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坪乡位于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城最南端,是道真县的贫困乡镇和重要窗口。辖区面积77.1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89个村民组,共有13965人,有农村劳动力7873人。全乡受教育程度较低,贫困人口文盲率为9%,比全县文盲率高出4个百分点。由于棕坪乡土地贫瘠,乡镇居民生活质量较差,对健康的认识不足。全乡有一个乡级卫生院和五个村卫生室,棕坪乡满足了一村一卫的基础医疗设施配置要求。胜利社区是棕坪乡政府所在地,设有乡卫生院,并单独设立了一个村卫生室。基础医疗设施逐年老化落后且非常薄弱,每千人仅拥有病床不足2张。
从配套项目设置现状来看,棕坪乡医院及各村卫生室的基础医疗设施配置低且老化严重,由于地势复杂、坡度大、交通不便,各配套设施所在位置辐射范围较小,服务水平严重受到限制。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棕坪乡根据道真县政府的规划要求积极改善卫生条件,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棕坪乡基础医疗设施配置的纵深不足,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基础医疗服务无法达到更好的运行效果,卫生层次设置还不够完善。
棕坪乡现有的医疗设施用地规模和建筑规模偏小。根据县政府提出着力打造的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的有关规定,2000人以下的村卫生室建150m2,3000人以下的村建200m2,5000人以下的建300m2,5000人以上的建400m2。调查发现,现有配套的棕坪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只有棕坪乡胜利社区与照山村的医疗配套设施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达标,其他村卫生室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均不达标;各村卫生室与卫生院的驻地距离落差大,最小的胜利社区卫生室建筑面积只有70m2,与乡卫生院相距1公里,对相距棕坪乡街道较远的村民组岩甲、沟以头等地医疗服务辐射不足;整个乡镇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数不足2人,由于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医疗技能有限,无法满足居民的健康医疗需求。
第一,在医疗救助上。由于地方经济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政府财政紧张,投入少、规模小、医疗设备简陋,加之乡村医生医疗服务技能有限,造成卫生质量和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低。加上管理制度不健全、医院与卫生室经营效益差,导致医疗人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卫生服务质量无法提高。加上本地非法从医人员从医混杂、当地居民就医意识淡薄且盲目就医、医疗设备老化且使用率低、医疗人员培训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救助能力不足。第二,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基于财政压力大,补贴落实不到位,基础医疗房屋建造不符合标准;各卫生室分区混乱,均不符合标准;各个村卫生室只有简单的清创缝合包、担架、预防接种小冰箱、检查床、应急灯、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表等简单医疗设备,大多基础医疗器材都没有,因照山村是上海援建项目,相对其他村卫生室较好。由于居民就医意识淡薄,棕坪乡卫生院及各卫生室的基础医疗设施老化且运行效果不佳,过于沉重的公共服务职能致使乡镇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等无法实现自身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与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
首先,棕坪乡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复杂的地势造成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导致从医人员稀缺、本地居民健康意识淡薄、社会资源配置不平衡、民族文化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尽管现在每个月都有慢病访视、下乡体检等基础医疗服务工作,由于受到居民知识文化水平的局限,居民就医意识和积极性较差,并没有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其次,医疗人员配置不足、乡镇交通不便、人口较多,导致缺乏强有力的疾病宣传。最后,在实际落实相应的监管工作过程中,并没有将相应的监管责任落实到位,并没有进行明确分工,管理体系上的缺陷没有引起重视,致使棕坪乡整个卫生医疗体系的运行缺乏规范化、统一性。
借鉴县医疗设施项目设置经验,要保证棕坪乡居民的健康医疗服务,提供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和手术后的康复住院服务。而棕坪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提供住院服务有限,要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配置相应的病床。针对棕坪乡特殊的地理环境,保证乡镇边缘的居民得到有效的医疗服务,在交通不便、人口比较密集的村民组配置相应的卫生服务站;合理发掘当地具有特色医疗价值的赤脚医生,适当加大扶持力度,从而缓解医疗人员配置不足等问题;积极加大乡村道路的铺设,解决居民出行困难的现象;加大对基础医疗设施的投入力度与落实整改,配置当地居民实际需要的基础医疗设备。从医疗体制改革和发展来看,棕坪乡卫生院是棕坪乡卫生服务配套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棕坪乡卫生院的服务职能与预防保健的作用。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保证棕坪乡医院和五个村卫生室的一核五点的辐射作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要根据棕坪乡的地理环境进行合理设置,优化配置相应的基础医疗设施,合理完善基础医疗设置层次,从而解决群众就医难、看病远的问题。
(1)协调相关部门标准化建设。在棕坪乡医疗设施建设中,政府应协调建设、规划、卫生等有关部门,按照医疗设施配套的标准和原则,规划预留好棕坪乡改扩建或新建的卫生服务设施用地,保证棕坪乡医疗设施的建设达到县、省政府部门提出的标准。加强基本药物使用和监管、深化编制人事和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监管。提升服务能力和实施管理运行综合改革,力争医疗服务辐射范围达到90%,满足群众基础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
(2)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切实发挥棕坪乡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的作用,合理利用民族地区资源,优化从医人员。加大对村卫生室的整合,优化布局,规范管理;加强对卫生院工作人员与各村医的培训力度,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救助技能,加强建设民族地区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基础医疗设施管理体系。
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完成从“办”到“管”的转变,把加强对棕坪乡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放在首位,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的驱使会很容易偏离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轨道,追求自身利益的丰厚。若管理不严,必然导致设施建设中的问题产生,加强管理力度是项目落实的保证。
首先,根据当地特殊的交通环境,合理利用板报、标语、疾病传单、下乡体检等资源,加强卫生健康的宣传力度。其次,从思想上转变,确保制定的宣传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真正提高居民对卫生健康的认识,促使基础设施良性运行。最后,针对当地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合理且完善的救助实施方案,降低医疗救助门槛。有效利用民族自治地区的传统医疗资源,积极整合赤脚医生,加强健康治疗的宣传力度。在政策上对医疗紧缺人才适当倾斜,充分利用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和优惠政策引导本地医学类大学生反哺家乡医疗,从而引进紧缺的创新型人才。有效利用现有的医疗设备,积极主动争取相关项目,从而提高基础医疗设施的运行效率。
[1]徐勇:《农村医疗机构卫生监督工作中常见问题与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年第6期。
[2]刘春蕾:《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状况研究——基于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村卫生室的调查》,《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年第7期。
[3]李春阳:《考虑患者择医行为的医疗设施选址问题研究》,东南大学2015年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