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贵阳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5)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①
张丽萍
(贵阳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5)
文章分析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实践教学方案设置存在问题;第二,校内实习环节薄弱;第三,校外实习基地类型较为单一。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改革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方案设置;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三个建议,以期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良性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校内实习 校外实习基地
我国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人才,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摇篮。社会体育专业是国家教育部1994年批准增设的,2012年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将其更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还不成熟,其中最明显的问题是实践教学欠缺,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众所周知,实践性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最大的特点,实践能力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文章旨在分析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以期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良性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案设置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雷同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设置。从毕业实习的时间上来看,大部分高校都把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实行集中实习制;从实习内容和方式上看,有些高校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到学校进行以教学为主的教育实习,有些高校在教育实习的基础上搭配到健身俱乐部或社区体育场所实习,还有的高校采取学生自主实习的方式,即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让实习单位盖个章就行了,缺乏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以上实习模式培养下必然造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市场需求。鉴于此,有些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设置上正不断尝试和创新,比如“3+1”等。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校内职业技能实训和校外毕业实习,二者开展的时间不同,校内实训主要是分散在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时间较长,和校内理论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学习交叉进行。校外实习主要是在大四进行相对较短时间(一般是2~3个月)的脱离学校内学习的校外集中实习。目前,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普遍重视校外实习而忽略校内实习,甚至没有校内实习。
校内实习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基本技术技能的模拟操作培训,对校外实习起到前期的职业素养训练和基础性作用[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职业性。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仅仅依靠两至三个月的毕业前集中实习完成,校内实习可以为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职业环境,且其实习时间长,可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已经初步了解了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及运作模式,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提前思考就业方向及就业单位等问题。
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指学生毕业实习的单位。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实习单位包括体育行政部门、体育事业单位、非营利体育组织、体育企业、社区居委会[2]。张珊、许进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类型进行调查,发现湖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是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和学校,占比达到83%,其它类型的实习基地较少。其中占比最大的是体育健身俱乐部[3]。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局限性较大,尚不成熟。特别是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省、市、区县体育行政部门、体育文化营销传播公司等单位较少涉及。
校外实习基地类型较为单一不能有效的保障社会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质量,也不利于学生按照专业方向选择实习基地,不能体现和满足学生从事专业应用指导能力的培养锻炼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长期、持续的实践和探索,是保障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
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结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学校办学实际改革其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第一,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比重与学分比例。第二,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在大一至大三期间合理安排如拓展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分层次不间断的实践活动,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长效机制[4]。第三,加强学生毕业实习的评价与监督,保障毕业实习质量。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可划分为“俱乐部经营与管理”“赛事策划与运作”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三种模式[5]。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培养方向和物质基础、师资力量基础等实际情况有侧重的开发建设。大多数高校的资源情况都可以建设“俱乐部经营与管理”“赛事策划与运作”这两种模式的校内实训基地,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需要“高仿真”的职业环境,相对难度较大。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完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细致的考察、合作。首先,在与条件好、发展稳定的商业健身中心稳定合作的基础上,丰富不同类型的专业性较强的商业健身俱乐部,比如高尔夫俱乐部、户外运动俱乐部等。其次,高校要广泛遴选和仔细甄别实力较强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和体育文化营销传播公司等商业性部门,建立校企合作互赢的利益机制,切实以市场为切入点,使学生更为广泛的接触和社会体育有关的各个行业。最后,高校领导应密切接触省市区体育局、社区体育中心等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力争使其成为锻炼学生体育管理能力的实习基地。总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单位应遵循多样化原则,使其分布在多区域、多行业,这对学生实习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和质量保证。因此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对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21(3):88-90.
[2]周进国.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2(6):95-98.
[3]张珊,许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1(1):70-73.
[4]黄惠,梁旭鹏.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实施现状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28(7):64-66.
[5]刘旦,齐晓爽.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的思考[J].体育世界,2014(4):107-108.
G807
A
2095-2813(2017)10(b)-022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9.226
2014年贵阳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贵阳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研究。
张丽萍(1982,3—),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