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溢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意义与启示
刘芳溢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意识形态,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全面、深入的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了阐释,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背景进行了丰富完善,也提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民族精神为理论背景,理想信念为追求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在满足当下学生的精神需要同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完善并丰富科学化体系。
习近平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梦 学科建设
在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激烈频繁,提高全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尤为迫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民族精神为理论背景,理想信念为追求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在满足当下学生的精神需要同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完善并丰富科学化体系。因此,认真体会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化,发挥其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创新丰富马克思理论体系,把握学科建设新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时代特点,在讲话中阐明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同时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属性和其自身特有的教育性质。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的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科学化发展的需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丰富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的科学化发展坚实基础。确立“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观念,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的现实针对性,把握学科建设的新定位。
(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面貌
在坚持“两个巩固”的基础上,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化挑战,我们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发扬、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保持自我并发展壮大的重要元素。由于社会的日益开放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元社会思潮广泛存在于高校已成为不可辩驳的事实,加之一些社会不良风气,我们的一些学生存在思想信仰模糊,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如果扭曲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主流地位,那么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着倒退的可能。因此,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当代青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成为一项紧迫任务。在继承传递传统文化时,我们也要注意文化的创新性,使传统文化做到与时俱进,在面对复杂的文化侵袭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一)“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手段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总书记提出的又一重要执政理念与指导思想,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总书记以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为主题,深刻阐释了与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结合为一体的中国精神的深刻寓意。
“中国梦”教育可以全方面促进当代青年的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当前当今,各种非主流思想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崇尚个人主义、崇尚实用主义、崇尚自由主义、到崇尚超前消费主义,这些种种无不对当代大学生做出选择正确的精神信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挑战。
(二)高校要重视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高等学校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拓展及培养青年学生成为合格接班人的主要场所。青年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正是当代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中国梦”的提出,极大程度的激励了国人的前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成为广大青年的精神追求与精神支柱。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梦”主题的德育教育,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德育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指示。当前,西方敌对势力仍然没有放弃并不断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分化瓦解,各种西方思维悄然兴起,西方节日大肆盛行,这些正在对我国的社会造成不良的思潮冲击。因此,将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建设为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就显得越发重要了。 “中国梦”,是对近代中国衰落文化缺陷的反思以及对现在引领主流意识形态以凝聚社会共识的集体表达,使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实动力源泉,是引领当代青年进行活动的精神主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中国发展的态势和方向,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他们的思想以及认知方式。由于社会的日益开放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元社会思潮广泛存在于高校以成为不可辩驳的事实,加之一些社会不良风气,我们的一些学生存在思想信仰模糊,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如果扭曲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主流地位,那么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着倒退的可能。但是,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在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地位,那么大学生的思想、兴趣、动机、意志、品质等都会向正向发展,我们的社会也将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因此,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有意无意的创造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与情景,让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国情史教育
习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认真地学习党史和国史,要做到知党爱党,知史爱国,他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唯有了解党史国史,了解古代那些先进文明是中华民族辛勤付出的结果,了解中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是被西方列强蹂躏的结果,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和今天的繁荣昌盛是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才能使自己更加理性、清晰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史,才能像爱自己的母亲那样爱我们的国家。俗话说,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真正的复兴强生,我们每个人才能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因此进行党史国史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情怀,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文化交错的当今,“逢中必反,逢外必亲”的现象充斥于青年群体之中,尤其是在匿名性更好的网络群体中。究其原因,我认为在于党史和国史教育的不充分,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没有被充分的激发,加之欧美文化的大肆盛行,以及民族文化的受忽略性,恰恰造成了当今局面。而正确适时的党史、国史教育可以让青年正确地认识到我国从近代发展到当今的速度。在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才能去完善并改进当今的情况,这也是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
(三)完善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实践是理论的前行,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将旧的理论进行更新完善,也只有不断地完善更新理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作为青年教师,更需要这种躬身实践的做事精神。
我们要做好理论及实践结合的模式,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检验,有机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程度。马克思理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其次,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我们不断在教育教学中深入贯彻这一概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环节,做到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与青年学生座谈,并曾多次回信青年学生,强调青年是具有创新实践精神的集体,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青年的创新实践进程,更加注重理论的实用性,通过不断提高对现实的关注,达到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进程,应该注重理论与成果这一重要转化,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时刻作为中心问题进行推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的同时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1]柳礼泉,陈方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论析[J].学习论坛,2016(07):5~8.
[2]周伟.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晋中学院学报,2013(04):16~18.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学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