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荣荣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简评
龚荣荣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的研究有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尤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西方涌现出一批研究翻译的学者。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上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学派出现。国外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对国内译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内专家学者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来拓宽国内翻译教学及翻译理论研究的视角,从而促进中国翻译教学及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对此,谢天振教授主编了《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以下简称《导读》)一书,选取了当代国外翻译研究中八个主要的理论流派,对各个学派的代表性学者及其代表性论文进行了介绍,为读者提供了论文的中文译本并配以简明扼要的导读性文字,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的概貌。
《导读》由前言和八个章节组成。在前言部分,谢天振教授首先对西方翻译理论做了简要概括,而后就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三点看法,给人启发、令人深思:第一、需要转变传统观念,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翻译理论并对其作一番认真深入的研究;第二、应该改变思维方式,即不同译学理论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第三、应当密切关注国外学术界的前沿理论,同时主动积极地整合自身的知识结构,紧跟国际译学研究的步伐。
第一章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通过编者选取的六位代表性学者的代表性论文,读者可以了解罗曼·雅科布逊对翻译语言学问题的探究,彼得·纽马克对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阐释,约翰·卡特福德对翻译转换的研究,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思想,巴兹尔·哈蒂姆有关互文介入的研究,以及玛丽·斯奈尔-霍恩比有关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及其作用的看法。第二章是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编者选取了两位学者及其代表性论文。乔治•斯坦纳在《阐释的步骤》一文中将翻译过程看作是阐释的运作,认为可以把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翻译及对异的考验》一文中,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指责以往翻译一味将“异”成分本土化,并详细描述了译本中存在的12种变形倾向。
第三章是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编者选取了三位代表性学者。凯瑟琳娜·莱斯以语篇作为研究单位,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并提议用翻译类型学来代替文本类型学。汉斯·弗米尔在《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一文中概述了目的论,并探讨了翻译的委任及其实现的具体条件、译者的职责等问题。《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一文中,克里斯汀娜·诺德认为译文的目的或功能是影响译者决定的最为关键的标准,译者的职责是做到忠诚,同时作者梳理并阐释了翻译惯例这一概念。第四章是文化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是将翻译作品视作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以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以译文为中心,以描述性研究为方法进行研究。编者选取了六位代表性学者及其论文,介绍了詹姆斯·霍尔姆斯所勾勒的翻译学学科的结构框架,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吉迪恩·图里的实证研究,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西奥·赫曼斯的翻译研究的新范式等。
第五章是解构学派翻译理论。编者选取了瓦尔特•本雅明、雅克·德里达、保罗·德曼以及劳伦斯•韦努蒂的代表性论文。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强调“存异”而非“求同”,因此消解了传统译论中的翻译忠实观,打破了原文的权威地位,从而突出了译者的中心地位。第六章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编者选取了雪莉•西蒙、劳丽•钱伯伦、巴巴拉•格达德以及冯•弗罗托的代表性论文。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判了传统译论中翻译的性别化隐喻,揭示了语言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暗藏的翻译与女性的双重歧视,试图重新为女性和翻译定位,这为研究翻译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视角。
第七章是后殖民翻译理论。编者选取了道格拉斯•罗宾逊、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和埃尔斯·维埃拉的论文。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各种研究流派实为不同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而后殖民翻译理论则是将翻译置于文化背景中,从历史、政治和权利等视角来探究翻译问题。第八章是苏东学派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研究流派是根据国际地域而划分出来,主要是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翻译研究的情况。安德烈·费奥多罗夫在《翻译理论的任务》中指出尽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极为紧密,但各有各的任务,决不可将两者等同视之。吉维•加切奇拉泽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原则》中提出讨论文艺翻译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承认翻译艺术的创造性原则。吉里•列维在《翻译是一个做选择的过程》中将翻译的过程看作是译者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译者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受到记忆和美学观的影响。安娜·丽洛娃在《翻译研究的范畴》提出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对翻译研究进行构建。
1)发人深思。在导语部分,谢天振教授就当前译学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三点看法。对于翻译理论研究者而言,这三点看法是敦促也是启发。如何做到洋为中用,如何改变思维方式,如何跟上当前国际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事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另外,通过对八个主要理论流派的翻译理论的了解,读者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
2)内容丰富。国内翻译研究著作较多,而“外国翻译理论著作的译介却少得可怜”(廖七一,2000:46),相比于此前相继出版的陈德鸿和张南峰主编的《西方翻译理论精选》、申雨平主编的《西方翻译理论精选》以及李养龙主编的《西方翻译理论文献阅读》,《导读》增加了一些国内之前鲜有介绍的内容。一些理论著作对苏东学派鲜有介绍,而编者将苏东学派作为一个单独的流派来处理,让我们对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翻译研究的情况有了更多了解。读者,尤其是初登译学殿堂的读者,看完《导读》有醍醐灌顶、一目了然的感觉。
3)便于理解。编者选取每个流派中几名最主要的代表性学者及其代表性论文,将所有论文翻译成中文,并在每篇论文前配语言简明扼要的导读性文字,这样一来,读者不仅能够快速地对该流派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该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学术观点,以及该论文的基本内容有大致了解,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论文的内容。同时,书中的学者名字和翻译术语其后都附有英文原文,不仅便于读者识记理解,也对读者之后阅读原版译学论著有一定帮助。
《导读》一书可谓集众人智慧。当然,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缺憾和疏漏。书中存在翻译错误,如:《文化身份的塑造》一文的导读中介绍劳伦斯•韦努蒂的译学著作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1992)时,将其翻译为“翻译再思:话语、主观性、意识形态”,其中“subjectivity”通常译为“主体性”,而非“主观性”。除了翻译错误,书中还存在引用错误和译文不统一等问题。如:《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编者在介绍雅科布逊的“语内翻译”时,将原文“rewording”误引为“rewriting”;。此外,苏东学派这一翻译理论研究流派是根据国际地域而划分出来,而其他七个流派(语言学派、阐释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女性主义和后殖民译论)都是以学术观点和研究视角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不一致,这会让读者有些困惑。
然而,瑕不掩瑜,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导读》能够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对八大流派、各流派代表性学者的学术背景和主要观点及其代表性论文的内容有相应了解。不论对于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教师,还是初登译学殿堂的学生,《导读》实为一本案头必备之书。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