as the‘Bei’is not closely related to lexical aspect,which can account for why Chinese is more flexible in projecting passives than English.

eventual aspect;passive sentence;lexical aspect;syntactic aspect;prominent projection

H314.3

A

1008-018X(2017)05-0033-08

2017-09-1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语专项项目(GD16WXZ19)

易 强(1966-),男,湖南汉寿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句法语用研究。

谭立重(1974-),男,重庆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句法与语义界面研究。

猜你喜欢
句法被动汉语
学汉语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