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启良,王云玲
(1.湖北经济学院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湖北经济学院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休闲教育理论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
胡启良1,王云玲2
(1.湖北经济学院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湖北经济学院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从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着手,阐述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所面临的困境。结合休闲时代体育功能的嬗变,在分析高校体育教育的政策背景、休闲教育内涵基础上,认为休闲教育理论以重视人的自我表现,关注人的成长过程,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相契合,试图把休闲教育渗透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把休闲教育作为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一种新思路进行探讨,希望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所启示。研究认为休闲教育理论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切入点,用休闲教育功能破解高校体育教育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最根本地将依赖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的革新设计。休闲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各个要素要发挥各自的功能、协调配合,遵循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规律,努力实现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人本教育、生活教育等多种教育诉求。
休闲教育理论 高校体育 教学设计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已走过113年的发展史,是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到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再到2016年《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法规的制定史,是价值观念从浓厚的政治色彩、极端的功利色彩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转化史,是教学指导思想从“三基”论、体质论到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休闲体育的演化史;其发展虽然步履蹒跚,但始终未摆脱经济社会的附庸,未脱离明显的功利特性,表现为对社会价值的信奉与践行远胜于对育人价值的推崇与追求[1]。高校体育教学始终是“为体质监测而教、为体育达标而学、为评奖而奋斗、为夺标而拼搏”,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过分追求稳定性、注重程序化、依赖外在推动力,割裂了体育教学系统与外界之间的关系,抹杀了体育教学中“人”的主体性,导致高校体育迷失了方向[2]。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在广州校友会围绕“健康、财富、运动、快乐”所谈的一席话中谈到那样: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人”被遮蔽了,不知道“人在哪里”[3]。也有学者认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今天,是延续多年的人才选拔机制重文轻体和体育工作重竞技造成的结果,也是几千年来重文轻武的科举遗留意识再体现,同时也是过分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让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只能靠边站所致[4]。
体育教学设计是为体育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依据[5]。教育部2015年底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在多年下降之后向好,而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现象却并没有得到改善。我国高校面临着大学生竞技水平的提升与身体素质的下降形成的巨大反差。高校体育教学在“普遍有闲的社会”背景下该何去何从呢?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高校体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代,教育和体育正向“同谱一首曲、同唱一台戏”转变,“体教结合”正朝“体教融合”迈进,提升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完善人格成为高校体育三位一体的目标[6]。当前,我国所进行着的这场伟大的、深刻的、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呼唤人性美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与发展,让高校体育教学真正“为终身体育而教,为自身全面发展而学”[7]。
“休闲”源于希腊语“Shole”,英文为“leisure”,意为休闲和教育,在娱乐中伴随文化水平的提高。曼蒂和L.奥德姆(JeanMundy&LindaOdum,1979)对休闲教育的论述被认为是当前对休闲教育最完整的认识。他认为休闲教育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来改善自己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种使人能够在休闲中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方法;一种贯穿于从幼儿园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终生教育;一种通过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使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的活动;一场需要多种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共同发挥作用承担责任的运动[8]。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休闲教育的研究通常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心理学层面上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认为,休闲教育是一种不需要外在标准界定的具体活动,是有益于人健康发展的内心体验,它重视人的自由、满足、愉悦、幸福等内心的感觉而不是外在的活动形式;哲学层面上我国学者马惠娣认为,休闲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成为人’的过程,是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它不单是关注寻找快乐,更重视休闲与人的本质之间的联系,即寻找生命的意义[9]。社会学层面上美国休闲学者奇克与伯奇认为,休闲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增进的社会空间。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同时发展人的个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随着人们对休闲与教育、体育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对知识、教育、课程本质和功能认识的发展,体育课程正从经验型、科学型向文化型或生活型转变[10]。在休闲推动教育改革的同时,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着休闲时代到来的巨大挑战。鉴于休闲时代体育功能的嬗变,一些时尚、轻松且具有休闲价值的体育项目进入高校体育课程成为教学内容的“新宠儿”,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休闲体育教育将取代知识身体教育,休闲教育思想以重视人的自我表现,关注人“成为人”的过程,引导追求真善美的生活逐渐融入高校体育,成为推动21世纪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驱力[11]。
休闲教育不是把休闲内容当作事例在课堂上讲解;不是以娱乐或娱乐职业的价值为核心;不是向所有人鼓吹同一种休闲生活方式;也不是一门或一系列课程[8]。著名的休闲教育家布赖特比尔认为,休闲教育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传授一定的技巧并要练习这些技巧。休闲教育很难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存在于学校的体育课程中,但是并不影响休闲教育渗透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使体育教育过程更具休闲色彩。把休闲引入体育教学中,并非否认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而是把休闲作为体育教学模式设计的一种新的思路,体现出休闲的理论参照价值。休闲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主要做法是:1)休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2)在体育教学中插入休闲活动;3)把休闲活动当作一种体育教育资源;4)教师适时对学生的休闲活动做出积极评价;5)通过体育平台帮助学生了解获得各种休闲活动的知识、技能的途径[8]。鉴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演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时代性特征,结合当前高校体育增进青少年健康的历史使命和如何实现“休闲”和休闲生活方式养成中所面临的困境,本研究将以休闲教育的视角对体育教学设计系统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得到新的启示。
3.1 休闲教育与大学生体育教育结合的理论依据
2007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指出:要“精心策划,认真研究制定方案,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2]。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13]。这两个文件再一次阐明了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重要思想。不同的是,“阳光体育运动”代表了今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一种具体的组织形式,中央7号文件则提出了要探索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2016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指出:学校体育要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定期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14]。从2007年的中央7号文件到2016年的27号文件,9年来中央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状况可谓高度关注。这些文件的出台,为高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今后的高校体育教材内容建设应当是在保持共性特征的同时发展个性;在保留传统项目的同时发展不乏时代气息的现代休闲项目;在发展体能、技术的同时发展个性和健全人格;在发展学生体质的同时渗透休闲教育;用休闲教育功能破解高校体育教育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
3.2 休闲教育与大学生体育教育结合的现实依据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遵循时代发展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的指导下,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方法、资源开发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灵活的选课方式及时尚运动项目的引入等措施为高校的体育课堂增添了许多活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但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模式面对十二年应试教育后的大学生如何养成参与体育休闲的习惯,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增加与体质健康休闲能力低下之间的矛盾如何得到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如何得到有效控制等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社会需求逐渐脱节的现实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在体育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复归教育本性的推动下,休闲课程作为教育课程或体育课程逐渐走入高校,实现休闲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再次融合,推动了休闲体育教育的诞生[15]。休闲教育理论为大学生体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切入点,通过这个切入点可以反观当前大学生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并寻找探索解决这些不足的新路径,如关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体系如何体现休闲体育教育时代性,如何进行“休闲运动项目”的教材化改造,并使之与竞技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得益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最根本的将依赖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的革新设计[16]。
4.1 休闲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设计
遵循《纲要》要求,以休闲教育为核心,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常态实施。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指在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认识或观点,并对教学活动起方向指导作用。我国学校体育百年来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带来的教学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演化史。即从“军国民体育思想”到“快乐体育思想”的演化,从“教化自然身体”到“知识身体教育”的推进[17]。对我国经历的“体质教育”、“三基教育”、“全面教育”、“竞技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多种教育思想,不同学者见仁见智,对其众说纷纭。多种教学指导思想的存在和实施会活跃体育教学,促进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对体育学科特质的认识和对体育育功能的开发[18]。
高校体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休闲时代体育功能的嬗变,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增加与科学健康休闲能力低下之间的矛盾,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高校体育课程的5方面基本目标,尊重兴趣、健康、适应、体质、素质等众多体育教学思想,把休闲教育、生命教育、生存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确立了参与休闲运动、养成休闲习惯、掌握休闲技能、注重体验过程和增进健康素养等新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取向[19]。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方向发展,使得体育的休闲化、娱乐化趋势日益明显,组织化程度日益加强。休闲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将以休闲教育为核心,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人格、个性、差异和自由为原则,通过休闲价值观的阐释和现代休闲方式的规范,达到培养学生休闲兴趣、健全学生体质以及提升学生终身健身意识、习惯、能力的目的。
4.2 休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设计
积极探索,促进休闲与体育交融、兴趣和健康提升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体育模式的创新是体育教学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百花齐放,有代表性的有:“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模式,选项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体育教学模式等。各模式采取的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分层次教学、快乐体育教学、情景教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等,使得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处于多种教学模式和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不同的教学目标产生不同的教学模式,某一模式是为某一目标服务的。评价某一模式的优劣,以最后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为依据。所以,休闲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取向的多元化而建立,必须在发扬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内容创新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体验,有效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形式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组织模式,尽可能多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熟悉、初步掌握、泛化、熟练掌握“四阶段”,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四过程”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实施不以通过比赛追求成绩,不以崇拜力量为目的,突出教学过程的休闲性和学生的乐趣体验;内容上,根据新兴时尚运动休闲项目的受欢迎程度,实施以休闲教育为重点的内容“重构”来满足大学生的不同休闲需求,实现娱乐性、健身性、开放性与文化性的整体融合[20]。从发展趋势来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将成为今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各高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实施以休闲为中心的俱乐部制休闲运动教学模式,主要做法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生对休闲体育的需求,培养和建立终身休闲体育意识,掌握1~2项长期从事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与爱好,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
4.3 休闲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体育教学中插入休闲活动,突出教学过程的乐趣体验,重视以休闲教育为核心的养成教育。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面对多种教学模式,其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针对性,众多体育教学思想一齐涌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主题分散、任务繁重,体育教师面对一节节具体的体育课时,感到的是一种茫然无助;二是缺少内涵,体育教师的休闲技能的参差不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拼凑花样繁多、内涵欠缺;三是形式简单,因担心教学事故,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新颖自由,普遍存在淡化运动技术,内容与手段过于简化,学生课堂练习的密度与强度很难达到所需水平;四是形式匿乏,以教师为中心、技能教学为主依然很重,学习氛围过于严肃,教学效果不理想。
毛振明在《体育教学论》中指出:体育教学的过程是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这种乐趣是体育运动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体育教学的学习目标和内容[21]。学者刘海春认为,教会学生如何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固然重要,但经过应试教育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幸福与否,决定因素是他自己的休闲价值观,它支配着大学生对休闲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着大学生业余活动的内容、频率与持续的时间[22]。所以休闲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应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基础上,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向大学生提供规范化的休闲方式,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休闲习惯,使其成为“社会人”。教学过程既不以通过比赛追求成绩,也不以崇拜力量为目的,在接受“团队精神”、“遵守游戏规则”和“公平竞赛”等人生教育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渐淡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的教学范式逐渐被“分组练习与比赛”等具有自主学习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目标引导”等具有合作学习特征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师生交流与“双边互动”成为体育教学的新时尚,体育教育诸多环节进步明显。
4.4 休闲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
革新优良传统项目、延续校本和特色项目、吸纳新兴时尚项目,挖掘各项目的休闲功能,提升体育教育的文化品味。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为教育目标服务,如果体育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诸如游戏、课堂竞赛、素质拓展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身体活动乐趣,就将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关的研究表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与中、小学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形式雷同;二是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不够,照抄照搬,缺乏特色;三是休闲体育项目为迎合学生,盲目求新、求异;四是受场地设施条件和教师休闲技能的制约,新兴时尚项目难以开展,已开展的效果不佳[23]。休闲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围绕“健身”和“休闲”两大教育目标,必须以是否适应终身锻炼要求,是否与社会接轨,是否与未来职业相适应为原则,以培养现代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为重点的内容“重构”。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本校优良传统项目进行革新,譬如“三大球”等传统内容“改装”成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趣味排球等;二要延续校本和特色项目,譬如羽毛球、乒乓球由于运动量适中,方式优雅、灵巧,受到学生们钟爱应大力推崇,舞龙舞狮、腰鼓、轮滑、龙舟、武术等具有地区特色的项目应发扬光大;三是吸纳新兴时尚项目,一些时尚、新颖、刺激的休闲项目如街舞、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台球、桥牌、攀岩、保龄球、极限运动、轮滑等,要有选择的走进体育课堂并逐渐固化为教学内容,以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挖掘运动项目的休闲功能和休闲运动项目的引入没有也不可能动摇竞技运动项目在教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竞技运动的休闲化”和“休闲运动技术的规范化”将二者紧密联结,建立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添加时尚、增强意识,发展个性,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的课程体系,将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
4.5 休闲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设计
适时对体育教学中师生的休闲活动做出积极评价,建立一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层次化、评价方法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体育教学评价是按照体育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采用各种评价手段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分析、判断及提供决策的过程。它既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一种激励措施。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手段主要表现为: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质测试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出一定成绩;根据课时工作量、学生评价、学校教学督导随机听课抽查等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指标量化。这样的评价结果手段单一很难激起师生的教学热情,也很难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因此,探索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的新途径,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休闲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设计,是按照体育教学目标多元化、多维度的要求,根据教学模式的不同、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规律和政策,建立起相互激励的多维度评价体系。首先,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要按照《纲要》的要求明确学生的学习是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除了考核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方面的指标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课外锻炼、个体差异,学习态度、锻炼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利用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结合对有个体差异学生给予定性评价;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学习进步程度,进行一定的分层评价,在统一的标准要求下,可以定性地给出不同层次学生的相应成绩。其次,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价,要结合学生评教、督导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多方考核,制定出一套较客观、公正,具有说服力的量化评价办法。在教师的业务考核、职务评聘和评优、评先进中,应以教学为重要依据,以体育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效果和敬业精神等为考核指标。各高校应从理论知识水平、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态度、课外体育教学参与程度、继续教育情况、学生反馈等方面建立起一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层次化、评价方法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休闲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学校、教师和学生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体育教学的主体、客体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育运行过程中,各个要素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现各自的功能,又要协调配合,通过各环节的超循环运转,按照《纲要》的要求,遵循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规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尽可能地实现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人本教育、生活教育等多种教育诉求。
[1]吴绪敏.“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4):100-102.
[2]邵桂华.耗散结构与体育教学系统的自组织[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105-109.
[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a8f990102w8ra.html.
[4]体育课,才是中国体育最大的问题[EB/OL].http://www.20qu.com/jingxuan/2016/319/1337939.html,2016-03-19.
[5]焦敬伟.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6):86-88.
[6]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interface_toutiao/2016-02-24/14565966.html.
[7]舒宗礼,王华悼.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缺失现象透视及其回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7):502-507.
[8][美]J·曼蒂,L·奥杜姆,著.叶京,等译.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4,139-213.
[9]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J].2001(5).
[10]谭华.体育课程功能的历史演变[J].体育学刊,2005,12(1):19-21.
[11]孟凡强,等.休闲体育教育内涵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9):77-79.
[1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2007.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2007.
[14]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2016.
[15]张勇,孟凡强.休闲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6):91-93.
[16][韩]孙海植,安永冕,曹明焕,等著。朴松爱,李仲广译.休闲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7]杜光宁.论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J].体育与科学,2006,11(6):96-98.
[18]兰自力,黄文仁.对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反思与梳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87-90.
[19]陈万红.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与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15,3(3):127-130.
[20]徐成立,田静.休闲体育的伦理定位、失位与复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7-149.
[2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2-45.
[22]刘海春.休闲教育的失位、错位与归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4):67-70.
[23]石振国.基于休闲理论的体育课程建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Sports teaching desig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HU Qi-liang1, WANG Yun-ling2
(1.SchoolofSportsEconomicsandManagement,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Wuhan430205,Hubei,China; 2.SchoolofLaw&Business,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Wuhan430205,Hubei,China)
This paper proceed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hown in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and sets forth the problems that the youth may confront whe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s trying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 Combin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sports function in the leisure tim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licy context and the connotation of leisure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holds that the theory of leisure educa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human self-expression, focuses on people's growth process, and corresponds to the teaching aims for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tries to infiltrate the leisure education in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lso treats leisure education as a new method of mode design on sports teachings, hoping that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can draw inspiration from it.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provides a new breakthrough point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most fundamental way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which arise from the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will depend on the teaching guiding ideology, teaching mode,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design innovation. I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eisure education. Various elements of teaching should play their respective functions,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and follow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to achieve the lifelong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and other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s far as possible.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design
2016-06-09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休闲教育视角下的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学设计》(编号:2016370)。
胡启良(1973- ),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G807.0
A
1009-9840(2017)02-0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