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徐书贤
苏智军:创新是医疗行业永恒的主题
文/本刊记者 徐书贤
不断创新,是医院发展的不竭动力。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常住人口超过800万,泉州经济发达,文化气息浓厚,“我们每年会收到许多善款,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个人,因为收到很多善意,所以医院也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这座城市。”泉州市第一医院院长苏智军说。
对于医院的整体定位,苏智军表示,“泉州的人口规模和地域优势,决定了它需要一个较好的医疗资源,才能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服务好当地的老百姓,所以,我们十几年前就明确定位:要做闽东南区域医疗中心。”
学科建设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苏智军回顾起几年前泉州市第一医院的情况却十分苦涩,“当时亚专科建设基本是空白,那时候,大家都在忙着搞基建,顾不上。”
所以,苏智军一上任就加紧了泉州市第一医院的学科发展布局。加强亚专科建设,开展多学科协作(MDT),遴选及加强诊疗组工作,实行导师制。大力开展无痛医院建设,加强腔镜等微创技术的发展。做好专科联盟,加强心血管、儿科、卒中中心、胸痛中心、神经系统疾病等专科联盟的建设。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型医院的对接,建设医联体,夯实对口帮扶工作。建设老年医院,主要开展老年康复;建设妇产医院,开展生殖医学。
此外,该院进行医疗服务创新,依托泉州市首个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福建省感染病学会转化医学学组等平台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成立了泉州市胸痛中心联盟等;也不断地完善影像会诊中心等平台的建设。
泉州市第一医院还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自上而下的院科两级质控体系,建立临床路径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临床路径医嘱管理。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苏智军十分重视人才建设,“有一段时间,医院人才建设处于一种相对疲软的状态,有很多医生、护士都不愿出去进修培训,不出去接受新的知识、理念和技术,肯定是要落伍的。”对此,他的危机感很强。
泉州市第一医院决定加快人才培养,实施“百人培养计划”。从个人培养扩展到团队培养,每年遴选近百名个人和10~15组专业团队出外进修学习,同时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对外出进修学习的人员进行院内补助,对比较优秀、培养型的青年骨干报送泉州市卫生计生委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并可享受每年补助4.8万元。员工外出进修学习情况与职称评聘挂钩。医院每年与临床医技科室签订《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结果直接与科主任、全科人员的收入、评优评先等挂钩。
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还实行智力引进,积极与国内知名医院和专家建立协作关系,先后与德国柏林心脏中心等国内外研究型医疗机构及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建立协作关系,设立院士工作站、名誉主任、专家顾问,引进医学人才。
2015年前,泉州市第一医院的绩效情况,和国内大多数医院的绩效管理模式一样,即主要是以成本核算为主。这种以财务收支结余为基础的核算方式,与医务人员技术职称和职务关联度强,与工作量、工作效率关联度弱。不可否认,原有绩效管理方式,曾经在医院发展的初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但当医院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其局限性就凸现出来。例如:核算以收入为主导,难以反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水平、服务质量、技术难度、风险系数、成本控制、医疗行为标准化水平等情况,不利于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更不利于激励其工作的积极性。绩效改革是泉州市第一医院面临的重点和难点,苏智军曾为此头疼不已。
2016年,泉州市第一医院调整临床科室医生奖金发放办法。分配方案结合临床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等考核指标,奖金分配由原来主要与收支结余挂钩的分配办法,调整为设置保底额度,考核科室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鼓励科室加快周转,提高病床使用效率,提升收住患者质量;奖金部分按科室结余和工作绩效,部分按临床科室工作量(出院及门诊人数、DRGs总量等)和工作质量(病例组分指数CMI值)分配的办法,同时提高临床医生的奖金平均发放额度,合理调整绩效分配方案。在适当兼顾均衡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苏智军认为,不断创新,是医院发展的一个不竭动力。
2015年以来,泉州市第一医院开展就医模式创新,采取组建医联体、医疗联盟,线上线下相结合,在院际间建立了心梗急救微信群等多个网络平台,建设了泉州市心电网络会诊中心、影像会诊中心等多个会诊平台,并在院际间实现开放预约号源。
目前,该院医联体签约成员单位39家,涵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创新探索“双主任”模式,大力开展远程医疗,打通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的难点。
医联体内远程医疗信息的及时传送、共享,有利于上级医院专家及时、准确发现基层患者危急病情,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泉州市第一医院医联体远程心电监护7000余人次,发现报警信息2000余人次,远程会诊中心共完成远程影像诊断4370例。
通过泉州市第一医院建设的移动互联网医院—患者移动服务平台及各种专科微信群,患者可随时与医生进行复诊、交流,医生不论在何处,只要有互联网存在,就能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实现了医患之间、患友之间的无缝交流。
苏智军表示,找大医院专家看病仍是当前群众就医的普遍心理,通过医联体分级诊疗及远程医疗,利用信息化手段下沉医疗优质资源,将上级专家诊断、治疗意见送到基层患者面前,有效解决了患者看病难、找专家难的问题。
苏智军认为,“创新是医疗行业永恒的主题,医学的发展速度很快,短时间内可能一些新的技术、理念就出来了,有一些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会体现在医院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时刻要有危机感。”
苏智军 泉州市第一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