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连贵
自行车进行曲
苗连贵
满大街红黄绿蓝的自行车方阵,使人陡然想起上世纪“自行车年代”。那时候中国自行车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自行车最早据说是清初一位叫黄履庄的中国发明家发明的。《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黄履庄所制双轮小车一辆,长三尺余,可坐一人,不须推挽,能自行。行时,以手挽轴旁曲拐,则复行如初,随住随挽日足行八十里。”
但通行的说法,自行车为法国人首创。18世纪末,一个法国人雨后在街上漫步,一辆四轮马车疾驰而过,溅了他一身泥水,车寛路窄,他躲不及。他心里忽然划过吉光片羽:把四轮马车从头至尾切掉一半,将四个车轮变成前后两轮,将会是怎样一部车?不久,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诞生了,后经俄国人、德国人不断完善,最终成型。
自行车很快风行于欧洲,几乎在同时,也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不过,那时它是中国上层人物的玩具。
溥仪大婚时,堂弟溥佳进献一辆自行车。溥仪是位顽主,见了这从未见过的新奇玩意儿,兴奋异常,就开始练习骑起来。陈宝琛得知后,以为quot;奇技淫巧,或乱人主quot;,劝溥仪不要骑。溥仪哪肯听。这位皇帝为了穿越紫禁城便利,叫人锯掉数百年来横卧在宫中的20余处门槛,那时故宫是他家的私产,只得由他,天字第一号败家子(《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此后自行车在民间流行。自行车的大普及,则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迅速成为“自行车王国”。
国产自行车的佼佼者,首推上海的永久、凤凰,天津的飞鸽名头也很响。不论哪一款,自行车是“三转一响”家当中最闪亮的一员。有车族对自己的“私家车”爱惜备至,下班回家,手脸不洗,饭不忙吃,头一件事,便是把车架在门口,用棉纱将龙头、车杠、钢圈、足踏等擦抹得纤尘不染,然后才小心推进家,居室湫窄,靠壁放好,满室生辉。
“私家车”一般不外借,想借车的人也难以启齿,除非急用万不得已,才腆着脸告借,主人把车钥匙从裤兜里扣扣索索地掏出来,交给你,那是天大的人情。
不怪人吝惜,家里有这么一头不吃草的毛驴,买米,买炭,驮病人上医院,送孩子上学,全指它哩。谈恋爱,自行车也加分。
当年不但平民,政府官员也习惯骑自行车。习近平刚任正定县委副书记时,与副县长王幼辉一起下乡,很少坐县里那辆212吉普车,经常骑半旧的凤凰牌自行车,遇到河滩地、泥泞地,他们就扛着车跋涉。他对王幼辉说:“骑自行车下乡有三大好处,一是锻炼身体,二是接近群众,三是节约汽油。”(据伦立飞《习近平与王幼辉》)
是的,车铃一响,该开的会开了,该办的事办了;自行车哪儿都能去,羊肠小道,阡陌田塍,与乡人觌面,停下车,一脚支地,拉着手,絮叨几句,现在叫“亲民”,当年叫“与群众打成一片”。
不独中国,老外对自行车从来就不离不弃。网上浏览,爱骑车的,光是名人就为数不少。
爱因斯坦说:“我是在骑车的时候想到相对论的。”这话并非忽悠人。在空旷的草地骑车,体验平衡的快感,胜似散步,杂念尽除,思想最容易聚焦某一点。这位科学巨匠就这样把人类最伟大的发现和自行车连在了一起。
黑白二色的光影也留下了具有永恒魅力的奥丽黛·赫本和风情万种的玛丽莲·梦露骑车的玉照。
诙谐幽默到可爱的憨豆先生,甚至把自行车带到他的电影里,自行车成为他的道具。
政要骑车更为常见。强悍的普京、喜欢运动的奥巴马,皆是骑车好手。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某日去一家超市购物,将自己的自行车锁在近旁,5分钟后回来,车不见了。卡梅伦特地发微博,要求小偷归还,说“对我而言,每天都离不开它。”后来,李克强总理将中国产的一辆自行车作为礼物送给卡梅伦,让他欣喜不已。
默克尔在柏林的公寓,离总理府2公里,到帝国议会大厦1.5公里,她早上上班经常走路,或者跟许多德国人一样骑自行车,车铃伴着晨风飞。
自行车是人类最好的发明之一,中国资本的大手笔让自行车更其辉煌。
似乎遗传了上代、上上代人的基因,如今的年轻人也偏爱自行车。他们聪明,无师自通,把我们当年学车的几个必需的步骤:推车、滑行、偏腿上车,全免了,跨上就疾驰如飞。
今天交通这么便捷,仍要选择骑自行车者,就因为它是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