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雯 许文鑫 魏辰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
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感知与支持度影响研究综述①
付雯 许文鑫 魏辰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以及逻辑分析法,以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感知和支持度影响研究论著作为研究样本,对居民对于体育赛事影响感知研究、居民对体育赛事支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居民对体育赛事影响感知与支持度研究等3个研究主题进行阐述,理清了居民对于体育赛事的感知与支持度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其特点,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居民 赛事 感知度 支持度
体育赛事举办的成功与否,举办地居民最有发言权,通过对他们的调查能真实了解到赛事对他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通过文献查找,发现国内外有关居民对赛事影响的研究大多是从居民对赛事的感知及其态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也有关于居民对大型事件如对旅游事件研究,并且研究旅游事件与研究体育赛事类似,所以可以通过类似的事件进行研究,来了解居民对赛事的感知变化、感知因素、感知差异以及感知对其支持度的影响变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参考较为成熟的成果,研究理论如:社会交换理论,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SPSS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AMOS的结构方程模型等。从研究结果来看,体育赛事主要将世界杯、奥运会等一些重大体育赛事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国内外目前有关居民对赛事的感知变化及其对支持度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育赛事对举办地的居民具有广泛的影响,包括居民对赛事的感知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Ritchie(1984年)将政治、环境、经济、心理、社会文化、旅游、商业等作为重大赛事的影响因素,更多的研究是从赛事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方面进行的,且每一类影响都有正向影响与负向影响两个方面[1]。Getz(1997年)认为应该从体育赛事所涉及的组织者、合作者、赞助者、旅游者等不同利益的相关者出发,从社区、环境、经济等不同影响因素来研究对体育赛事的影响[2]。John Allen(2002年)认为体育赛事对当地的影响主要从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等三个方面,且都从正向影响与负向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3]。
1.1 体育赛事的经济影响感知研究
Dogan&Gursoy(2004)通过建立模型研究2002年冬季奥运会的居民感知特征,及这些感知特征如何影响居民对2002年冬奥会的支持程度。他们认为,社区居民对体育赛事的支持程度取决于以下5个因子:社区关注、感知收益、感知成本、经济价值以及社区附属[4]。Florek(2008年)对2006年世界杯进行了研究分析新西兰球迷对举办国德国的感知,发现了德国的旅游形象得到了较大的改善[5]。总之,体育赛事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偏向于正向影响与负向影响两方面的研究;第二类是偏向于正向影响的研究;第三类是偏向于负向影响的研究。
1.2 体育赛事的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
Michael Shapcott(1998年)研究了重大赛事的负面影响,发现了1988年在首尔奥运会举行之前有许多的出租户被迫搬迁,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举行期间,有大量的流浪汉被拘留[6]。M. Barker(2002年)以新西兰快艇赛举行期间为例,研究犯罪率的变化,发现新西兰犯罪率变化没有很明显的上升[7]。
1.3 体育赛事的环境影响感知研究
Vincent May(1995年)对1992年的冬季奥运会进行了环境影响的感知研究,发现了冬季奥运会虽然预测到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因素,但却忽略了潜在的一些影响因素[8]。肯得尔Gursoy&Kendall (2006)等对2002年冬奥会的研究发现,生态意识与支持度无关[9]。David等(2009年)研究了体育赛事的影响,其中提出了环境影响的评估方法和赛事对环境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10]。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和感知动态的变化来说,从时间维度的纵向比较分析体育赛事对居民的影响更值得研究。Mihalik&Simonetta(1999年)研究了1996夏季奥运会居民对赛事举办前的感知变化,发现虽然居民对夏季奥运会的感知在下降,居民的支持度却在上升[11]。总之,国外有关居民对赛事影响的感知研究主要是对感知类型与内容研究较多。
社会交换理论学说认为,只要居民的感知收益大于感知成本,居民就会支持赛事。Roche(1994年)研究表示行政管理能力和官方领导会影响居民对赛事的支持度[12]。虽然他的研究是描述性统计,但可以说明居民对各级组织的赛前准备水平感知可能是居民对赛事支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Gursoy&Kendall(2006年)认为感知收益与支持度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然而与感知成本有非显著负相关的关系,居民对赛事的支持度不是取决于感知成本,而更多的是感知收益[13]。Twynam&Johnston(2004年)研究了1995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北欧世界滑雪锦标赛,发现居民对赛前准备水平的感知和支持度之间的关系,居民对比赛组委会的支持程度在第三次调查中显著性降低,而对其他机构的支持度基本不变。他们认为支持程度可能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对不同组织或者机构赛前准备水平的感知,如果居民对赛前活动准备程度感知水平较低,那么居民对赛事活动的支持程度水平也较低[14]。
以研究亚运会为例的学者。黄西华(2008年)通过对亚运会的感知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了居民的参与是影响居民支持亚运会的最重要因素[15]。罗秋菊(2010年)基于居民感知的动态变化性对广州亚运会进行了时间维度的纵向研究,在广州亚运会召开前的先后相隔5.5个月对居民进行研究发现,对于社区利益的感知随时间推移增强,居民对赛事的态度越来越理性,对负面影响的关注随时间增强[16]。
以研究奥运会为例的学者。王起静(2010年)通过对2008年当地居民对奥运会支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正面影响的感知对支持度呈正相关,相反居民对奥运会的负面影响感知与支持度呈负相关,但不显著[17]。胡军(2011年)将社会交换理论的成本与收益引入居民对青奥会的感知中,通过因子分析感知收益和感知成本中所含的评价因子,接着运用SEM模型了探索感知成本、感知收益与支持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与前面几位学者相类似[18]。
4.1 国外有关居民对于体育赛事影响感知的研究较为深入全面
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社会交换理论,主要研究居民对于体育赛事的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和综合影响,并且进行对比研究,对同一举办地的居民对于不同的体育赛事影响感知差异以及纵向的研究居民对体育赛事影响感知和对居民的人口学特征、聚类分析等和居民支持度的关系,以及居民的感知和支持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4.2 国内对居民对赛事感知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最近几年才有学者对其展开研究
通过阅读国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居民对体育赛事影响的感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关于居民对体育赛事影响感知数量的文献较少,主要研究居民对于体育赛事社会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的感知。与国外的感知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还不够成熟。特别是纵向对比研究,分析统计软件使用得不够深入,缺乏数学模型的构建。因此,很有必要从时间维度探讨居民对体育赛事感知的纵向研究,从而正确衡量和评价体育赛事的社会经济价值。
4.3 国内外有关居民对于体育赛事影响感知研究的研究方法比较多样
国内外研究方法都比较成熟,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取数据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尽管目前研究居民对体育赛事感知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对一些小型赛事的感知研究还相对较少。
[1]Ritchie J,Aitken C.Olympulse I:the Research Program and Initial Result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4 (22):17-25.
[2]Getz,D.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M].New York: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1997:331-352.
[3]John Allen,著.大型活动项目管理[M].王增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5-43.
[4]Dogan G,Kyungmi K,Muzaffer U.Perceived impacts of festivals and special events by organizers: an extension and valida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04(15):171-181.
[5]Florek,Magdalena Breitbarth.Mega Event Mega Impact Travelling Fans'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s of the 2006 FIFA World Cup Host Nation[J].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2008,13(3):199-219.
[6]Michael Shapcott.Commentary on' Urban Mega-Events,Evictions and Housing Rights:The Canadian Case'by Kris Olds[J].Currentlssues in Tourism,2002,1(2):195-196.
[7]M.Barker,S.J. Page,D. Meyer.Modeling Tourism Crime: The 2000 America's Cup[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3):762-782.
[8]Vincent May.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the 1992 Winter Olympic Games[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 (4):269-275.
[9]Gursoy,Kendall.Hosting mega events modeling local's suppor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3):603-623.
[10]David,Lorant.Events and Tourism:an Environmental Approach and Impact Assessment[J].Journal of Tourism Challenges & Trends,2009,2(2):101-113.
[11]Mihalik B J,Simonetta L.Amidterm assessment of hostpopulation’s perceptions of the 1996 Summer Olympics: Support,attendance,benefits and liabilities[J].Journals of Travel Research,1999,37(3):244-248.
[12]RocheM.Mega-events and Urban Polic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1-19.
[13]Gursoy&Kendall.Hosting mega events modeling local's suppor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3):603-623.
[14]Twynam G D,JohnstonM.Changes in Host Community Reactions to a Special Sporting Event[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4,7(3):242-261.
[15]黄西华.广州居民对2010年亚运会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8:38-39.
[16]罗秋菊.居民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影响的感知变化研究——基于事件举办前视角[J].地理科学,2010,30(5):693-699.
[17]王起静.居民对大型活动支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J].旅游科学,2010,3(24):63-74.
[18]胡军.居民对青奥会感知及其支持度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6):53-57.
G85
:A
:2095-2813(2017)03(b)-0178-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8.178
2014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4C071);2014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项目编号:JAS14080)。
付雯(1979,8—),男,汉,福建长汀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