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静
从学生管理层面解决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遭遇的困难
——以贵州师范学院英语师范专业为例
卢 静
教育实习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遭遇的困难,笔者认为从学生管理层面应发挥第二课堂和专业综合实践活动作用,建立高校与实践基地双向导师制教育模式,规范实习基地建设、明确学生实习目的,转变实习传统观念等多种手段解决。
教育实习 学生管理 专业综合实践 双向导师制
教育实习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贵州师范学院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地方性服务于贵州基础教育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是实现从学生到职业教师的初步角色转换过程。通过对英语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的观察和实习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遭遇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英语师范类的学生往往会被安排到乡镇中小学校或是培训机构进行英语教学实习,而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大纲提供的学科设置大多是为了满足贵州省地方基础性教育的需要,例如英语语音、口语、阅读、写作、听力、语法、英美文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笔译、口译、英语教学法、日语、法语、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在这些理论学习上,学生更多的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功底的夯实,学生通过在中小学课堂上的教育实习将所学知识进行模仿性的传送,在认真备课准备教案的基础上就可完成基本的实习任务。通过为期一学期的实习,不管是从学生方面的反馈还是接收单位的反馈,在教学质量和实习任务上双方都是比较满意的,也有部分学生是在实习结束后继续留在实习学校进行顶岗教学的,实习效果可见一斑。另一面,在培训机构的实习效果却大相径庭,学生在不到一个月的情况下会因工作压力大、强度高、无法接受企业文化等多种理由想过中途放弃,追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水平无法满足培训机构的发展需求,中小学提供的是基础教学,学生只需在教学大纲设置的学科要求上完成基础性的学习,而培训机构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基础上更加脱颖而出,也就是提供小班教学实现拔尖式的人才培养模式[1]。毋庸置疑这种运营模式和办学理念需要综合素质过硬的实习生来完成,而在接受了三年理论学习的师范类学生来说,在缺乏实践性教学经验的他们一开始就进入到利益至上的培训机构进行短期实习工作是很难承受这份高期望值实习工作的。这时就会暴露出内心崩溃、心理素质不过硬、怨声载道等自身缺点。
实习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大部分实习基地的建设只是为了应对学校实习工作考核评估的硬性指标要求,通过学校和学院领导的个人关系联系学习并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后期除了定时派送实习生过去,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有效跟进,发展后劲不足。实习基地大部分是碍于情面给实习生安排一些无足轻重的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纪律等实习工作,双方均在满足彼此短期利益需求下进行所谓的教学实践工作,对于双方长期发展问题,没有探索出长效机制保障运行。师范学校关心的是实习生是否被实习基地接收,是否能安排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完成至少四次教学代课,实习生一旦送到实习基地,学校指导老师便失去本身应尽的职责,在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无法给予实质性的帮助,使学生处于一种放任不管的状态,没有深入实习学校了解学生备课上课等一系列实践工作,仅仅通过网络等媒介只言片语的带过问候。而基地学校也未能深刻认识到师范院校在课程资源、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他们带来的实质性帮助,且在花费时间精力到实习生指导工作上无法得到职称绩效方面的实质性回馈,使得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很难真正为实习生提供有价值的教学指导,实习监管和指导也渐渐趋向形式化[2]。
教育实习的学生大多是以学习的态度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跟随指导老师进行教学模拟和探索活动,还无法完全独立的完成学科教学活动,而顶岗实习则是完成从实习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在实习基地从事与专职教师一样的教学活动,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顶岗实习加大了对实习生专业课程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缩短了学生正式进入工作的适应期,我省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致使县级以下乡镇地区的中小学无法具备充足的教师工作人员,很多老师在除了自己负责学科的教学任务外还分担其他科目,而作为师范生的实习工作便成为当地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小学会分担除英语教学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工作,成为万能教师。对于学生专业是否对口及考核评价等后续工作较为忽视,对非对口专业课程教学培训基本放手不管,由学生自行学习备课应对。这种方式不仅缓解了当地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也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问题,但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工作压力,在缺乏职业性岗前培训和相关学科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强行增加学生实习负担,在工作要求上与专职教师一致但却无法在劳动报酬上得到相应的回报使得学生对此难免心生不满,本能的抵触无法让学生真正地在实习中全身心的投入,实践锻炼变为了强制性地完成任务[3]。
(1)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科设置的效果通过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或是专业综合实践活动使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从入学开始全程加强对学生进行师范技能的训练,力争做到四年不断线,而不是单纯的通过“微格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短暂地模拟教学,从大一大二开始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师基本技能实训和教学观摩,大三侧重师范综合技能实践,与已建立的实习基地合作,训练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四个方面都是偏重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教学技能的建构不仅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更需要在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提供的社团活动平台里的活动来实施和完善。一个合格的现代化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教学能力、实验指导能力、革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生社会活动组织能力、教科书处理能力、学生升学就业指导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示范能力、自制力等。而作为培训机构,可以创新合作方式,摆脱传统实习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的多方渗透,如邀请培训机构资深教师来校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在非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感受当下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模式和教学重点以适应大四的实习工作。同时,将校企合作拓展到学生暑期“三下乡”义务支教活动、社团活动甚至是对外交流活动等。
(2)以师范生专业发展为中心,建立师范院校与实习单位双向导师制发展模式。为了保证师范类学生的教育实习效果,学生自入学以来,除了接受学分制和班级制的教育模式,结合导师制,为其配备学科专业导师,同时从基础教育一线中聘请优秀教师为其指导,二者配合从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两个方面共同培养学生,针对学生个体性差异给出明确指导,使学生能对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和未来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能力状况进行实时动态化考量,及时改正学习方法上的不足,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需求,真正实现实习前准备到实习中践行全过程育人和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教学经验的全方位育人。在奖励机制方面,除了对师范院校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考核、评估、表彰,在荣誉和福利待遇上给予相应的回馈外,高校也应对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进行同等的表彰,通过学生的实习汇报试讲成果和学生对老师的反馈对在实习过程中指导工作突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肯定,并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向参与这一方面工作的老师进行相应的倾斜。
(3)把握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转变传统实习观念。高校在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时,应在签订协议时明确教育实习任务和工作内容,明确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区别,避免出现实习生承担与本专业教学无关的超额工作量,在维持学校与实习基地良好关系的同时,不侵犯学生的实习权益,以学生为本,实时追踪学生的心理动态,强化机会教育。另外,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教育和思想渗透,通过观看优秀教师感人事迹、学习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点燃学生对教师职业内在的热情,避免学生通过实习来检验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误区中强调“专业技能本位”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固然重要,但没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完成实践任务,如果学生能从主观意识上不纠结于承担的工作量,而是从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反思,从片面地专注单科教学转变到关心整个学校教育发展、学风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实现“善教”与“乐教”的完美结合。
加强学生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培养教学技能,促进角色转变是开展实习工作的基础,也是贯彻教育实习始终的着力点,对实习生管理工作的探索研究将为教育实习制度的完善和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1]武慧玲.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培训机构的实习与就业[J].科学中国人,2016(11x).
[2]莫付欢.师范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语文教育专业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5).
[3]梅爱冰,严军.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教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卢静(1988-),女,贵州铜仁人,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会计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