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媛君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研究综述
黄媛君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体育锻炼态度是个体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组成成分,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对体育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积极的锻炼态度对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行为,提出该领域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大学生 体育锻炼态度 体育行为
自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提出,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家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的最好时期,但近些年的体质测量数据显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在不断下降,因身体活动水平下降已经导致肥胖、慢病低龄化,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已经刻不容缓。
人们对于态度的理解,简单而言即对人或事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外界剌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态度是可塑造的、较稳定的、较持久的、不易改变的,态度的形成并非短期就能达到效果,需要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的变化过程[1]。态度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受社会交往及学习过程的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可以通过喜欢与否、言语评价和身体行为来了解,由可观察得到的表现反应推理出来。
体育锻炼态度是指个体直接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倾向,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对体育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体育锻炼态度是个体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组成成分,是一种满足体育参与的需要,受家庭、学校、社会体育氛围的影响,与参与某一体育行为的情感体验彼此相互作用,从而直接改变个体的体育行为,进而影响人终身体育习惯。人们对于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价值理解各不相同,态度随之存在差异,只有正确的理解加之直接或者间接经验的习得,才能培养积极的锻炼态度,才能成为个体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反之则会造成体育行为消极。
国外有大量关于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家先后提出了“合理行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来探讨态度-行为的因果关系,韦尔在1951年制成了态度量表,成为在该领域使用量表进行研究的创始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体育多元功能的认识,意识到体育锻炼态度的重要性,从创建宏观理论到进入微观层面的实践研究。
美国卫生基金会对13个欧洲国家的10000名大学生进行为期10年(1990—2000年)的关于运动与健康的研究,报告表明了青少年存在饮食不良、吸烟严重、健康意识差,强调了大学生积极的运动态度对于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在进入高等教育机构时会发生变化,他们的心理活动负荷增加,体育活动减少,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也会下降,Janauskas对立陶宛大学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的分析表明,70.9%的女性和49.0%的男性缺乏体育锻炼的知识,1/3的学术青年不为自己的身体花费时间,不到1/5的学生完全不从事体育活动,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不积极。Lores等人对西班牙穆尔西大学1512名学生采用体育运动问卷(MIAFD)进行调查,得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较喜欢在业余时间做体育运动,而女生则把闲暇时间分配到社会活动和个人兴趣之间。
体育锻炼态度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Stephen研究认为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五个决定因素是:学生自我认识、课程内容、课堂气氛、教师行为和场地设备;Stelzer[Z]等人在研究中表明,学校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改善课堂内容、吸引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改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电脑、手机,成为“低头族”,花费了大量时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学生正在增长的消极体育态度导致了体育行为的下降,也导致了年轻一代的诸如肥胖之类的健康问题;Bebetsos针对希腊体育教育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把更多的空闲时间花在电脑上,而不是做运动,且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体育锻炼态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要适应这个社会,必须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和体魄。国内学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较多的是毛荣建[3]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并以此模型为理论根据编制了此量表。
刘一民[4]等人对全国范围内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多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体育态度基本处于良好水平,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是比较明确的,对体育较喜好,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倾向。大多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体育的重要价值,除了锻炼能为其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还是社会交往学习的重要途径。
张玉强[5]等人发现大学生锻炼态度行为存在性别差异;梁昱研究发现男生的行为习惯和情感体验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男生锻炼人数也明显多于非锻炼人数。孙立海[6]等人发现大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要比高中生更积极;胡晨曦[7]研究发现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最为积极,一、三年级的学生锻炼态度较低,而四年级的学生则表现浮动较大,这与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压力有较大关系。
不少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虽然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动机也比较积极,但锻炼的频率和强度不足。表示一方面高度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却在行动上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锻炼态度积极不代表行为积极,体育锻炼需要知行结合才能养成锻炼习惯。
现在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大学生以90后为主,大多是“温室花朵”,怕苦怕累怕受伤,错误的“三无七不”体育课又吸引不了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导致他们对体育运动的意义、价值产生认知上的错误,孙权洪[8]研究指出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体育认知错误,健康意识差和缺乏保健知识。
大学校园生活自由,时间管理的不好就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现在社会人才济济,一定程度的学习、就业压力也成为影响其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情感体验可以满足个体参与运动的心理需要,但不少研究发现大学生由于缺少运动同伴,导致缺乏运动参与的快乐情感体验,很大程度影响下一次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每天锻炼一小时”是半个世纪以来国家学校体育的口号,但真正实行起来的屈指可数,像清华大学那样4成以上的学生每周锻炼3h都是令人望其项背。在体育教育欠缺以及网络游戏和手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产生消极影响的背景下,学校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就变得极为重要,从课堂到课余,场地器材到专人指导技术,学校体育教育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一些研究还提到大学生受体育新闻、体育赛事、体育广告等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体育锻炼态度。
(1)国内学者对于体育锻炼态度的定义仍存在概念不清晰的情况。总体上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较为积极,但不同地区学生的态度存在差异,反映的影响因素也不同,这是因为有的研究者将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兴趣、体育看法混为一谈,有的研究者采用不同信效度的量表进行测量,从而导致结果混乱。
(2)研究涉及的领域不够广,研究较少运用实证研究法,仅停留在分析外在表现,对造成结果的内因没有进入深层分析,也没有专门的科学仪器进行测量研究。
(1)理论上,研究领域可扩宽到关于人的任何一门学科,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剖析影响体育锻炼态度的深层因素,以及态度的特征和带来的体育行为、体育习惯等,从而解决认知不足、情感欠缺、行动不起来的问题。
(2)测量工具的选择上,要联系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测量工具,要理论实证相结合,在具体的实证研究应用时必须完善测量工具并进行对测量方法的评估和选择。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1996.
[2]Jiri Stelzer,James M.Emest,Mark.Fenster,amp;George Langford.Attitude Toward physieal Edueation:A Stud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Four Countries-Austria,Czeeh Re Public,England,And USA[J].College Student Joumal,2004,2(38):171-178.
[3]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4]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28-31.
[5]张玉强,徐晓飞.大学生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0,17(3):65-69.
[6]孙立海,黄世懋,田泉星,等.湖北省大、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参与行为的调查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
[7]胡晨曦.三峡大学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
[8]孙全洪.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803-804.
G807.4
A
2095-2813(2017)10(b)-018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