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高职生非正式群体特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2017-11-25 08:19方世超
长江丛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班委高职生寝室

方世超

浅谈如何利用高职生非正式群体特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方世超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员素质也有所下滑,这给学生管理工作着增加了工作难度系数。本文结合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理论,主要对高职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探讨,介绍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划分、特点和成因,以及如何利用非正式群体以及群体理论相关知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高职生 非正式群体 学生管理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是不能离开社会群体的。人总是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在群体中获得安全感、责任感、友谊和亲情,满足诸多心理需求。群体是个体的价值、态度以及生活方式的主要来源。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的研究被广泛的运用于管理之中。在高职学生群体中,不仅存在着正式群体,还存在着非正式群体。为了更好的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清楚的掌握到班级内非正式群体的数目、成因和活动方式,抓好非正式群体核心领导人的思想倾向,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限制它们的消极作用。本文就高职生的非正式群体以及对它的教育引导做一些探讨。

一、非正式群体的定义以及特征

非正式群体是由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指那些自发产生的,无明确规章的,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不确定的,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爱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从定义中可以看出非正式群体的一些特点:自发性、不确定性、情绪色彩强。非正式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内聚力高,行为一致性强。当正式群体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时,缺乏合理的领导机构时,非正式群体更容易产生。

二、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及特点

根据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群体理论,将高职生分为以下群体:

(一)班委群体

班委群体是由学生干部组成的班级管理群体。作为全班同学的“领头军”,班委群体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承担着上传下达的任务,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管理者。班委群体若能够积极服务班集体,团结有干劲,则会营造良好的班风班貌。反之,则班风涣散,班级四分五裂,会让管理者十分头疼。

(二)寝室群体

大学寝室是学生的重要集群地。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个体成长有很大影响,一个寝室的学习风气浓,讲卫生,同学间相互爱护,有时可见几乎所有寝室成员学习成绩和生活习惯都较好,整个寝室成员展现出积极向上、青春活力的精神风貌,进入这样的寝室如沐春风。反观一些问题寝室,室内狼藉,气味难闻,多数成员都是埋头打游戏或者各干各的,整个寝室环境让人只想尽快远离。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重点发军寝室群体的良好作用,塑造优良的寝室文化,这是管理的“前沿阵地”。

(三)志趣型群体

在学生中还有一类群体是因彼此趣味相投、志同道合而走到一块的。这类群体的共同特点有多个方面,包括:年龄相近、兴趣爱好、生活价值观念相同等。在校园里的各种社团就是以这类群体居多。掌握这类群体的数量和规模,可以为今后开展班级活动提供依据。在对高职生的管理经验中,笔者认为应多鼓励学生到这类群体中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体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这和三走理念(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大相径庭。

(四)地缘型群体

高职生多数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对于来自同一地区、有共同语言、风俗习惯的的同学容易产生亲和感,形成地缘型小团体。笔者在一次为新生安排宿舍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学生表示他们想和自己的老乡住在一起,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找到辅导员要求换宿舍,后来这些学生和自己同乡的学生也是来往频繁,时常聚会。情感需求是这类群体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这类群体往往有核心领导人物,他的行为对地缘型群体影响较大,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核心人物的思想动态,同时警惕这类群体爆发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

(五)特殊型群体

还有一类群体具有相同的特征,但是他们可能很少聚集在一起。如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经常逃课的学生、性格孤僻有严重自卑心理的学生等等。这类学生就像一颗颗不定时炸弹,虽然是少数但出了问题往往影响也是最恶劣的,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重点。学生管理者要密切关注,为这些学生制定个人档案,同时要积极调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来做好这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就像硬币的两面,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它是对正式群体的积极支持和有益补充,能够弥补正式群体功能上的一些不足。

(一)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级理论中提出人都是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非正式群体可以很好的满足成员“归属感”、“安全感”等需求。需要的满足对成员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这种满足不仅对个体的成长有着积极意义,同时也为群体的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爱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成员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有着深厚的友谊。非正式群体中往往有自己的“群体领袖”,他所具有的影响力往往是其成员认可和信服的,甚至比正式群体的领袖影响力还要大。学生管理者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非正式群体领袖的这种影响力,将大大的增强班级凝聚力。

3、群体成员沟通顺畅

群体信息的传递对良好的人群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影响重大。正式群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单一,具有强制色彩,学生易产生心理抵触。非正式传递方式则往往很自然轻松,使得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内容更丰富,易于引起成员的共鸣而使传递获得更好的效果。学生管理工作者还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对正式群体的意见。

(二)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由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联结方式、运作规范及其目标与正式组织不尽一致,在对组织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1、非正式群体易于阻碍创新

非正式群体是以感情为纽带把成员聚合起来,存在很大的非理性成分,群体从众行为严重,不允许有“标新立异”的成员出现,阻碍了创新行为。从消极的一面来说,如果非正式群体的需要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相冲突,非正式群体则可能会不顾正式群体的利益,甚至会出现与正式群体相对立,严重侵害整个群体功能的运行,致使群体目标难以实施。

2、非正式群体易于形成一种“集体思维”的模式

成员之间对群体内共同认可的规范准则持完全信任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心理相容”的趋势,并尽力对之做出一致的解释,社会心理学中称这种现象为“群体极化”。当这种趋势与正式群体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相悖时,将会有碍于群体的发展。

3、非正式群体易于导致小团体主义

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以情感和爱好为纽带,内聚力强,易于导致小团体主义。例如地缘型群体,可能出现“同乡会”等小山头现象,对组织内的信息传递、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往往产生阻碍甚至扭曲的反作用。

四、利用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做好教育引导

对各种非正式群体,要正确识别,区别对待。对起到积极作用的群体要支持保护,对有负面影响的群体要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或者取缔,不能放任自流。

(一)积极巩固和优化良好群

非正式群体中的良好群是散发着正能量的群体,但这些群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学工人员时常巩固和优化,防止不正风气蔓延。例如班委群体,如果平时的教育引导到位,他们会在班级同学中形成榜样示范效应,助力教育管理者完成教育目标。但如果此类群体出现问题而没有及时批评指正,则也会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后果比一般学生的影响更为严重。

(二)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

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具有较大的心影响力,他们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和信任他们,充分利用他们的威望和号召力,协助教师做好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

(三)加强正式群体建设,增强群体凝聚力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建立起健康向上的正式群体,营造出一个充满关爱和温情的良好氛围,从而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正式群体的活动,淡化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本位意识。

(四)重点关注特殊学生群体

这类群体成分比较复杂,形成原因也是多重的,对整个班级起到的负面影响较大,如果不及时有效的处理好此类群体,则对正式群体起到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在对高职学生管理中,要重视发挥非正式群体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警惕非正式群体中的特殊学生群体造成负面效应。在加强正式群体建设的同时积极发挥非正式群体作用,把对高职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1]刘宝.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2]那金华.教育管理中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1).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方世超(1991-),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学士学位,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班委高职生寝室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职教强国背景下高职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
寝室闹鬼记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例谈如何选拔与培养新生班委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