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茹
寻求新时期下的共同发展
——整体史观下的“一带一路”战略
王静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由此衍生出“一带一路”战略,该政策充分依靠中国制定的与相关国家的多边合作机制,由区域合作平台展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本文尝试用整体史观的角度综合所学对此进行解读。
一带一路 整体史观
受古代中国影响世界的丝绸之路所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两国之时,分别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由此奠定了“一带一路”战略概念的基础。“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一带”代指“丝绸之路经济带”,而“一路”意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为了践行这一战略,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①,彰显了高瞻远瞩的视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以历史为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本文便尝试用整体史观的角度综合所学对此进行解读。
世界历史并不是一直存在,而是人类不断交互的结果。而世界历史的发展正
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必然结果。自十五、六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张开始,将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世界历史开始向横向和纵向发展。要跟上历史的发展,发展中国的经济水平,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是第一要义。
根据葛剑雄教授的考证,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并不是由中国人兴建的,也并不是由中国人推行的,而是源自境外对中国的丝绸的需求导向之下,才形成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词出现于1860年前后,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时,根据考察情况并结合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所提出,他认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由此,出现“丝绸之路”这一概念。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着重点。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为了抵抗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寻求与大月氏的联合,继而开通了这条线路。在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期间,中亚和西亚人不仅发现了丝绸是罕见物品而且发现其异常实用,并把它带去了罗马帝国推广。在罗马帝国强大的财力支持下,再加上丝绸自身的特点——适合长途贩运且利润高,丝绸的需求量大幅提升,成为这条路上最主要的运输品,因此李希霍芬把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因此,老路新走要想走出特色来,需要我们发挥自身的特色,结合市场的需求,制定符合时代特色的战略。
但是,在张骞数次出使西域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再也没有试图通过这条路输出丝绸。这一时期,丝绸交易主要存在于各国商贾之间,由自发形成。每当有战乱,或者来自西方的需求变小时,这条路便也不通了。不仅如此,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更是加大了运输成本,丝绸的运输变得异常艰难。因此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败退长安,丝绸之路便不复存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条件对运输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要想促进贸易的往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
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与路上丝绸之路的各国商贾百花齐放的情景不同,这条航线上的主角是掌握航海技术的阿拉伯人。他们依托海上的大批量运输,将商运的商品从之前传统商品丝绸拓展到茶叶、陶瓷等日常用品。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强大冲击之下,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力被迅速地削弱了。由此看来,丝绸之路的价值也并不是从始至终的,它也随着局势的发展而改变。因此,要想保持“一带一路”战略的可持续性,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时代的特色对其进行调整,并拓宽发展道路,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
古代丝绸之路在沿线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促
进了这些民族的稳定。而如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所提到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也将促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更加广阔。③“一带一路”政策也将助力亚欧各国共同发展。
首先是对亚欧大陆经济繁荣的贡献。“一带一路”战略的设计与古代丝绸之路意图沟通东西方贸易、创造社会财富相似。其贸易路线贯穿亚欧非大陆,将两头的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联系起来。如此设计可为沿线国家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推动东西方两大市场的繁荣。随着战略的推动,伴随着一系列自贸区以及经济走廊的建设和升级,产业分工不断合理化,各国相互间的贸易壁垒不断减小。对各国进出口运营以及经贸投资大有裨益。
其次是对促进亚欧大国各国关系的贡献。“一带一路”战略的设计缘起于古丝绸之路对民族稳定、和谐共处的贡献。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和平两大主题,我国政府力图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一条福泽各国民众的发展之路,促进沿线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与和睦共处。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西方国家开始鼓吹“中国威胁论”,使得各国对中国崛起产生了疑虑。而“一带一路”战略充分表明:我国坚持走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道路,不谋求世界霸权,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愈发紧密,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使这种关系变得更加密切。2008年欧债危机发生后,中国加大了对欧洲的投资,截至2011年11月,中国已向欧元区提供了高达1000亿美元的援助。不仅如此,我国还收购了世界级品牌,入股了关键性的国家基础设施资产。这一系列的举措被欧洲各国夸赞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到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了欧盟最大的技术和商务合作伙伴。如此可以看出,欧盟已经处于中国“地缘经济”联盟最关键的部分。强化与欧洲的合作,不仅会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而且也有助于实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互利共赢的目标。
除此之外,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密切合作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当今的中国而言,强化与“第三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大国的合作,不仅是经济联盟发展的需要,也是“地缘政治联盟”的要求。发展中大国,例如“金砖四国”,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总计为30.1万亿美元,与发达国家领衔的七国集团的33.2万亿接近。诚然,我们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从经济合作规模来说,无法与我们与美国甚至欧盟的合作规模相提并论,但就2013年双边国家的贸易额也达到了890亿美元。④经济因素只是其中一方面,在当今的国际政治事务中,我国与发展中大国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和相同的利益诉求。以中俄两国为例,中俄不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不断降低对美元依赖,规避风险。两国都主张推动世界多极化,主张反对美国一国称霸,努力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
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寻求共同利益是两个国家主体间关系更加紧密的重要因素。而要想落实其对中国乃至欧亚大陆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寻求各国共同的发展。
注释:
①新华社2015年3月28日电.
②葛剑雄.“一带一路”的历史被误读[N].薛莉整理,企业家日报,2015-3-15.
③人民网阿斯塔纳2013年9月7日电.
④巴殿君,朱振恺.论“一带一路”战略内涵、风险及前景——以国际关系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5(10).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