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枷锁,人生的悲剧
——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哈姆莱特>》

2017-11-25 08:19李泽辰郑向阳
长江丛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李泽辰 郑向阳

命运的枷锁,人生的悲剧
——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哈姆莱特>》

李泽辰1郑向阳2

《哈姆雷特》是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在戏剧艺术和人文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通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之后,我不禁欣赏他的才华,赞美他的智慧,钦佩他的思想。可以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每一部电影,电视剧都有他的影子。莎士比亚以戏剧的形式创造了众多具有深度和个性的角色,给予这些角色血肉和灵魂,并配以动人心魄的故事,展现在戏剧舞台上。

文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在读者面前撕毁。所以说文学始终代表着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来源于社会,最后也将反映社会。剧中首先以鬼魂的出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道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故事主要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父亲的离世而悲伤,而就在父亲刚刚去世两个月之后,母亲就与篡夺王位的叔叔成婚,葬礼和婚礼大概同时举行,这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哈姆雷特心中的悲伤与怨恨,就在这时老国王通过鬼魂向哈姆雷特诉说了自己的死因,得知了真相的他悲痛欲绝,即使面对自己昔日的爱人,也是疯疯傻傻。随后哈姆雷特借助一个戏班子演出的机会,改编了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贡扎古之死》,看戏之后克劳狄斯因为做贼心虚仓皇逃跑,这更加让哈姆雷特相信了他的罪行。知道罪恶暴露了的国王打算阴谋在英国处死哈姆雷特,可苍天有眼,哈姆雷特幸存下来,残忍的国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打算借助雷欧提斯的手杀死哈姆雷特,可就在故事的高潮同时又是结局,王后因误喝了毒酒去世,哈姆雷特也终于报了父仇,所有的人都死去了,丹麦城一瞬间变为了死城。莎翁通过对丹麦城的建构,反映着当下社会如果一直按照人文主义的人生方式发展下去,那么现实的社会也一定会像丹麦城一样,走向灭亡。

哈姆莱特是孤独的,父亲去世,母亲嫁人,爱人不解,朋友离去。面对这个牢狱一样的世界,丹麦作为这个牢狱中最坏的一间房,哈姆雷特想要举世界着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也更加造就了他孤独的命运。当大家都说哈姆雷特疯了的时候,他的确是疯了,面对这样一群“智者”,面对眼前这样的一番“安定”到底是才是疯狂的?谁才颠倒了黑白?哈姆雷特是痛苦的,他不知该如何面对那个他最爱的母亲同时又是婶婶的人,他不知该如何面对那个叔叔,父亲,同时又是仇人的国王,甚至他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面对整个世界。便喊出了“生存还是毁灭。”这个振奋人心的话题,他的痛苦深入骨髓,而就在这痛苦的接受现实的时候,他父亲的鬼魂,又像催命符一边,成为了他的梦魇,他的痛,无人可以企及。同时,他又是软弱的,在克劳狄斯祷告的时候,他完全有机会为父报仇,但哈姆雷特迟疑了,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不杀的理由,那个理由或许可以说是他为自己的软弱找了个借口吧。如果他是果敢的,他大可以当机立断,报仇雪恨,夺回皇位,还世间一份纯净,又怎会有最后丹麦变成一座死城的悲剧,但是他没有,由于他的软弱,酿成了痛心疾首的结局。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在典型的环境中扮演者典型人物的形象,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黑暗的社会环境影响了哈姆莱特的性格,同时哈姆莱特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在这个环境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哈姆莱特这个典型人物有反作用于典型环境。

《哈姆莱特》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在具体的语言组织中显示着特定生活的种种状态。“亚历山大死了,亚历山大埋葬了,亚历山大化为尘土,人们把尘土做成烂泥。凯撒死了,你尊严的尸体,也许变了泥把破墙填齐,啊!他从前是何等的英雄,现在只在是好替人遮风挡雨。”哈姆雷特在看见奥菲利亚的尸骨时以亚历山大,凯撒大帝这样的英雄人物为例,谈论生死。无论生前多么的伟大,死后也必将化为尘土,可见哈姆雷特此时早已将生死看的透彻,对人生有所领悟。 “谁知道那不是一个律师的骷髅?他玩弄刀笔的手段,颠倒黑白的雄辩,现在都到哪里去了……这个小木头匣子,原来要装他土地的字据恐怕都装不下,如今他本人却也只有这么一点地盘,哈”律师,法律的维护者,社会公平正义的天平,然而他也是颠倒是非,可见当时丹麦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知法犯法的现象是多么的严重。此时的莎士比亚看似是在借哈姆雷特的口述说丹麦,实则正在用辛辣的笔触剖析早期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弊端。哈姆雷特的见解深刻,看透生死,懂得世态炎凉,此时的作者也正在告诉我们真正伟大的文字是发人深省的,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直至当下,耐人深思的。这些语言组织中显示着哈姆莱特特定生活中对于生命的特定领悟。

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场悲剧,却也是对他最好的结果。当命运的枷锁揭开了,他的责任也该放下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对于哈姆雷特,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他从一个孩子成长成为一位英勇的战士,这个过程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哈姆雷特。我们是勇敢的,但又是软弱的,是理智的,但又都是疯狂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人性的写照,是全人类的缩影,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贵州民族大学 2.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李泽辰,男,河北廊坊人,贵州民族大学;郑向阳,在读硕士,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素描)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