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张建铭
档案人员从“业务”到“专业”还有多远
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张建铭
本文参照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档案人员从“业务”转“专业”的需求,分析单位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评聘现状及分流原因,提出稳定档案专业人才队伍的一些建议。
档案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笔者从2011年9月调入档案室,不经意间,从事档案业务管理工作6年多了,从初识档案到熟练承担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经历了多个项目档案验收“考验”,通过“副研究馆员”资格评审,逐渐成为单位的“档案专家”。很久以来,就想结合个人经验写一篇关于“档案人员如何提升业务能力”的文章,也收集了好些资料,同院内各级档案的同行们也进行过或深或浅的多次交流。但是每次面对项目档案上存在的重复归档、复印件等系统性问题,面对规范化、质量、保密、安全等从收集、编研、借阅诸多环节的诸多要求,却又常常觉得无从下笔,究竟如何改进才能尽快提升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呢?
近期,阅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陈世炬2016年12月26日在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上的讲话,在明确“档案人才工作要有新进步”“档案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提及国家最新颁布的《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档案“业务”人员更名为档案“专业”人员,“这一新定位,体现了国家对档案专业化的强调和考量”,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应加强档案人才队伍的建设。仔细体会,“业务”和“专业”一字之差,却包含了极大的变化,就我院状况,档案人员从“业务”转变到“专业”还有多远?
档案人员岗位类型主要有三种:档案行政人员、档案馆人员、科研所及相关单位内部档案室工作人员,根据情况走“公务员”和“档案系列”技术人员两种方式管理。“档案系列”技术人员设有“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助理馆员”“管理员”等任职条件,对专业知识、外语、计算机均有明确要求。档案专业人员职务实行评审和聘用分离制度,评审工作由国家、省、院各级“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进行,资格通过后,聘用由用人单位自行制定。
就我院具体情况而言,中级以下资格指标由用人单位确定,无指标限制,通过即可聘用,中级以上采用评聘分离制度。院只具备馆员(中级)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不具备成立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条件。档案人员要参加高级资格(副高、正高)评审的,需各科研所档案人员通过摸底量化分值、再由院组织初评,通过后委托四川省档案局或国家档案局评审。高级资格聘用时,指标由院人事教育处统一下达,各所组织同“研究”和“工程”系列专业人员共同竞争指标方式择优聘用。在聘人员按年限进行晋级评审或同级量化认定,资格通过后,参加同级指标竞聘上岗。
2009年实行档案专业技术职称改革以来,我院在聘在岗档案高级职称专业人员仅5~8人(一半以上在院),多个所就没有在岗在聘的档案高级职称人员。根据以上流程,档案专业资格评审材料一般在当年7至8月开始填报,第二年1至2月份下发评审意见。正常情况下,与院内“研究”和“工程”系列比较,有一年的延后期,加上申报过程中“婆婆”多,要求不同,往往延后的情况多有发生。院“研究”和“工程”专业资格评审在当年8至9月,结果评审会议现场即可认定,两种方式的时间差也延长了档案专业人员的成长周期。单位聘用通常在年底进行,档案专业人员与“研究”和“工程”系列竞争指标,聘用率低。近年来,院档案馆、各所陆续引进十多各档案专业(硕士、本科)人才,到2017年,还在档案馆(室)从事专业的不足一半,大部分分流到机关行政管理或者科研室从事文件收集等“业务”性管理工作。多年的结果显示,档案人员以“专业”方式与其他专业竞争指标,明显处于劣势,以至于好不容易评上的资格过期了可能也聘不上,或者聘用后4年晋升或者认定不通过降回下级资格,在工作中难以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人员从“业务”转“专业”的积极性。
与其他专业相比,高校毕业生主要是选择政府机关党委从事文秘和档案行政,在职业策划中就有行政和专业两种分化。满足我院入院条件的只有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几所高校。每年培养的档案专业人员有限(200~300人),与院内主流专业工作有明显区别,毕业生除去国家、省市党政机关外,可供分配到科研院所的已经屈指可数了。个人认为,能够选择档案这一职业的“科班”人员对工作本身是有基础和热情的,专业能够结合实践,将基层业务人员的培养成专业骨干,给予相应的职称待遇,对于稳定档案人才队伍也有积极作用。
作为基层档案室工作人员,专业要求明显区别于档案行政人员和档案馆人员。档案业务工作主要是面向单位管理人员贯彻科研档案收集归档要求,保障通过项目档案单项验收;面向科研人员提供现行、半现行、永久保管档案的查阅利用服务,为审计、项目验收、维修维护等提供档案支撑;面向档案管理部门(档案馆),对档案室接收的档案进行编目、统计等专业基础管理上报工作。工作内容既有专业要求,又有行政管理性质。大数据时代之下,档案载体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的产生模糊了文件和档案的界限,传统管理模式逐步发生着变化,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也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加盟。
对于档案专业人员而言,具备档案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归档文件的整理、编目录入,能使用检索工具快速查找档案,对利用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只能是具备了“管理员”和“助理馆员”初级要求。要管好档案,还需要系统策划、组织制定单位档案分类管理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编研库存档案专题目录,建立检索工具和数据库等等。需要根据不同来源,不同门类资料,制定归档制度,明确归档范围及整理要求,将具有归档价值的文件完整归档,系统管理。要做好这些工作,还需要了解行业动态,熟悉单位的工作流程,制度不完善或指导不到位,就会影响科研档案整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给档案规范化管理、检索利用、统计上报等带来诸多的问题。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知识的经验积累,需要“专业”梯度队伍进行分级指导工作,以老带新,促进年轻的“科班人员”的成长。
对照《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档案在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单列一小类,定义为:“从事档案接收、征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保护、利用、编研的专业人员,主要任务是接收或征集档案资料;进行档案登记造册、价值鉴定、确定保管期限;进行档案资料的分类编号和组卷;进行档案资料排架、入库及其登记、统计、清点、核对档案资料;进行档案库房日常管理和档案资料的安全监护,保护修复档案;编制检索工具,建立数据库;提供档案资料借阅和咨询服务;进行档案资料考证、研究和编纂。”从这些概括性的语句中不难看出,档案人员专业工作可以从征集、登记、核对到价值鉴定、研究和编纂,工作内容和跨度较大。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显示,基层档案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繁忙的基础性业务工作中。一人多岗,各种工作同步进行,边收集边鉴定,边整理边著录,边验收边编研。在单位管理工作中无发言权,同行间的交流和培训的机会少,某种程度上是将“专业”做成了“业务”。
参加了多次档案管理业务培训,明显感知,航天、兵器系统档案专业人员都有相当水平,在军工行业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发言权”。从和同行们交流结果分析,影响我院档案人员分流的原因与职业前景发展有密切关系,根据现在的专业人员评聘制度,在机关从事“业务”性管理工作,只要保障年度考核合格,就可以按年度晋级,尽管缓慢,但省去了资格评审、认定等繁琐手续,也避免了“评而不聘”或者认定后打回“中级”资格的尴尬。现有制度对国家各级档案馆和档案行政管理人员有促进作用,在我院体制下,明显影响了档案专业化进程,一个单位“专业”岗位长期空缺,势必影响单位档案综合管理水平。
单位应进一步完善档案专业的聘用制度,让档案专业人员重拾自豪感。在资格评审和聘用人员时,院应参照其他专业比例制定“档案专业指标”聘用计划,指标可由院掌控,在各所调剂使用,避免与其他专业“当年指标”混用。档案专业人员能够按照单位的培训计划要求,达到胜任专业的能力,具备相应的工作业绩,通过资格评审,就可以按培养计划进行在岗聘用。对于分流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应按新岗位的专业或技能要求聘用,不能占用在岗人员的“专业指标”。专业人员按计划发展,达到同等人员评审资格后按“专业指标”进行聘用。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稳定现有队伍,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年轻的“科班人员”的成长,消化吸收部分相近专业的人才加盟,优化我院档案人才队伍结构,提升单位档案的综合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