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鹏
“两新”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定位与实现
董成鹏
政治功能是“两新”党组织的本质核心功能,是“两新”党组织的“魂”。实现“两新”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首要条件是对其政治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并进而将政治功能融入“两新”组织载体,在探寻政治价值共性、组织治理模式共适、动力机制共促中实现政治功能,惟此才能提升“两新”组织党建科学化水平,完成“两新”党组织战斗堡垒任务。
“两新”党组织 政治功能 科学定位 实现路径
“两新”党组织是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的简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两新”组织作为新生事物大量涌现并日益成为经济社会良性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1],为了研究和推进“两新”党组织建设,人们需要研究其功能结构与功能发挥。“两新”党组织作为政治组织,政治功能是其基础、核心、本质的功能,是“两新”党组织的“魂”,如何准确定位与实现政治功能则是“两新”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两新”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是党的政治功能在新经济、新社会组织领域的实践形态,是指“两新”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诉求,确保党的执政地位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对“两新”党组织政治功能进行科学定位,是把“两新”党组织的政治价值内涵转化为政治价值实现的具体形式,是规范“两新”党组织党建实践的重要前提。
(一)政治核心功能
“两新”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反映了党在“两新”组织环境中发挥领导、组织与动员作用的范围与实效,也体现为“两新”组织和职工群众对“两新”党组织并最终转化为对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和情感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在“两新”组织中的主要实现路径是通过“两新”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示范、带动、劝导等方式领导和指引“两新”组织和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上实现党的领导。如果“不能把自己武装起来,党就是一盘散沙,就不能成为有组织有战斗力的真正的先进部队”[2],“两新”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和运行政治组织系统,发展和管理党员,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和提升党性修养,开展党组织活动,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化组织堡垒作用。党根基于人民,而“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因此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功能侧重于与人民群众形成共同利益体,让人民群众认同党组织并愿意接受党组织引领,进而对人民群众发挥组织与动员作用。“两新”组织内个人和群体利益分化较大,当个人利益诉求遇到困难的时候便求助于集团,希望借助于集团来使利益得以实现。“将不同利益团体整合在一个组织之下,是政党发挥的一个重要功能”[4],“两新”党组织通过政党政策的形式来进行利益整合,维护所代表阶级或阶层的权益,动员组织“两新”组织群众的参与支持。
(二)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形成一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是政治体系和功能的自我社会化延伸和社会向度运转。政治社会化是政党的重要功能,它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多手段的社会政治互动,在政治社会化组织、群体和个体之间传播政治文化信息,以延传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个体,巩固政治统治,推动政治发展。“两新”党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是“两新”组织党建活动能动运行和自我完善的实践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社会化功能在“两新”组织的实现,是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重要基础和细胞。“两新”党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首先从中国政治文化传统来看,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5]其次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政党政治制度比较来看,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远大于西方议会民主国家,由于政党肩负社会重建的重大政治任务,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居于关键性地位。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一切政治教育的使命,从政治训练到集会活动,从民族历史观念的培养到爱国思想是提倡,甚至包括政府政令宣导,都必须体现培育和塑造人们政治态度的功能。”[6]再次,从“两新”组织的特点来看,“两新”组织以契约方式成立,在价值目标、产权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其产权所有者及其雇员从自利考虑倾向于漠视党建和政治教育,更易于消解政党的社会化作用,使“两新”组织群体脱离党的领导风险加剧。因此,“两新”党组织为了防止政党与新社会阶层分离更需要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让新社会阶层实现有序参与政党政治,为中国共产党汲取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政治发展资源。
(三)政治录用功能
“政党的主要职责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组织活动,将社会上的人才按照不同的价值观与技能划分并吸收到党组织中,此后可将他们作为党的组织领导候选人推荐给群众,来确定自己支持的防线。这就是政党的政治录用功能。”[7]每种政治体系都必定通过某种方式选用人员在政治机构中担任各种角色,政治录用功能决定了政治体系的容纳范围和担任政治角色者的代表性。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杜会各阶层特别是社会新生阶层的认可,需要把新阶层优秀人才发展为党员,需要在新阶层中培养和准备自己的政治骨干力量,让这些政治精英和中坚分子进入党的各级机构,并通过他们组织政治活动,实现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目标。“在关于录用的研究中,主要方式的区别在于:究竟是注重出生门第,还是注重成就建树”[8],人类争取民主的斗争实践也主要围绕着公民是否有权凭借其社会贡献被录用入政治体系。政治录用成就建树标准中最明显的是技术专长,特别是其在涉及社会政治过程中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当然,政治上的忠诚可靠,对政党、政权和宪法的忠诚是基本前提。“两新”党组织具体在新社会阶层中实践运行党的政治录用功能,充分尊重新社会阶层的成就建树,充分发挥新社会阶层的知识能力专长,在“两新”组织中把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培养、支持、鼓励这些人才参与社会政治发展进程,并通过他们团结凝聚职工群众,扩大党在“两新”组织的政治影响。
(四)政治监督功能
“民主政治的存在和发展表明,谁也不能选择自己进行统治,谁也不能授权自己进行管理,谁也不能享有不受制约监督的权力”[9],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政治监督功能是政党政治功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两新”党组织必须在相应的基层组织和个人之中发挥政治监督功能,其功能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即通常所指的党内监督。“两新”党组织根据党的纲领和章程、党内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对“两新”党组织和党员履行党员义务、遵守党纪国法、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发挥表率作用情况的监督。二是对“两新”组织的监督,这是“两新”党组织区别于其他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功能,是党组织对“两新”组织在发展方向、守法经营、限制剥削、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监督。“两新”党组织对“两新”组织的监督体现在党组织参与“两新”组织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两新”党组织功能构建的必然要求。
随着近年来“两新”组织党建质效的明显提高,“两新”党组织政治功能定位愈来愈科学,政治功能实现的效果也有较大提升。但是,由于“两新”党组织在政治逻辑、组织形态、动力机制、活动方式等方面与“两新”组织本身的经济取向、中心任务、治理模式等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甚至存在背离情况,“两新”党组织政治功能仍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政治功能的实现程度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两新”党组织现阶段迫切需要在价值整合、组织系统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探寻其政治功能实现的方法和路径。
(一)强化政治导向,在探寻价值共性中实现政治功能
“功能取向不调整,党的组织在新的空间中就缺乏生长的内在动力;如果功能取向调整了,而组织的生长空间没有转移,那么功能的发挥就会大打折扣。”[10]解决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实现政治功能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党组织与“两新”组织在求共性中实现相互调适,其政治价值取向的导入与协调是关键。
1、在党建原则上探寻价值共性
“两新”党组织建设原则表现为党性原则,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为根本价值取向,具有政治统合性,“两新”组织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基本价值取向,具有逐利自私性,两者价值取向存在分离性。实际上,“两新”组织党建科学化开展与“两新”组织发展之间呈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党建先进性和纯洁性价值引导、理想信念和纪律法纪教育、大政方针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宣传贯彻等都为“两新”组织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组织保障和“活劳动力”,也为“两新”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信息支撑;另一方面,“两新”组织科学合理发展也为党组织建设开拓了新社会载体和群众基础。“两新”党组织党建应将重点放在拓展政治功能上,坚守党的政治属性和党的宗旨,从政治的角度做好“两新”组织和“两新”人的工作,围绕政治认同、价值共识做文章,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引领“两新”组织认同党的主张,追随党的价值理念,从而在政治价值上实现共生共成。
2、在中心工作上探寻价值共性
“两新”党组织的中心工作是抓好党建和实现党的执政目标,“两新”组织的中心工作是搞好经营和提高效益,两者在中心工作上有一定程度的游离性,但其因为作用客体的一致决定两者可以共存于以发展价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党建实践证明,离开所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心工作搞党建会变成“孤家寡人”,丧失载体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同理,“两新”组织离开党的政治指引和政策支持会有“大海孤船”的风险,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一方面,“两新”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在观念引导和明确责任主体上引领“两新”组织发展方向。我党根据自己的政治纲领,通过制定政策的顶层设计,从整体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角度指引“两新”组织的发展方向,“两新”党组织通过大政方针的宣教和监督执行,引导“两新”组织合法经营与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两新”党组织通过引导“两新”组织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扶持监督“两新”组织健康发展与开展“两新”组织人员的分类指导等方式让“两新”组织明确和落实自身发展主体责任。另一方面,“两新”党组织推动法治建设,为“两新”组织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两新”组织发展把握方向,用法制手段维护“两新”组织发展环境,是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加强“两新”组织党建与发展价值认同的重要环节。
3、在依靠力量上探寻价值共性
“两新”组织和党组织的依靠力量都是职工群众和优秀人才,党组织通过吸纳嵌入整合利益则能够实现价值的同构发展。第一、“两新”党组织吸纳嵌入优秀人才,实现政治价值统合。“两新”党组织应严格入党标准,吸引理想信念坚定、岗位技能熟练、表率作用强的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以获得“两新”组织人才对党建的政治认同。同时,党组织应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落实到职工群众中去,将党员广泛地嵌入“两新”组织,从而实现与“两新”组织发展需求的价值同构。第二,“两新”党组织整合多元利益,实现政治价值统合。“两新”党组织应对“两新”组织参与者的多元化利益进行整合,促成利益交集,形成利益共同体。首先,党组织提高利益表达引导能力,引导不同群体提高包容性,引导他们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有序表达利益诉求;其次,党组织应增强利益协调能力,按照党的政策法规所规定的原则程序完善利益协商机制,协调整合多元利益要求;再次,党组织应强化利益分配的监督制约,加强对“两新”组织利益分配制度的法制化监督水平,引导“两新”组织建立统筹兼顾的利益平衡和利益补偿机制。
(二)坚持组织原则,在探寻模式共适中实现政治功能
“如果环境变化,工作条件改变,党提出了新的政治任务,那么,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也必须有所改变;否则,旧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就要阻碍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内容的发展与政治任务的执行。”[11]传统行政化的基层党组织组织方式与“两新”组织市场化的治理模式在同一载体上存在分离性,需要“两新”党组织在坚持党建组织原则的基础上去改造适应“两新”组织治理需求,通过治理模式的互适达致政治功能的实现。
1、党组织的建设与治理
当前,“两新”党组织党建工作遇到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自身组织形式和工作架构不适应“两新”组织管理运行方式,出现了脱节和空转现象,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根据“两新”组织实际做好党组织的建设治理。第一,做好“两新”党组织的规范性建设。“两新”党组织应严格按照《党章》等党内法规的规定,完善党组织形式,严肃组织生活,严格组织程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第二,做好“两新”党组织的适应性建设。首先,“两新”党组织要做到对“两新”组织发展变化的动态适应。“两新”组织是在价值规律支配下优胜劣汰的市场主体,其规模、效益和党建情况都呈现出动态变化,因此需要“两新”党组织动态跟踪并适时调整组织形式。在实践中党组织应特别针对两方面情况开展组织形式调适,一是要根据“两新”组织发展规模开展组织形式调适。具有一定规模是开展党组织常态化管理和建设的重要条件,一般规定规模以上“两新”组织党建组织标准要求高于规模以下“两新”组织,如党建组织的全覆盖要求、硬软件标准化要求、制度活动规范化要求等,因此应当定期跟踪评估私营企业党建规模,对达到规模以上要求的“两新”组织应及时按照规模以上标准建立完善组织形式。同时,应大力提升“两新”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整体水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创造条件适度比照规模以上“两新”组织标准加强规模以下“两新”党组织建设,对不符合条件但人数规模较大的“两新”组织,应当创造条件发展党员以实现党组织的高标准建设。二是要根据“两新”组织党员流动情况开展组织形式调适。“两新”组织党员的强流动性必然会给“两新”党建组织形式造成较强影响,应当每年定期对“两新”组织党员数量进行统计梳理,对于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因党员的流失而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应及时撤建原先党组织或并建新的党组织;对于原来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因党员的流入而达到了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应当及时建立党组织,或者原来已与其他企业建立联合党支部的,应当单独建立党组织。其次,“两新”党组织要做好对组织形态选择的动态适应。“两新”组织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多样性,至今我党还未能就“两新”党组织建设提出统一标准化的组织发展模式,而实际上也不宜对“两新”党组织组织形态“一刀切”,哪种组织形态最适应“两新”组织的具体治理情况就采取哪种形态,哪种组织设置最有利于教育管理好党员、最有助于发挥党的功能和作用就采取哪种组织设置形式。
2、党员的建设与治理
党员是党的组织细胞,党员建设是“两新”组织党建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党员建设与治理有助于在“两新”组织载体上实现活动主体治理模式的调适。一是坚持发展党员的原则要求。“两新”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所规定的原则和条件,严格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培养,注重党员质量,把好“两新”组织党员入口素质。二是做好党员教育工作。针对党员教育老化、虚化等现有弊端,“两新”党组织应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工作,在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探索适应“两新”组织党员特点的模式,实现党性提升、模范表率的党员教育培养目的。三是做好党员管理工作。“两新”党组织应根据《党章》规定,把每个党员都编入党的特定组织,保证每个党员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和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在“两新”组织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和组织生活管理上探索贴近实际、深入人心的党员管理模式。当前,“两新”党组织应特别强化对“两新”组织隐形党员和口袋党员的管理工作,除加强对这两类党员的教育引导外,最直接的还是应建立“两新”组织党员基本信息、组织关系、流动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库,以方便“两新”党组织掌握信息和加强督促管理。
(三)转型活动形态,在探寻动力共促中实现政治功能
政治功能必须通过组织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党的政治功能从全党政治原则层面进入基层社会个体生活层面时需要活动形态的转变。“两新”党组织应主动转型活动方式,积极融入和引领“两新”组织及其职工群众的工作生活,同向激发建设发展活力,以利于党组织直接融汇于新社会形态,在新兴社会领域实现党的政治功能。
1、贴近实际设计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决定活动质量,如果“两新”党组织活动脱离实际,必然使其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两新”党组织可在以下方面结合环境实际进行活动内容设计:一是以需求满足为导向。针对“两新”组织和党员群众分化复杂的多样需求实际,“两新”党组织在组织策划活动时应让党员和群众代表充分参与,充分表达利益需求,在把握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多设计一些个性化活动内容。当然,“两新”党组织必须在活动内容设计上体现整合能力,要归纳提炼多样需求,把握需求的正当性和方向性。二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两新”党组织开展活动应始终围绕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加贴近“两新”组织和党员群众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把破解群众困难、化解矛盾隐患等问题作为活动开展的主题,把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三是以顺应时代为导向。“两新”党组织应首先适应时代发展,把新知识、新理论、新要求作为活动内容宣传传播,当前,可将我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改革开放新发展、从严治党新探索等内容以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
2、挖掘资源拓展活动领域
当前相当部分的“两新”组织党建还处于孵化期,缺少传统企、事业单位自上而下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支撑,不具备传统组织设置方式所形成的行政依托,这使相当部分“两新”党组织缺乏自主开展组织活动的资源基础。[12]“两新”党组织必须从尊重党员社会生活领域的行动逻辑出发,挖掘党建社会资源拓展活动领域。首先,应挖掘“生活化”党建资源。“两新”组织党建需要引入“生活化”的思路,将党的工作与党员的生活相融合,从服务党员和关怀党员的视角关心党员的具体想法和需求,这一方面避免了党建空洞和政治口号化的毛病,还有助于党组织直接开拓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两新”组织党建“生活化”过程应力求避免两种趋向:第一,防止党员的过度“经济理性”取向,而是应该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导向作用,引导党员树立“政治理性”,做合格“政治人”;第二,避免过度“生活化”、“娱乐化”,防止党组织活动的异化。其次,应挖掘“公共性”党建资源。“两新”组织党建嵌入整个社会党建的大环境,有庞大的诸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公共资源可资利用。“两新”党组织应积极探索与公共性党建资源的联动联建,充分利用优势单位的党建资源,探索开放式组织生活,广泛吸纳区域内其他党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外群众参与,开展一系列有影响、有规模的党建活动,拓宽党建渠道,延伸党建活动领域。
3、改进手段创新活动方式
现阶段“两新”党组织在相当程度上还在继续依赖行政命令和单向灌输的方式开展组织活动,其方式严重落后新形势要求,迫切需要借助现代化手段创新活动方式,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形成富有创意的多样化组织活动方式。一方面,“两新”党组织在改进手段上要找准结合点。可借鉴现代教育培训理念,探索开展网络教育、现场教育和情景模拟教育以增强党员学习的兴趣和感染力;可以民主协商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扬民主,在活动各个环节发挥党员的主体能动性,以党员创新实践智慧创新党组织活动;可积极引入公共管理“服务外包”理念,在党组织主题活动、文体活动、党建活动品牌形象宣传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外包尝试;可运用新兴技术,探索QQ群、博客、微信等网络方式创新党组织活动。另一方面,“两新”党组织在活动机制上要找准支撑点。可探索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和党组织建设的常态化、规范化长效机制,提高“两新”组织党建科学化水平;通过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党员IC卡档案管理系统、流动党员学习交流网络平台等方式,丰富流动党员的活动内容和渠道;[13]还可依托党员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建设党员示范岗、党员服务中心,并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推进“两新”党组织创新活动深入有效开展。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2016-7-1.
[2]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4.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4]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97.
[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5.
[6]吴文程.政党与选举概论[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120.
[7]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71.
[8]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41.
[9]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214.
[10]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40.
[11]刘少奇.党的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5.
[12]赵刚印.“两新”组织党建的战略新思维[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2):50.
[13]夏行.略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创新[J].党建研究,2010(8):37.
(作者单位:中共达州市委党校)
董成鹏(1973-),男,四川万源人,四川省中共达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