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耗,顾骏飞,刘立军
摘要:基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作物科学系研修经历,以作物科学(农学)专业本科教育为例,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评方式三个方面对中美两国相关教学环节进行论述和对比,积极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为农科类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美教育;作物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062-02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价值观不同,教育体制和模式也不尽相同。中国教育偏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通过弥补不足来完善学生的品格、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美国教育体现在张扬个性,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通过欣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中美两国的不同教育模式各有优势,适宜美国今日社会的教育模式或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应于中国现在的社会,但是对于美国教育的一些做法或观念,在保持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优秀传统的同时,认真学习和借鉴美国大学课堂已经成为一项迫切的工作。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研修经历,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评方式角度等对中美两国相关教学环节进行了对比,以期促进我国作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改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课程体系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生产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在总的培养目标之下,课程体系设置两大类教学内容:理论课教学(包括通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包括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我们对学生进行年级和班级的统一划分与管理,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要修读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和明确的安排。学生需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安排进行选课,这容易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美国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学生在作物科学和作物生产研究方面的专业职业,促进学生在农学、植物育种、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和作物生理方面的继续深造,把学生培养成为能促进和提高食品、牲畜、纤维、燃料作物生产和品质的人才或科学家。其课程体系与中国基本一致,设置两大类教学内容:通识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在通识课程里面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数学、科学等几大领域,学生的知识面较宽。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入学注册时就有了自己的主页空间,在里面既可以查阅相关通知,又可以主动了解不同课程的关联关系及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使班级的概念淡化,所有事情都是靠学生自己去关注。与国内统一安排班级和任课教师相比,美国本科生选课是“先体验”,在比较几位授课教师的风格后,选定适合自己的任课教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促使教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方式
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的渗入和农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以有效且高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作物科学专业教师乃至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国的课堂开始丰富了起来,不再是以往的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灌输式”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开始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走入大学课堂,我们已经开始从单纯的重视板书课堂艺术到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从追求知识的高效转移与承载到注重学生对新知的获得,培养学生创新和大胆质疑的精神;从坐在教室听课到让学生走出教室,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仅在课堂传授到逐渐增加实践内容的比例,组织若干个兴趣小组,例如:作物高产小组、作物优质小组、灌溉技术小组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经验;从三年级才开始接触专业教师和专业课到引导一、二年级本科生积极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与教师和研究生一起参与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这样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团隊协作和社交能力,培养了科研素养。美国的课堂也是45分钟,笔者体会到,美国课堂的整体气氛较宽松,以小班课为主,20人左右,作物科学专业课堂一般主讲教师1名,助教1—2名。虽然也是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课堂教学,但是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可归纳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课堂授课为辅”,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美国教师注重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的串联,教师在上次课后会布置家庭作业及需要阅读的资料,上课过程中不会面面俱到,讲解得较快且并不详尽,提纲挈领讲重点,将很多知识点留给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去了解和掌握,之后助教会上1—2次讨论课,讨论课一般是小课堂,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和消化。教师经常会布置文献阅读,课后需要花较多的时间,课后自学而非课堂听讲是美国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学生如果遇到问题可以随时举手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会停下来讲解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往往是教师的一句话没讲完,学生的问题就会跟上,如果还存在疑惑,任课教师会在课后面对面或者通过邮件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再者,灵活的课堂形式。例如,教师利用一部电影《The Martian》(火星救援),从辐射危害、作物生长面积与产量的关系、光照、水和营养等植物生长角度,质疑电影中的许多拍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和质疑。通过师生互动,尤其鼓励演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大学生阅读量大,对不同领域有广泛而不深入的涉猎,从而为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这些是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的。
三、考评方式
近几年,我们大学的考评方式虽然已经开始注重考察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考评形式趋于多样,但仍然存在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平时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大部分学生只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美国大学毕业率不是100%,这无形中给学生们的主动学习增加了压力和动力。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采用哪种考试方式由教师自己决定,考试内容主要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部分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答案,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力去发挥,考前教师不会带学生去复习。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较大权重,最高的可以达到80%,其考核形式主要涉及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程写作。美国大学生的课后作业任务很重,所布置的作业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且布置作业的频率很高,作业的完成情况会被记入成绩。此外,小组式考核形式比较流行,它是由几个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一个项目,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需要说明自己在该项目中所做的工作。
四、结语
高等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美国高校强调学生的全面教育、创新能力和课堂参与度;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是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正规讲授。从美国作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可以学习其教学体系和方法,将这些理念和模式创新性地运用到我国高校农科类本科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推进国际化步伐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宽知识口径、创新型农科人才的要求,有助于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游柱然.近年来中美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比较与反思[J].教学研究,2013,(3).
[2]王纡.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以学生课程学习体检为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12,(4).
[3]王贺正,徐国伟,李友军,陈明灿,付国占.新时期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2014,(22).
[4]杨建国.浅谈中美高等教育之差异[J].科技文汇,2010,(9).
[5]刘杨,张保军.人才分类培养背景下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