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调整优化的途径与对策

2017-11-24 09:51韩荭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5期
关键词:应用型设置院校

韩荭芳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时期,面对大量应用型人才急缺的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要对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分析,及时动态地对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规模等方面做出调整,要优化应用型专业、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重点发展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以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专业调整;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251-02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地方各省市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挑战,立足地方,发展特色,调整产业结构。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定位明确了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来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专业是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高等教育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始终要通过专业的合理设置和培养出的人才来体现,因此要构建调整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专业。

一、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发展的一般趋势与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设置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以社会需要、职业分工来设置专业,主要培养各种专业、专门技术人才来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以学科知识的传承、创新设置专业,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成为国家精英的人才;(3)以人为本,以提升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设置专业,实施通才教育,培养个性完善的高素质人才。以各个高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还是把自己定位于教育研究型,追求大而全的学科门类,专业设置也更偏向学科本位。因此,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为避免掉档次,要向其他高校看齐,设置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另外,跨越式地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频繁调整、变动原有的专业,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标准规划不合理,导致实际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也造成同类型、同规格的毕业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批量涌入就业市场,与社会经济发展亟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出现结构性矛盾,出现学生失业、企业无人可用的局面。

在现行的招生体制下,一些老牌、不太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由于简单易办、有基础,再加上学校的地域优势和品牌形象,仍会进行大范围的招生。另外,不同院系会出现同一类型或相近、相关的专业,在师资、实验室等资源的再分配方面,加深了信息和资源共享的难度,也加大了资源的消耗程度,这样势必会减弱学校专业优化的内在动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由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开始转向内涵式发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化调整专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调整优化的途径与对策

上述趋势与存在的问题必然影响到学校专业的设置,进而影响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应结合实际,动态调整专业。其优化的途径与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人才分类,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明确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一些新兴领域对专门人才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这也要求在人才分类中,对这些新兴重点领域的人才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参与人才规划纲要编制的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看来,科学的人才分类、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必备条件,也是让我国人才真正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人才的划分角度,以人在生产、社会活动的目标和过程中体现的主要功能,可以把人才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要遵循人才发展的规律,把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升级,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就要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的特点,积极主动地与当地社会、行业企业进行沟通,了解当地经济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及人才知识结构、能力需求、职业素养等,动态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要重点突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去掉原有陈旧、落后的技术知识,把新的技术理论与知识融入进去,通过这一载体培养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亟需的应用型人才。

2.有效整合,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结构体系。要经常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各相关行业及地区的发展规划、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等,了解人才需求的数量与结构,并通过专业调研与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企业需求人才的目标要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专业方向,建立学校、用人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能力分析体系,形成专业负责人、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三级人才培养规格审查体系。因此,学校要组建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的专业顾问委员会,随时把握企业的需求及变化,以此为出发点来确立和动态调整学校各专业的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将课程结构调整为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技能训练课的新课程体系,职业基础课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为核心,突出基础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职业技术课以提高学生对岗位及岗位群核心能力的适应性为目的,重在岗位群平台课程建设,增强专业的扩展性及多向适应性;技能训练课根据各专业所适应的岗位群技能要求及国家对相关职业转入制度要求进行专门设计,既有专业共同要求的职业技能训练,又有相关专业的专项技能训练。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以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遵循动态性、服务性、超前性等原则,有效整合当地各个方面的优质资源,合理配置,突出重点专业的办学特色,要从自身特色出发,通过课程结构调整,提高教学效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全方位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3.多方合力,打造特色专业发展平台。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的角色是通过制定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来监督、引导和保障学校的发展,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起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作用,像学校在招生人数、专业设置等方面还有一定的统管作用,没有放权由学院自行决定,由市场进行调节。而政府应在调控和指导下,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各方在合作中的权责,鼓励企业、行业参与,由院校和企业、行业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招生规模等。

行业、企业、社会团体要积极参与产学合作,行业、企业大多把校企合作看作是公益事业,如果政府能够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等,允许企业赢利,可能就会大大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社会团体作为无权无利的第三方来主持各方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并承担管理和监督的职责更为合适,例如产学合作委员会来制定、实施具体的产学合作计划,管理和监督产学双方的合作行为。

学校要通过三级组织来加强与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联系。(1)成立校级咨询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学校的发展及重大问题;(2)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院系主任牵头,教研室负责主要工作,定期、不定期地征求企业及同行专家的建议和指导意见;(3)组建考试委员会,由上级主管部门与企业代表组成,每学期从考试内容、考试情况到考试成绩,都有校外专家过问及检查,以保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此外,还应聘请同行专家和企业工程師教授课程,学校也可以接受外资企业的邀请到企业教学或办培训班,加强学校和企业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三、结语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在实地调查、科学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按行业、企业需要的岗位群设置专业或专业群。在分析、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发展特色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打造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学校和谐发展的平台,全面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周光礼,吴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5):62-75.

[3]季芳芳.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调整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064.

[4]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01):1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设置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