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影响分析

2017-11-25 01:41:56
长江丛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老龄化劳动力人口

刘 博

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影响分析

刘 博

文章针对的农村地区人口流动主要表现在性别、年龄及其职业的失衡,分析了人口流动对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中国养老模式及消费、储蓄倾向及模式的影响,指出应对农村地区人口流动造成的人口结构失衡需要实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农村地区人口区域流动与经济的发展,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体系及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的合理化对策,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更好的发展。

人口流动 人口结构 社会 影响

一、前言

随着我国人口流动不断加强,对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口流动,直接导致农村地区的教育、保障、医疗等各个方面不断滞后,造成区域老龄化现象严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革,农村劳动力流动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将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产生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目前,这些都严重阻碍着社会的进步,迫切需要我们去寻求解决的措施,为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人口流动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第一,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农村地区人口流动一般是以组团、小群体为主要形式向大城市流动,而一般来说女性很少或者几乎不参与人口流动,受到农村地区小农思想的影响和限制,其思想观念意识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和提高,因此农村地区人口性别结构主要呈现出以女性为主,辅之以少数的男性,农村地区人口流动主要是以男性为主,地区出现了“男少女多”的人口现状。

第二,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农村地区人口流动的年龄阶段主要集中于青年、中青年以及少部分的中年人。留守人口的年龄主要集中在偏老年阶段,以务农为主要的生活来源,这也是农村地区人口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其标志性的特点。随着人口流动趋势的不断增强,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成为该区的主要劳动力,因此人口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人口逐渐变少,甚至出现了许多无人区,这也是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第三,婚姻家庭结构失衡。农村地区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加重,尤其在在最近地十多年中一直存在着一种以中壮年群体为主体的人口迁出行为的高峰期,它首先直接导致了总人口中这部分人口的绝对和相对数量减少,还对农村的人口年龄结构产生了一个关联影响:低龄组人口比例的减少,导致生育旺盛(或潜在生育旺盛)年龄段人口的数量绝对减少,从而引起年轻婚姻人口在全体婚姻年龄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和出生规模的下降以及形成核心家庭数量的绝对减少,加上留守群体老龄化加重,出现了死亡人数多于出生人数的现象。从影响的途径和方式而言,婚姻家庭结构失衡属人口流出的逻辑性影响效果。

三、农村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

就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农村地区人口区域流动,一方面使这些地区人口年龄趋向于老年化,加重发展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适龄的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出,造成劳动力市场的短缺,降低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的总量。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地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对劳动力需求是比较多的,由于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着这些地区市场生产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国家长久的发展来说,既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又在很大的程度上给国家的发展加重诸多负担,阻碍经济社会的进步。

(二)产业结构

老龄化阶段使我国大部分产业结构很难适应当前发展的现状,迫使许多产业结构要为老龄化的特殊阶段而做出大幅度的调整。以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仅仅只能满足于发展阶段的需要,很多的医疗设备和基础设施、保健产品、老年人生活用品以及老年人旅游等产业都相对比较落后和欠缺,然而老龄化阶段来临后,对这些产业的需要却是大大加强,这时候,需要国家调整之前的产业结构模式,去适应老龄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老龄化需求的增加也间接地带动许多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许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移。所以,只有不断的调节我国的产业结构,才能满足农村地区人口区域流动的需求,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三)中国养老模式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对于城市的老人来说,他们大多都是由社会养老,对于农村的老人而言,他们的养老都是大部分要依赖家人,是一种典型的家庭养老模式。随着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养老问题突显。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各地区在吸引劳动力和有效利用劳动力方面差异逐渐扩大。由于人口生育力的下降使得家庭的供养资源也相应下降,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加重,所以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同时,又由于我国空巢老人数量增多,也加重了养老问题的难度。种种问题,种种困难,都要求我国需尽快解决农村地区人口流动产生的问题,从而去更好的缓解农村地区人口流动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给人口经济模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

(四)消费、储蓄倾向及模式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的好坏势必通过劳动生产率、适量消费人口、消费结构和预期寿命等因素来衡量,同时这些也会对人均消费水平和储蓄率产生影响。人均消费水平不仅是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还会伴随需求的增长而增长,而且,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人口流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会使得社会的消费倾向更加倾向于老年人生活用品的消费和身体健康用品的消费,然而,由于人们对于老年人身体和健康上的资金的投资比重增大,对储蓄的倾向则会大大降低,这严重阻碍经济利益的提高,抑制诸多消费与储蓄的关系,还改变了传统的消费与储蓄的模式,制约经济模式的发展和优化,不利于社会经济持久的发展。

四、解决当前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一)实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协调农村人口流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农村地区人口流动程度的逐渐深入,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为经济发展带来诸多障碍,想要更好的缓解这种现状,需要实行合理的人口政策,通过对人口政策的完善去协调农村地区人口区域流动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关系。实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可以通过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改进做起,对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欠缺的地区,或者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放弃以前的只允许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允许他们生二胎,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现状,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率,从而去提高国家的人口质量和人口分布规模更好地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人口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

(二)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解决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所带来问题的关键是要对我国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配置。我国存在劳动力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对于劳动力存在的地区差异,国家应该尽快地建立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通过对人才的合理的配置,去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短缺现象。可以视地区的情况而采取具体的措施,对于老龄化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可以加大对老年人健康的教育,及时的为他们提高医疗保证和便利把其他地区年轻的劳动力输入此地区,化解该地区劳动力短缺的现状。对于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地区,可以把一些年老的劳动力输入到此地区,让他们充分的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见识去为该地区更好的服务,既减轻我国发展的负担,提高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协调了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三)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体系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很多的家庭对于解决老人的负担问题都存在很大的困难,这种情况尤其以农村为主。出于对老人的健康着想,又为给老人的晚年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国家迫切需要去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体系,给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一个保障,而且这也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国家应该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建设,加大对老人养老保险资金的投入,通过健全老人养老保险制度,去化解农村地区人口流动带来的风险,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国家实现一个多层次的、多元化的综合性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四)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为缓解农村地区人口流动产生的问题,也为顺应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更好的优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可以从老年人的层面入手,大力发展有利于老年人消费的老年产业,这样既可以优化国家的产业结构,使国家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的挑战,还可以提高国家的经济收入,促进产业多元化的发展。可以加大对老年保健产品生产的投入,对老年人的锻炼仪器以及老年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老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产业本身属于收益比较低的产业,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政府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以便更有效地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政策的实施,协调我国的产业结构模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五、结论

随着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加强,农村地区逐渐变成了“无人区”或者“老人区”,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造成了该区域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方面的失衡,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不仅增加了国家的养老负担,使农村地区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费、储蓄等受到影响,这无疑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随着老龄化现象不断深入,使我国区域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卫生、基础设施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且容易造成两极分化,不利于国家实行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这都是人口流动的消极影响。因此,新时期我国要针对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做出针对性的部署,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区域人口协调发展。

注释:

①张永丽,黄祖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8(1):89~92.

②孙晓芳.劳动力流动的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76~79.

[1]李辉,王瑛洁.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2]杜鹏,王武林.论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的转变[J].人口研究,2010(2).

[3]姚引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例[J].人口研究,2006(6).

[4]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

[5]宋健.流动人口不同归属情景下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1).

[6]鲍思顿,顾宝昌,罗华.生育与死亡转变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5(01).

[7]王放.“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J].人口研究,2004(3).

[8]罗淳.人口转变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兼以中国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2(2).

[9]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11(5).

[10]乔晓春,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J].人口研究,2009(6).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刘博,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社会学,研究方向:人口社会学。

猜你喜欢
老龄化劳动力人口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福利中国(2015年5期)2015-01-03 08:41:54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