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台州 318000)
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研究①
张静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台州 318000)
在高校体育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该学科在未来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它提高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也全面提升了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文中就探讨了高校体育课程在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进程中的学生体育社团课程文化功能,以及其拓展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未来建设策略,证明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课程 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社团 文化功能 拓展策略
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改革大方向下,高校体育课程必须走向外延伸发展路线,而就目前来看,高校已经将体育社团作为课程向外延伸的重要载体。社团本来就具有社会性,高校体育社团正是集合了高校体育教育功能与社会文化内容,为高校大学生创设了学习体育知识、与社会交流接触的重要平台。而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社团模式,则希望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课程文化功能,并实现对课程文化的拓展建设过程。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在课程文化功能拓展方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美国课外活动之父Eibert K.Fretweil曾经说过:“要在可能允许的范围内,将课外活动列入到正式课程当中,作为正式课程内容的有效补充”。这句话的内涵就在于指出课外活动也要走“课程化”发展路线,成为正式课程的第二课堂,成为学生正式课程中获取知识的第二渠道。基于上述论点,就有了“活动类课程”这一概念。对于高校体育社团来说,它就是“活动类课程”重要载体,是高校普通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效补充,像体育项目俱乐部、运动组织、社团等等都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外化载体,他们在形成载体的同时也寻求与高校正式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效呼应,希望成为体育教学内容延续的最佳方案。从高校角度来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就是将原本的体育课程体系丰富化,利用更多体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拓展来优化其教学过程,使得教学内容社会化,让学生不仅仅是单纯接触体育项目的皮毛,而是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体育项目深度技术内容,形成深度学习过程,这对弘扬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连通课内外、校内外体育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都具有良好作用效果。
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象征着高校希望改善体育教育内涵,令其拥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与更丰富的社会功能,而体育社团则是对学生专项兴趣的培养过程,它旨在弥补传统高校体育课程课内体系的缺失部分。在教育者看来,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是当前高校课内外的两种独立组织形式。而如何让二者产生联系,并融为一体就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最大目标。换言之,就是要实现二者之间的功能互补,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实现。举例来说,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其中一个改革目标就是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机培养过程。要确保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保证他们在锻炼时间上的不间断。就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学时安排来看,其两年的时间明显还不能满足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现实需要,而体育社团则能弥补这一劣势,它可以伴随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活周期,而且它基于学生兴趣开放,对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也有极大促进作用,是大学生从大学到社会终身体育发展的重要过渡载体。综上所述,如果能将上述两项内容相互结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传统高校体育课程在课内外一体化改革方面的动力缺失,做到全面综合性发展,也满足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的现实需求。可以说,高校体育社团应该是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活动的另外一种创新组织形式,它为大学生在校园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填补了大学生在过渡段的体育教育空白,让目前国内“全民体育教育”的国家未来发展政策也有了突破传统的可能性[1]。
高校体育社团课程拥有它独立的文化功能,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这种文化功能仅仅局限于大学生的业余兴趣体育活动,但如果希望未来高校的主要教育机构组织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流元素,它就必须打破现有状态局限性,发挥更大的教育意义。一言以蔽之,高校体育社团必须与高校体育课程联合起来,让社团活动更加贴近于学生学习生活,凸显体育课程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内涵,实现体育社团教育的多元化、正规化发展过程,真正实现体育社团在传统高校中传统地位的角色、功能转换。为此,高校体育社团在未来需要进行改造,一方面在于拓展其课程文化功能;另一方面也在于科学合理建设,实现体育活动体系的有效性健全、延伸过程[2]。
体育社团课程文化功能拓展建设也是为了尽早实现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进程,所以它应该明确与现有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之间的现存差异,明确文化功能的主导性与有效性渗透过程,主要达到以下一点文化功能拓展建设对策。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课程在文化功能与基本性质上都有较大差别,如果从文化视角来审视,二者的差异性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文化。一体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将这两种差异文化进行有效渗透与移植,实现二者的有机交互过程。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已经逐渐引入国外比较流行的“体育课程学分制”,它希望提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开放性与约束力,同时也希望将这种制度也引入体育社团当中,进一步优化社团内外部活动的规范性与严谨性。这种新制度文化的融入也改变了传统高校体育社团文化中的固化内涵,让高校体育课程文化逐渐渗透到社团当中,促使体育社团所有活动都兼备了传统课程文化的特性。就目前国内某些高校的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发展形势来看,像分层次教学、分组教学、课外锻炼教学、课外竞赛模式等等都是目前体育社团课程文化发挥的良好载体与模式。以课外竞争模式为例,它就通过学校学工部、体育部、社团等组织来定期举办各种校内校外体育竞赛活动,一方面考察体育社团学生的训练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做好宣传,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社团中来,间接拉近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社团之间的距离,从丰富的体育活动中实现教育内容优化过程,为健全学生人格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实现文化差异的相互渗透与合理移植[3]。
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一方面要做到挖掘、改造教学内容与教学本质;另一方面也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体育知识学习路径,让他们的校园体育生活更加丰富有趣,也将体育教育文化功能作用最大化,实现对学生体育健康人格的培养,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可选择的自由体育学习发展空间。
[1]赖水香.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研究——基于客家体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学术月刊,2014(9):106-111.
[2]汪江.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4(1):118,151.
[3]姚春华,许家成,牟瑛,等.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改革探索[J].时代报告,2016(36):205.
G807.02
A
2095-2813(2017)09(b)-022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6.222
本文系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15YB19)。
张静(1979,11—),女,河南濮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