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山东临沂 273400)
从会计的目标看,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强调一个事实,那就是会计的信息性。从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来看,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企业运行的三大基础支柱,三者缺一不可,互为前提和基础。会计信息作为企业最主要的信息流,来源于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在会计的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每一个历史运动都会在会计信息流中进行反映,并且会计信息会根据历史信息的汇集,预测企业未来的物流和资金流,从而影响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因此会计的本质并不仅仅是静态的数字、信息,它是特定环境下企业物流和资金流运动的反映,并且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经济信息系统。
正是由于会计的动态信息性,其背后蕴藏着诸多深层次的环境背景。因此,在培养学生认识会计问题的本质时,必须基于会计信息所产生的环境背景。但是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产生的环境背景是不断变化的,在会计教育中不可能穷尽企业所面临的所有环境背景,并且不同环境背景的会计处理会对企业、市场、社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培养?特别是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教育中,应注重“教”还是注重“育”?所谓“教”,是以教师为主导,将教师所掌握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因此在“教”的过程中可能形成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所谓“育”,是以学生为主导,根据学生需掌握的专业能力及知识,培育学生处理会计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育”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
栾甫贵(2013)指出,实际上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学、为什么学以及如何应用等思维方式,以培养其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由此谓之“育”。笔者认为,会计教育的本质在于以“育”为目标,以“教”为过程,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对会计教育进行传导。通过本科四年的知识传授培育学生诚信、客观、公允的职业道德,能够根据企业背景及准则要求进行职业判断和会计核算,能够根据对企业资金运动规律的把握对企业运营进行管理、分析。
会计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学生的道德、能力和知识,会计教育的理念是培育学生做人的理念和做事的理念。我国著名的会计大师潘序伦先生提到“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在立志、守身、处事、待人等方面建立信用,人无信不立,信是立身之本”,“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在培育会计做人的理念中,“诚信、客观、公允”是其核心。
会计的本质是对企业物流、资金流运动规律的把握,如何在会计教育中实现学生对物流、资金流的掌控,这就需要培育学生做事的理念,即传授学生对会计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对会计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判断,并需对其判断和处理的后果进行分析,形成会计中的判断理念和后果理念。
综上所述,会计教育理念包括做人的理念和做事的理念,做人的理念是以诚信、客观、公允的职业道德为核心的德育理念,做事的理念是以企业物流和资金流运动规律的把握为核心的判断理念和后果理念。
要提高会计专业学生诚信、客观、公允的会计品质以及根据环境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处理会计事项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从现有会计专业学生的状态来看,学生的专业兴趣缺乏。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从学生方面看: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对会计专业的了解十分缺乏,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对会计感兴趣而选择会计专业,而是根据未来的就业情况或者长辈的安排选择了会计专业,兴趣也就无从谈起。
2.从学校方面看:学生入学后前两个学期大部分的课程为思想、政治、高数、英语等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安排较少,学生很少接触到专业问题,导致学生专业兴趣无法第一时间建立。另外,在学生入学的前1—3个学期,大部分高校为学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如经济法、管理学、宏微观经济学等,这些课程知识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对会计事项的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但问题是,高校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或者会计事项建立联系,学生对学习基础课程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学习大多处于拼盘式的孤立状态,难以将相关课程和相关知识联系、结合、融合起来。学校虽然开设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等不同模块,对应着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从教学方面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各自的课程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却忽略了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如,在讲授经济学时缺少传导会计的思想,同样,在会计学的课程上,很少贯穿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因而,从课程教学方面,没有形成一个连贯的主线进行指导。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对会计专业各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只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只专注准则的规定,没有运用基础知识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提供更好发展的建议的思想。如,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需要学生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通货膨胀情况选择对企业成本核算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最有利的存货计价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知道掌握各种存货计价方法及如何计算,并没有意识到根据企业的背景做出对企业最有利的决策。实际上,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要比计算更加重要。另外,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会出现这种孤立的现象,如,学生经常不明白为什么学习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程,在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或管理会计中不会运用成本会计的知识,在企业财务会计中也不会运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知识,在财务管理以及管理会计中不会运用财务会计的知识。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道德作为立人之本,是人类社会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然而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从课程开设来看,很少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专门开设课程,在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中虽然涉及职业道德的内容,但是通过课堂对职业道德的讲解显然没有会计专业知识更受学生青睐。另外,会计职业道德在高校的宣传相对缺乏,专业课程往往由于课时安排紧张而对学生传导诚信的理念有限。从教育形式及方法来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门课程就能够坚定学生诚信、客观、公允的道德理念,而是需要长期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树立学生的诚信原则,形成学生的诚信修养。
依据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是每位会计人员都必须遵守的规则。但一些高校的会计教师在讲解会计规则时,主要讲解会计准则是什么,怎么做,很少涉及为什么。会计专业课程教材经常选用会计职称考试或者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即使非考试教材,很多也过于注重准则的讲解,至于与准则变动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动的原因、变动后的效果、准则变动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影响等并没有进行讲授,更不用提对学生质疑思维、判断理念和后果理念的培养。
另外,在会计准则的讲解中,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虽然是一个非常严密的信息系统,但是有关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往往隐藏着相关经济、管理、法律、文化等背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准则将这些不确定性的选择权下放给企业,企业可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不同的选择会给企业及社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在会计教学中为了使会计记录能够顺畅的进行,这些会计确认、计量、报告中的不确定性已经事先在教材中进行了规定,没有留给学生选择、思考的空间,对学生的会计判断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
针对上述会计教育问题,应如何进行改革?我们需要一条贯穿会计教育始终的主线,改善会计教育拼盘式的孤立状态,让学生明确会计的本质,这条主线就是会计的本质:会计对物流、资金流运动规律的把握。除此之外还需强化会计教学的后果理念以及判断理念,让学生明白会计准则中存在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需要学生通过管理、经济、文化、法律、税务等背景的分析做出职业判断,并且学生的不同判断会导致对会计政策以及会计估计的不同选择,而这种选择最终将导致不同的管理后果、经济后果和社会后果。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会计教育改革。
会计制度中任何一项规则、会计政策的选择,必然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管理后果、社会后果(栾甫贵,2013)。在会计教育中应强化对学生的后果教育,通过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后果分析,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后果理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报表后果观、企业经营管理后果观、社会后果观三个方面对教育进行改革。一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改变传统的从具体会计准则到会计报表的讲授顺序,将会计报表的讲授作为具体准则的后果先行讲授,建立学生的报表后果观,然后根据报表各项目的形成要求进行具体准则的引导、启发式学习。二是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准则的讲解,需要将不同会计处理的后果进行扩展,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后果的意识,从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判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三是从准则变动的宏观方面看准则变动的社会后果观。
高校的会计教育是奠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础,担负着诚信、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升华为学生的信念的任务。会计职业道德是作为一种内心的思想状态,需要长期潜移默化或者震撼教育才能形成学生内心的原则或信念。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教育、后果教育、融合专业教育三种方法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通过案例教育和后果教育,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会计人员在执业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职业道德,如果违反职业道德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案例教育、后果教育强化学生对违反职业道德的后果的认识。二是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讲授结合在一起,如,将历史成本与个人业绩、公允价值与诚信选择、存货管理与诚信做人、负债履行与感恩等相结合。
会计职业虽然有严格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规定,但是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管理背景的不同,会计准则如果要求所有企业的会计处理都完全一致将导致企业会计信息有失公允、客观。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在准则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判断,而会计人员的不同判断将会导致企业财务报告呈现不同的后果,并且在企业的实际业务中存在很多需要判断的事项。因此,高校的会计教育应引导学生形成判断的理念,建立职业判断的意识。在建立职业判断的教育中,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将课堂上对会计准则的讲解及说明通过翻转课堂、慕课等形式放到课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堂上教师需将课下学生未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并且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对不同环境下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报告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判断,对判断后的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形成报表,通过“判断-核算-后果-再判断”的形式建立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