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我回来了。”下班进了家门,我一边换鞋一边对忙着做晚饭的母亲和坐在一边修理烧水壶的父亲问好。母亲烧得一手好饭菜,全家人都爱吃母亲做菜的味道,尤其是她腌制的小咸菜,是邻居们都喜欢分享的美食。父亲退休后喜欢研究各种维修,家里大到家电,小到孩子们的玩具,甚至邻居家有生活用品坏了,都会拿过来经父亲一一鉴定处理,邻里邻居谁提起父母都会交口称赞。
“妈妈——”上小学的儿子如同小燕一般从屋里飞出来,张开怀抱扑向我怀里。刚学会走路的女儿也高高地举着自己画的“画”颤颤悠悠向我走来,嘴里咿咿呀呀喊着妈妈,示意我快看她手里的“画”。
在两个粉嫩的小脸蛋上各亲一口,认真地看了女儿的画:充满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彩色小蚯蚓。我真诚地夸奖:“宝贝儿画得真好看,这么多鲜艳的颜色,真是个天才小画家!”
一旁的儿子已经迫不及待地给我讲学校里的故事:妈妈,妈妈,我今天口算全对!竖式计算全对!得到三张奖励贴,下次就可以获得表扬信啦!妈妈,妈妈,老师夸我阅读好、识字多,明天要我和同学们分享经验呢!……如果说懵懂中茁壮成长的孩童是沐浴阳光吐芽生长的绿色,那一定是世间最美的绿,绿得飘逸,绿得自信,绿得有灵性……有他们在,整个家都充满了鲜绿的生机,这个时候当然不可以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
听完了孩子们的倾诉,感受到儿子激动的情绪渐渐稳定,我抱着女儿陪儿子回到房间,一边和女儿摆积木,一边陪儿子写作业,不时地为他提供需要的帮助,比如,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请儿子再来读读题目要求,每读一句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收获了什么信息,把这句和上一句联系起来一起解决题目,很快儿子就恍然大悟!再比如写日记的时候,他想模仿读书中的一段话来写,就边想边说给我听,我们一起讨论哪里好,哪里需要修改……很快,儿子的作业做完了。回想我小的时候,母亲告诉我,她相信我的学习不需要她告诉我答案是1还是2,而是让我不断去试试,看还能不能更好,如果再努力了还能不能更更好,这就养成了我喜欢不断增加、筛选和转换的习惯。大概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建构主义,它让我的人生不再害怕改变,不断尝试改变。我学习母亲做个智慧的妈妈,把妈妈的智慧传给我的下一代,在潜移默化中让静变动,让动变静,很多最重要的东西就会被启动。
开门声再次响起,老公下班回来了,和我一样,先和父母问好,然后接受两个快乐的小宝贝的热情欢迎。
吃过晚饭,父亲和母亲外出散步,老公带着儿子收看新闻联播,练一会武术,然后进屋陪儿子读书,他们特别喜欢法国著名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每天跟着福克先生、哈丁先生去环球世界,探索神秘岛,然后激烈地討论一会(主要是儿子讲,爸爸不断搭话),这已成为他们爷俩的必修课。我和女儿有时会旁听一会,有时候会到女儿的专属小书柜里选择她喜欢的幼儿图书读给她听,她最喜欢绘本,一本书甚至要讲上几十几百遍,虽然小家伙还不会说话,但有时候来了兴致,还会用她的方式讲给我听,比如《好朋友》中的大象有长长鼻子,她会指指大象的鼻子,再按住自己的鼻子,咿咿呀呀强调这是长鼻子大象!这是父亲给我和老公的建议,父母要有高的认识,但是要是不能从高处下来,你知道的东西就毫无意义,对孩子的帮助会大打折扣,因为你只给了他知识,没有给他心智。
时间飞快,两个孩子读完书,洗完澡之后是孩子们一天中最期待的小聚时光,一起玩钻帐篷,蹦蹦跳,抓哥哥等等各种新鲜游戏,我和老公跟父母一块聊聊家常话,逗逗孩子们玩。我的心里话总喜欢在这个时候向母亲倾诉,而母亲总能用她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有所感悟。父亲和老公有时候参与我们的聊天,有时候杀一盘棋大呼过瘾,儿子不时也跃跃欲试挑战一下“冠军”……这是老公定的规矩,老公很喜欢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说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美好,尤其是孩子成长中获得的亲情、友情和学会的感恩、关爱、回报等等,都是在点点滴滴的“希”和“无”中变得大而重,决定孩子的发展和成长高度。而我也觉得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与老公想法不谋而合。
华灯夜阑,父母和孩子们进入梦乡,老公要去书房忙一会公务,而我翻开之前没读完的书在夜灯下边读边等待老公回房间休息。
无数个平凡的夜晚,我的家如同万家灯火中的普通家庭一样,温馨、宁静而美好,却给了我不畏风雨勇敢打拼的力量,也给了我疲惫受伤后可以休息依靠的港湾。我爱我的家,家给了我们真正的爱,那就是恰如其分的给予。恰如其分,给的人很舒服,给的人很有尊严,给的人很有力量,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热情和希望。
王艺默,现供职于牟平编制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