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兵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
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周海兵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
本文介绍了智慧城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情况,结合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智慧城市创新建设业务体系架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投资模式进行了阐述,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历程和现状主要是两个组成部分,城市科学发展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智慧城市是跟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承载体,人类的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到后工业文明,最重要的指标是城镇化率。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6.17%,这是一个关键节点,就是中国城镇化率到达50%以上是一个拐点。为什么说城镇化率是一个智慧城市产生必要的背景和必要的条件呢?就在于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大部分人口聚集在相对比较小的城市里,就会产生人口聚集带来城市的承载力问题,带来一些城市病。这时候就会从内在驱动力产生对智慧城市的需求,所以智慧城市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城镇化率的基本转换。
在此期间,中国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2012年住建部率先推动了中国智慧城市的试点,当年做智慧城市试点的时候,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先选一个小的城镇做试点,结果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最终形成了一个标志性概念,就是智慧城市是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抓手。在随后一年政府报告中,都会有智慧城市的字眼明确出现。2013年3月16日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智慧城市六大建设方向,即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以及社会治理精细化。2012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和颁布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2014年8月27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委出台《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健康发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等内容。
智慧城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智慧城市37号文件,37号文件指明了智慧城市建设的9个方向。中国前30年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以房地产为主的经济引擎,带动十几个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推动我们十年来的增长。现在的经济是要创新驱动发展,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情况下,城市的建设是抓手,城市的建设永远没有尽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所有的定义中最为高端的也最为概念和内涵最为广泛的是“智慧城市”。2016年4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共同主持召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会议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信息化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融合创新,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
智慧城市现状与趋势,其实从2012年到现在,先是各个部委自发开展一些部委级城市试点。住房建设部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299个,专项试点41个;工信部的国家信息消费试点、中欧绿色智慧城市试点合作项目;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智慧城市(一期)”,公布了第二批20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以及交通部、公安部、旅游局、财政部等发布了对应的一些智慧城市试点的状况。
从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在中国整体的地理分布图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建设和我们内在需求集中在东部地区,体现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整个社会产业需要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智慧城市和城市发展是新的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西部地区也有一些智慧城市的需求,主要是在一些资源型城市转型或者生态破坏带来的一些核心因素。截止目前为止,各个部委所发布的智慧城市试点有400多个,其中住建部最多277个,工信部是68+36个,科技部和国标委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个,发改委信息惠民试点80个、工信部和发展委“宽带中国”示范城市39个等。
新型城市智慧城市的评价由发改委、网信办和国标委三个部门评判。从2012年到现在中国智慧城市是群雄逐鹿,包括各个城市从对智慧城市知之甚少,到逐步加深认识,再到现在产生一种自发的行为,主动愿意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这样的意识形态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住建部智慧城市的观点主要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不只是IT技术,IT技术只是对城市研究对象的一个支撑手段,这是住建部的观点。工信部的观点是以科技推动工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还是以IT技术为支撑的角度出发。科技部的观点主要是从技术科技研究的角度出发,国标委从标准体系来说要标准先行。在中国任何一项国家级事情,发改委是总管家。但是这些部委对智慧城市的认可都趋于融合。
这是我们对住建部四个智慧城市试点的一些前期摸底分析研究的情况,试点总数达到277个,截止到2016年底,75%的试点已经完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或者叫智慧城市规划,11%的试点正在进行顶层设计,总体推进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四川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吉林省和北京市等省市的顶层设计工作开展较好。华东地区试点城市数量最多,占总量的36%,这反映了经济发达地区自身条件比较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较好,这些地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亟需采用智慧化手段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三批试点共建设36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总投资预算约为1.56万亿。社会投入最大,为598亿元,占总投资的52.2%;财政投入204.7亿元,占总投资的17.9%。
图1 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情况
图2是中国与全球智慧城市对比图,可以明显看出中国智慧城市集中在长三角、黄渤海、珠三角,中部突出地区是四川、湖南、湖北,在世界智慧城市版图中可以非常明显看到,主要是日本、欧洲、美国。
图2 中国与全球智慧城市对比图
智慧城市的发展,其实有一个过程,从数字城市到智能城市到智慧城市到超智能社会。从我们角度来说智慧城市,有一个简单的等边三角形的观点。城市基础环境承载力是等边三角形的一条边,我们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城市就像人一样,拥有健康的生命力,这个城市应该有超强的基础环境承载力,除了狭义通讯、IT技术实施、环境承载力,包括云、大数据机房等,还要包括城市其他基础设施,比如城市道路、水、垃圾处理、海绵城市等一些城市的承载力。如果一个城市基础环境承载力小于城市的人口,是不智慧的。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人口远远超过它的城市承载力,所以现在的北京永远是拥堵的。所以北京要做人口疏导,才会有通州作为北京的副中心,这其实是一个理论研究加指导实践的结果。还有两条边,一条边是中国作为强势的政府,所以在智慧城市中一定要提升政务效率和老百姓在这个城市生活中的幸福指数。还有一条边是城市的经济繁荣,构成了智慧城市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
智慧城市建设,着眼点在“应用”。城市应用服务体系应从城市的三大参与主体政府、企业和市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政府和市长角度关注区域发展,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以及“快治病”,保障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关注创业环境,利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企业的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从百姓的角度关注生存的环境,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惠民”。
智慧城市创新建设业务体系架构,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
智慧城市创新建设,首先要进行智慧城市的规划,基于这个规划解决资金筹划的问题,还有建设管理和运营服务,即运维的能力。
图3 智慧城市创新建设业务体系架构
图4 智慧城市创新建设
在支持智慧城市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还有分享经济作用下,会逐渐改变一些城市的公共品。以前在以城市为对象的过程中,城市公共品是由政府提供服务的,但是随着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的出现,城市公共品在逐步减少,可运营的城市模型或者产品在逐步增加。比如最近出现的共享单车,一开始政府想由政府来做城市公共自行车,花了很多钱,作为公共品提供效果不好,但是现在共享单车模式的出现,变成了可运营的商业行为。
另外很重要的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投资模式。国家现在大力提倡三P模式,最根本点就是降低政府表内债务,创新和利用可运营的SPV项目公司,可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还有一种投资模式创新,是基于PPP的EPC总包模式,一方面引进民间资本进入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及相关产业的落地、促进产业创新创业,另一方面也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好处。我们说传统EPC是政府发包,现在是PPP中夹杂着EPC,合起来类似于涉企、融资、建设、运营,我们叫EDBO。
讲一下我们在国际智慧城市合作的领域。我们主要是跟国际三大智慧城市组织合作,就是ISO,还有IEC和ITU,开展国际智慧城市标准的研究。与ISO的合作:2012年,成立了TC 268 SC1“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分技术委员会,中国作为副主席国。与IEC的合作:2013年6月成立了“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中国承担了5个工作组和一个任务组。2016“智慧城市系统委员会”,副主席,工作组召集人。与ITU的合作:ITU-T/SG5/智慧可持续城市焦点组成立于2013年6月,中国作为副主席国。从国际角度来说,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弯道超车,跟其他的产业比较类似,在中国有巨大的应用市场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我们在国际智慧城市舞台上,越来越有更高的力度和地位。在城市智慧建设过程中,除了理论研究和实践,还需要验证,要做城市仿真预测。在工业制造的时候,就要做一些仿真,比如造一辆汽车要做动力仿真。城市作为一个最为复杂的综合体,未来很大的方向是智慧城市与仿真的验证,验证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
未来城市会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下。向上可能越来越考虑到城市群,比如说长三角地区,形成城市之间的竞争、博弈、区域人才、资金、产业的竞争与协调。向下是基本组成单元,城市到街区也就是微城市到社区、园区,建筑里面最小的是家庭,智能家居会得到长足发展。
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出四个建议,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从探索到落地,比如说最早的银川模式,银川模式最主要还是政府投资,发展到合肥高新区,完全是PPP,后来是湖南的建设和融资一体化就是EPC+PPP模式。二是新型技术的投入,项目角度驱动。包括感知网、自主网,信息网络安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社会服务智能化到家庭智能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城市仿真到科学决策与智能社会;从BIM到CIM到DSM;真正意义的互联网+智慧城市。三是智慧城市生态圈打造。包括智慧城市圈、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微城市)、智慧小镇四个对象;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投资、产业六个要素;时间、空间、要素(城市、环境与市民)三个维度;产业联盟到城市联盟到生态圈打造;供应链与生态圈,规则的重要性。四是新概念升级,把握机会形成壁垒。包括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版本(1.0-4.0);数字、智能、智慧城市到超智能社会(Supper Intelligent Social ),未来城市(Future City);智慧城市成熟度模型;占领国际市场掌握话语权。
图5 智慧城市发展方向的四个建议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是一家智慧城市、城市科学领域研究机构,目前联合实验室已与国内外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实验室19个,推进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