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实现高校思政跨界思维的研究

2017-11-24 20:47:04
长江丛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跨界思政理论

张 海

新媒体视域下实现高校思政跨界思维的研究

张 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下,必须正视自己所面临教学困境、效果误区,高校思政理论工作者,需要从思维方式转换的角度探讨思政本身,融入到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同时,以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全方位的转变。

新媒体 高校 思政

赵乐际在第二十一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十八大对党的建设的部署,归根到底,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政治、组织保证。高校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更好地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此为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就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就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创造更大的价值、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复杂环境下,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扭曲、个人利益强化、社会责任感缺乏、集体观念弱化”等问题。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思政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面对高校的扩招、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新变化,新媒体的全面影响,不少高校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兼、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各项机制保障不够健全,这些都要亟待研究和解决。基于此,高校自身必须承认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是客观存在的前提下,以新媒体的视角,跨界思维,反思思政理论教育本身,以实现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全方位的转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重要变革在于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即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在新媒体时代,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深刻的启示。思政思维方式的转换,是在植根于当下生活的前提下,与时俱进,由更多地去关注、思索客观世界,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自身诉求,自身发展需求,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生成才成长相一致,从而真正发挥出思政德育教化社会公用。

此外,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其发展过程本身即是一个追求创新、思维转换的过程。高校思政课程的思维方式虽然强调课程的规范性和预定性,即通过规范性思政理论,达到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知情意行。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在预设目标达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无数的不可预知性、动态性、非现成性。这种不可预知性并不代表不着对原有思维的全盘否定和完全排斥,而是通过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对确定性的动态呈现,以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价值。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跨界思维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之所须

在复杂的现实与虚拟,网上世界与网下世界共存在的大背景下,新媒体发挥着巨大的能量,如果思政理论仍墨守成规,脱离社会环境,漠视当下的学生状态,就无法使学生所接收和认可,久而久之,使本应具有人性魅力的教育变为令学生漠视甚至厌烦说教,要达到培训学生的德育目标则难上加难。由此,在思政理论教育中,运用跨界思维,不仅是跨越理论与现实语境界限的需要,尤其是高校人才培养之必须。

(二)生成性思维方式的价值实现之所求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过多的强调了政治理论,而忽略了对人自身价值的诉求。在这种权威的教育思政理论下,学生离预设的教育目标渐行渐远。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教师来说,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特征,通过媒介的综合利用,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基于此,跨界思维已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成性思维方式价值实现的迫切要求。

三、实现髙校思政理论教育跨界思维的策略选择

(一)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间的跨界结合

跨界思维意味着辅导员在思政教育时一方面要有理论节点,另一方面也要大量运用实践案例做支撑,也就是说话要更加的接地气。辅导员和思政教师要走出与新媒体网络资源相比相对狭小的理论领域,将理论教学适当适时延伸到社会实践、网络评述中来,使学生在广博的社会空间中,自觉认知思政理论和道德感悟;同时在课堂事例引述上,在对晦涩思想、相对陈旧事例适当简化的同时,力求事例贴近当下学生感兴趣的热门事件,使师生的视阈达到融合。

(二)教育主体间的跨界融合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特性决定了学生能够在便捷而庞大的网络信息中,广泛的参与其中和主动适应并接收其传播的媒介。因此,思政理论教师要实现教育主体间的跨界融合,即在网络的大环境下,打破原有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壁垒,通过学生常用的新媒体手段(微信、论坛等)进行潜移默化的魅力辐射,以网络特有的传播力、影响力,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并通过榜样力量的生动展示,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精神文化的跨界联合

许多大学生自我控制和是非分辨能力较弱,“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为此,高校思政理论要树立起网络文化跨界意识,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网络文化相结合的规律,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网络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载体和新阵地,共同营建生态媒体的新环境。

[1]刘蓝信.网络媒体下的思政教育载体选择的理性向度[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田礼学.新媒体视域下的学生德育工作思索[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东北农业大学)

张海(1982-),男,硕士研究生,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工作办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跨界思政理论
跨界
诗歌月刊(2023年2期)2023-03-11 09:19:48
跨界
诗歌月刊(2023年1期)2023-02-11 13:08:28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