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
10月12日,展现科学家黄大年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无私奉献精神的电视剧《黄大年》在CCTV-1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档播出。该剧由中央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联合出品,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上海嘉彤影视等单位联合摄制。
深入实地取材 以真诚打动观众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指示,“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黄大年》主创团队紧密围绕这三方面,着力呈现主人公高尚情怀,还原黄大年光辉形象。
电视剧选取了黄大年说服妻女,舍弃美国优厚条件归国;在“李四光班”教书育人;于钻井平台“立军令状”等多个典型事件。集中呈现了黄大年面对祖国召唤时的抉择,面对学术问题时的严谨,以及对祖国科研事业的无私奉献,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主人公的爱国情怀以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为了真实还原人物,编剧团队将创作地点搬到了黄大年工作过的地方——吉林大学的办公室、大学课堂,并与他的家属、领导、师生及同事进行面对面交流。实地构思、修改剧本,将主人公归国到去世的六七年生活经历浓缩到6集作品中。
从开始创作到最终拍摄,主创团队先后召开4次创作研讨会,剧本结构性调整20余次,修改文本12稿,建组后又9易其稿,重现了这位“让美军航母编队后退100海里”的战略科学家形象。
电视剧播出后,得到黄大年生前好友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在导演杜军看来,纯实景拍摄也是这部剧集被认可的重要原因。“6集中至少取了二三十个实景,这些场景黄大年生前基本都使用过。”虽然场景之间的距离为拍摄转场带来了难题,但主创团队还是坚持最初的选择。杜军认为,通过真实的场景氛围可以调动演员情绪,引领他们迅速进入角色,精确把握情感宣泄程度。
还原人民科学家 感受榜样力量
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杜军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没有将黄大年神化。他除了是一名科学家,还是教师、父亲、丈夫和朋友。”他认为,有性格、有脾气,甚至有些率真的生活化形象,反而能够帮助观众接受人物的抉择,认同他的思想。
剧中呈现的黄大年并非高大全的脸谱化英雄,而是会对妻女抱有愧疚,会对同事发脾气,甚至颇具幽默感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杜军认为,这种生活化的表现方式能够拉近主旋律作品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在呈现“大年精神”的同时,塑造具有生活气息的学者形象,可以让更多人静下心来,了解什么是“战略科学家”,了解黄大年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主创团队在塑造黄大年形象的同时,也逐渐被他的精神所感染。根据演员和主创爆料,拍摄期间,导演和主要演员多次泪洒现场。杜军对此并不讳言,数次用“感同身受”来形容团队的工作状态。
《黄大年》的实际拍摄周期仅有15天左右,团队每天主动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成为常态。而《黄大年》从建组到立项再到最后的制作完成,历时不足3个月。在杜军看来,正是受到黄大年人格魅力鼓舞,主创团队才得以在如此短的時间内,为观众在荧屏呈现出这位不一样的人民科学家。杜军感慨道,“我们没有赶上雷锋,没有赶上焦裕禄,还好我们赶上了黄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