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鑫
“互联网+”浪潮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刘 鑫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国家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计划。“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浪潮下,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手机、电脑网络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研究以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相结合,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互联网+ “95后”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国家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计划。
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其实,对上述概念的解读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运用“互联网+”之后的效果绝不会仅仅是两者简单的相加。[1]比如,淘宝是“互联网+百货商场”的运用;当当网是“互联网+传统书店”的运用。淘宝、当当、京东、嘀嘀打车等软件家喻户晓,方便、快捷的使用感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互联网来解决生活中各种需要。可以说,“互联网+”带来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
通过对“95后”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特点的分析,发现复杂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各方面价值观念冲击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针对“95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做到以下几点:[2]1、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上,积极肯定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多种媒介,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渗透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信仰的教育;2、在行为方式上,教育者应熟练运用通信手段和技术设备,掌握流行语言和词汇,和大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3、在校风与学风建设上,需加强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4、在心理问题上,应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独特的特点,并开展抵御挫折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建设。
李克强在政府报告中先后提出8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并且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可以说,“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给每个行业、每个人都带来机遇和挑战。对于“95后”大学生这一特殊教育群体,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又应如何应用?
(一)“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浪潮下,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手机、电脑网络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强调网络平台下的教育方式,要充分利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结合“95后”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二)“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学们通过网络平台获得大量信息的冲击,其中不乏出现低级趣味、导向错误的内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辅导员针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征,以传统“说教式”思想政治手段为基础,结合互联网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是主阵地[3]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三大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校报与广播。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的必修课,具有无法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认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信念;第二大阵地高校中的集体,大到学校集体,小到宿舍集体,集体作为师生联系的共同体,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通过师生互动,消除负面情绪,传递积极思想,实现他律与自律的结合,通过集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端正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第三大阵地是校报与校园广播,在网络媒体兴起之前,校报与广播站在高校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工作中占主导地位,是“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的喉舌,是学生与学校实现信息交流的纽带[4]。
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通过课程、集体或报纸、广播,都具有组织化强、控制性强、计划性强的优势。因此,“互联网+”的出现,不会影响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的开展,反而利用其广泛、集中、有效等特点,突出传统媒介的基础性地位。
2、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突破口
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虽不可取代,但也有其弊端,例如内容空洞、方法教条、约束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主体、学生被动服从等。针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不得不探寻更适合这一群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微博、论坛等满足了“95后”大学生信息需求量大、知识种类多元化、观点新颖、思想独特、个性化极强等特征。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我院师生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思想政治传播媒介,配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达到全方位的教育效果。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各项工作,成为高校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趋势。根据学生需求,我院建设“甜菜园”微信公众平台,在平台建设中,遵循组建微队伍、创新微内容、构建微模式的三大要求: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由学生辅导员、网宣部学生干部组成微信运营队伍;要求每日推送内容需做到原创性强、生活性强、健康主流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运用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微模式强调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优势互补的全方位宣传格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与此同时,我院创建“教师教育学院video”微博平台,开展“随手转发正能量”、“每天一句话”、“挖掘自己的内心深处”、“最美大学生”、“最美教师”等系列话题,引导大学生利用微博,理性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正确判断、合理分析多元的、碎片化的信息,防止让微博成为负面舆论的背后推手。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95后”大学生中实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应做到以下几点:
传统阵地与新媒体的相辅相成。“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在有计划、有组织、有深度的传统方式基础上,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媒介,为“95后”大学生提供更新鲜、更快捷、更多元思政知识的同时,更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施教。
以生为主,师生共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在严肃的“说教”下展开,硬性要求、强制遵守已违背“95后”追求自由自主、个性化极强的特点,因此,在构建网络媒介时,应做到以学生为主,内容来源于学生、手段适宜于学生、目标作用于学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全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传递正能量的同时,需抵御负能量侵害。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有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知识多元化等优势,但若利用不当,也会成为传递负能量的蓄意鼓动者,加之“95后”大学生思想信念不稳定,容易受错误思想的侵害,因此,高校辅导员在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时,需教会学生识别有效信息,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加之为导向,体现和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促进高校正能量场域的形成[5]。
更新频率高,定时更新。据了解,很多高校已开发新媒体,但利用率偏低,原因包括:硬性要求关注量、信息更新速度慢、更新内容滞后等问题。我院构建“微”队伍,每日定时更新平台内容,以保证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
现代传媒手段的丰富性,使大学生交往手段多样化,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地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结合,达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效果。
[1]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OL].财经网,2015-03-15,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305/3832729.shtml.
[2]郑华.网络环境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4:36.
[3]欧阳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5):36.
[4]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5):47.
[5]魏淼,董明牛.微博语境下高校正能量场域构建[J].铜陵学院学报,2014(3):86.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