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俊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初探①
陈希俊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当今高等职业院校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职教育也在飞速进步与发展,而作为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却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目标的不明确,无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职业教育的特征无法得到彰显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与院校体育相关任务、学生素质教育、以学生作为主体等思想紧密结合进行探索、改革、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 体育与健康课程 改革 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随着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其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也不断呈现出了一些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所面临的教学对象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来自本校中专和社会考生直接通过单招考试升入高职院校;其二来源于高考招生。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政策差异与调整导致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对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1]。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对象从职业中学生转变为了大专生和高职本科生;其二,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对象已经接受过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其三,部分学生是从高中升学而来,属于新生力量。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身体素质、已接受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程度有着较大的差异。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对象的差异和改变应该促使学院在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运动强度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与改变,但绝大部分院校并未做出任何回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仍然停留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或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混淆阶段,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高等职业体育教育盲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现象。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与培养目标含糊不清。
我国高职院校其教育目标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针对的主体为社会各职业岗位,职业定向性表现较为鲜明。学生毕业后能否在相关职业岗位具备应有的能力,是否能够适应特殊、特定、特有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是培养目标中最为注重的环节[2]。高职院校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其一,人才培养的实用应用性、技术技能性,使其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学科教育产生了差异;其二,学生在即将完成或全部完成学业后将迅速进入一线生产岗位,其要求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与其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结合,围绕其相关特征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并未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追求表面现象——“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中心,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任务”。传统思想在某一时期确实满足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也产生一定的负面性——“人才培养的非全面性”,其仅仅是关注近期成绩与眼前效益,忽略了体育的相关理论体系的学习和正确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培养学生相关体育意识、能力,及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传统而又保守的体育观念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应该具备以下观点:其一,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3]。其二,体育课程中所能接触到的所有运动都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破除以竞技成绩为中心考核目标,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和各种健身活动的激情。其三,融入“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养成终身有规律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趋势、办学特点相吻合,在原有基础上丰富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与目标。其最高目标应为“培育人才”,主要灌输思想为“终身体育”,把“身心双育”、体育与操作性、技能性职业的互助作用等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不但需要具备普遍性、特殊性,而且还需要呈现出职业教育的终身特性。
科学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院校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关键,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并未围绕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技能特点与特征进行设置,也没有离开“应试教育”,严重压抑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无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调整与创建应该与社会的需求、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实事求是,彰显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身体素质的提升,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方法、技能的掌握,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4]。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的单一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学院开设课程的专业特点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可选、考核多样的体育课程。这样既符合职业发展需要,又可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修改教学大纲,改革教材体系时应该与以下几项原则相结合:实用性原则,结合专业技术和职业所需体能的差异,选编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教材,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不但能够学到有助于自己专业的知识,而且有益于未来工作的发展和专业技能的保持;针对性原则,职业具有差异性,正是由于差异性导致了参与职业个体损伤的迥异。在选编教材时针对不同专业选择具有康复保健、姿势矫正、预防劳损的内容;终身性原则,应选择具有实用性、延续性、场地要求不高、具有较高健身价值的运动项目,选择部分体育专业院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教会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手段,运动损伤的预防与紧急治疗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科学参与各项运动项目,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现状。当学生在学习某项运动项目遇到困难时,要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方法要具备普遍性、多样性、个别性,提倡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热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身体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1]刘艳霞,赵晓红.职业中学体育目标定位与内容设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72-73.
[2]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6):29-31.
[3]王玉扩.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28):960-964.
[4]汪正毅,陈丽珠,金宗强.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225-227.
G807
A
2095-2813(2017)08(a)-012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2.123
陈希俊(1990—),男,汉,四川绵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及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