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一丁
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
夏一丁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可以借鉴其中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那么接下来,笔者将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如何在政治教育工作中合理的运用互联网思维, 不断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质量,希望本篇文章可以给相关的工作人员一些借鉴作用。
互联网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践路径
现在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人们一项新的追捧的热潮,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各大高校对学生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时,也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在教育工作中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因此,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思维之间的关系, 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命题。
由于个体差异性,大家对于互联网思维都有自己的见解,总的来说,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思维以人为主体,关注人的主体性。其次,互联网思维注重产品思维,也就是说,在现在一个工业时代,除了一些日常必需品之外,大家越来越注重追求个性化,那种大规模的生产方式已经逐渐被取代。这个时代,更新换代的速度、质量等是各个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第三,要想自己的产品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和认可,企业就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口碑。而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就必须给大家提供让大家满意的产品,或者说,产品价值高于预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扩大该产品的市场份额。
在高校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互联网思维找到一些启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管在什么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构建一个用户至上的服务平台。可以说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平等地对待每个个体。其次,运用互联网思维生产的产品要注重极致、简约以及更新跨界。在一些商业领悟,成功的企业往往对一些简单的产品花费的成本更高,并不会因为觉得该产品制作简单而草草了事,这些企业更希望能把简单的产品做到极致, 保证更新换代的速度和质量,同时做好跨界的准备。可以说在学习当中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学生工作者,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和一些建议来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然后用简单极致的服务来打动学生。可以说,企业经营最大的目的就是盈利。各个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谋得一席之地,脱颖而出,不仅仅是注重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产品的吸引力,公司服务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现在各个行业之间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各个行业要想跨界,涉及到更多的领域,就必须好好的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内容比较单一, 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互联网传播,用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些资讯、游戏等,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自己参加活动,来领悟隐藏在其中的一些思想内涵。最后,当领导者和一些工作人员进行交谈的时候,一定要处以使用更加接地气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对产品进行营销,主要是通过网络口碑的传播。和以前的营销方案相比,这种方式降低了成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各个方面的要求都在不断地增加,特别是对于我国的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教育的融合方面,国家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对其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找到更加有效的融合方法。现在,互联网思维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大家纷纷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来对其进行研究。总的来说,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等都是这种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互联网思维的发源地是在非教育领悟,但是它仍然尊重了主体的要求,尊重了个体差异性。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希望可以给用户最好的体验。
一般来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事开放跨界,在具体的实际工作当中,如何利用微信这一平台就具有不同角度的工作设计内容。
一方面,可以创建一个属于该学校的微信服务账号。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就是微博这个软件,通过微博发布一些学校的相关信息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但是现在到了微信时代, 信息传播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之上进行的,这给我们传播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内容要与学生的需求相关,对于可能是要传播的内容要经过多种层次的筛选,找出对学生真正有用的信息。
另外,由于微信公共服务账号具有多个方面的功能,所以现在很多高校都希望可以开发出一款属于自己学校的手机应用。然而,学校在却没有考虑如何聚集用户。除了可以利用微信传播一些信息,我们还可以通过微信让学生完成预约、辅导、缴费等,总之,在这个平台上满足学生的需求,就能提高使用该平台的用户的数量。互联网思维作为一个新的热点,将会不断地被完善,各个高校在利用这个思维时一定要注意与时俱进,让其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服务。
[1]刘文敏,陈春燕.基于互联网思维视角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理论观察,2016(7):148~149.
[2]刘锦鑫.智慧德育: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政工作的转型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1):85~88
(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理论研究课题“高校互联网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6GXDJ-C070)阶段性成果。
夏一丁(1982-),男,汉族,辽宁灯塔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硕士,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