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雄
孔子“大同”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对比
张 雄
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模式都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他们都曾共同致力于解决当时所存在的社会问题。虽然这两种社会模式的本质,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阶级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二者都是出于完善人性而对人类理想生存空间提出的社会建构和设想。我们通过对孔子大同社会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对比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契合点及其差异,使其能对我们当今社会的治理和运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与参考。
大同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理想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孔子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所倡导的共产主义都是他们所处社会和时代精神智慧的结晶,不论何时对我们社会都有很大的作用。当然,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会因为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显示出很大的差异,但彼此之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是因为这两种社会理想模式的亲和力以及本身存在的差异,导致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出现了许多的碰撞与融合。许多专家学者积极研究他们的社会理想模式,通过比较分析,从中找到内在的融合点,更好的协调二者关系,使其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建设。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者,学术思想家喻户晓。于社会理想方面,孔子毕生愿望就是实现大同社会。孔子的大同思想,在《礼记·礼运》篇中有着详细、系统的记载。在这一著作中,我们能够看到儒家有关大同社的诸多观点:“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中提到的“人人为公”,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孔子所提倡的大同思想以及大同社会是他倡导的“仁”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终身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而马克思却与孔子的思想极为相似。共产主义,即马克思最伟大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革命事业,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任务很艰巨。共产主义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模式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当然也有差别。两种不同的理想模式源自不同文化,而马克思主义却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待于我们再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古代占据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重大。而在社会理想模式方面,孔子主张实现大同社会。在不断地社会进步中,我们发现,大同社会其实是我国古代学者的一种幻想,没有事实依据,没有社会实践基础,在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在本质上,孔子的大同社会是属于空想,不可能实现,是孔子等思想家不满足于当时社会现状而凭空想象的,属于空谈。而与孔子的空想大同相反的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却是经过科学的革命的实践检验出来的。共产主义立足于客观社会现实,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一致,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理论,马克思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研究并且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当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再适应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的时候,就会有新的社会所有制出现取代它,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共产主义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孔子空想大同和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的本质差别。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倡导“仁”,如:克己复礼为仁,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等,都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孔子一生也在践行着仁义,企图以仁义为基础创建一个人际和谐,人人相互爱戴的大同社会。有些学校将“老者信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学校的校训,可见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不仅在中国,在联合国的大楼大厅处也立着一块牌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孔子倡导的大同社会实现的途径主要是以德治人,以仁礼服人。在道德的基础上来建造一个理想社会。显然,他的这种想法不可能实现。
而马克思倡导的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生产力、生产革命、社会革命的基础之上。回看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上,哪一次政权的变更不是进行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等。马克思在不断发展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得出了社会发展规律。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社会施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主要集中在君主,也就是在王权控制之中。孔子面对封建社会礼崩乐坏的局面,游走于列国之间,把社会进步和转变的希望寄托于君主,也就是封建地主阶级身上。我们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清楚封建地主阶级自始至终都在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会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孔子希冀通过封建君主力量来实现大同社会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必然也将成为空想。而与孔子恰恰相反的是,马克思则最注重广大的劳动人民。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上也讲过: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变革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里,人民群众依然是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回看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到由人民群众组成的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里,也强调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才能打破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
虽二者差别甚大,但孔子和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在人类世界的历史上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辉。正如毛泽东所言:各领风骚数百年。尽管两种理想社会存在着迥异和差别,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和特定的范围内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面对他们的时候,不能一味盲目的亲近一方也不能独断的排斥一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我们才能不偏不倚,按照正常的规则向前发展。
“大同社会”和“共产主义”都是一种对社会的理念和构想,产生于社会,也立足于社会。所以,二者虽有分歧,总还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孔子的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犯罪,没有阶级之分。人与人之间平等且相互关爱,社会一片宁静祥和。关于大同社会的记录中,无不涉及到人民。可以看出孔子在一开始就十分注重民生,在涉及到社会所有制问题时,孔子也设想国家必须是人民群众的,人民当家作主。而马克思在分析构想他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就十分注重人民群众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提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国现在所提倡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都是从马克思主义里面总结和提炼出来的。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我国就很注重这个方面。二者在落脚点这方面不谋而合,在刻画理想社会模式的时候非常注重人民群众,强调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
《礼记·礼运》对大同社会的记载:“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反映出来的就是社会成员合理的生活生存分配方式。大同社会没有盗窃,没有战争,没有犯罪。所以社会成员都能恪守本分,利益得到合理的分配。社会成员都尽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生活。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中的“各尽所能”与孔子所倡导的分配方式是相似的。所谓有劳才有的,是理所应当的。比如我国现在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就是这种思想的有力折射。当然,我过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离共产主义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共产主义阶段主要是按照人民的需要来分配的。孔子的“男有分,女有归”意味着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做能。社会必须按照社会成员自己的需要来分配。所以,二者的分配方式是相似的,都是以按需分配,基于为不同层次的需要给予不同程度的满足。
在《论语·先进》记载的关于子路问事于鬼神,孔子却对子路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连人都不能料理,怎么还去信奉鬼神。子路听后,又问关于死的问题,孔子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我们既然连生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还有心思区考量死的问题。如此种种,都体现出儒家以及孔子不注重那些有的没的不存在的来生来世,而是比较关注现实现世的生活以及状态。也可以说成不看重彼岸的世界,而注重此岸的世界。西方世界是十分重视理性的,当然生在西方的马克思在建立他的社会模式的理论基础时候也是十分看重现实世界。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由这些科学的理论体系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是在很理性冷静的分析下进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在理性主义的分析研究在不断地暴露出来,马克思也立足于理性主义不断地寻找着超越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度的方法和途径。总而言之,孔子和马克思在建立各自的理想社会模式的时候都是立足于理性主义的。他们同样都是意味理性主义者。
也正是由于两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也开始逐渐的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确是符合中国的需要,并开始慢慢的接受它。在现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我国产生了一大批诸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成果,指导着我们国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强国富国梦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闫丽.儒家大同世界与马克思社会理想模式之比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3]宋思伟,孙建成.儒家大同思想与当代和谐社会理念[J].山东社会科学,2009(s1):58~60.
[4]赵世孝.孔子的社会理想[D].郑州:郑州大学,2010.
[5]刘芳.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研究综述[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6]权文荣.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观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6):40~45.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张雄(1992-),男,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