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鸿记》论中高力士的情感代言功能

2017-11-24 22:29◎江
唐山文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力士惊鸿唐明皇

◎江 娇

《惊鸿记》论中高力士的情感代言功能

◎江 娇

《惊鸿记》全文对高力士的塑造不再是亦忠亦奸的独立个体形象,主要是为唐明皇三角爱情所产生的矛盾心理服务。此外,高力士与唐明皇在国破家亡时所表现出来的忧思也是一致的。高力士的情感代言功能正是表现文本主题思想的要求。

高力士蜚声宫闱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又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所以一直被看作是反面阉贵的代表,有人甚至把高力士归结为“马嵬兵变”的真正后台,是导致杨贵妃之死的罪魁;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高力士身上有不少的闪光点,不能全部否定。葛承雍认为“……学术界历来把他定为劣迹昭彰的反面阉贵。……这个结论似欠公允,有必要再进行具体探讨,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周忠秦认为“事实上,高力士既是位功臣,又是忠臣,他对睿宗、玄宗、肃宗和代宗都是有功而且忠贞不贰的。”对历史中高力士形象的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历史中的高力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并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的立足点已不是史书记载中的高力士,而是《惊鸿记》中几乎无人问津的高力士。

折 目 有关高力士的关目内容概述

第七出 高力士出场,奉唐明皇旨意三请梅妃而不果

第九出 奉旨请杨妃入宫

第十出 杨妃与梅妃争妒,高力士劝梅妃与杨妃,共同侍奉唐明皇

第十二出 奉唐明皇旨意:收太子印,使太子自裁,梅妃斩首

第十三出 送梅妃问斩

第十四出 奉旨演乐,先试演一番

第十五出 高力士与学士李白之间的对话

第十八出 高力士奉旨秘密看望梅妃

第十九出 到达梅妃处,怜惜梅妃的处境

第二十出 回复唐明皇有关梅妃的现状

第二十一出 唐明皇与梅妃翠阁相会,瞒骗杨妃,帮助梅妃脱离困境

第二十三出 唐明皇与杨妃七夕盟誓的见证人

第二十七出 马嵬坡安慰伤心人;哭送杨妃

第二十九出 奉旨请太子;抒发恢复江山社稷的心愿

第三十出 劝慰唐明皇速速入蜀

第三十三出 收复江山社稷的喜悦

第三十五出 奉旨马嵬坡移葬

第三十七出 感叹杨妃月貌已休,香囊犹在

第三十八出 遇蜀客仙人,疑虑渐消

第三十九出 见证李、杨、梅的大团圆

一、君恩难测 离弃旧爱

《惊鸿记》除了第一出交代本传提纲外,第一位登场的人物就是旦角梅妃。梅妃一出场,便是被唐明皇宠惯后宫的妃子形象,贴身宫女唱“六宫粉黛总三千,空劳倦。”梅妃自己也说“自得妾身之后,嫔妃四万人视如粪土。”无论是在宫人的眼中还是从梅妃自身来看,她都是唐明皇唯一的宠妃。此外,梅妃还是一个公认的才女:所作的赋“诸翰林学士,人人叹服”,就连唐明皇也十分称赞,应制成韵;所吹的笛声十分的美妙,“似从天上,非出人间”;所跳的舞也是“惊鸿独赏”、“一座光辉”……唐明皇对梅妃的宠爱经过四件事后而逐渐冷淡甚至可以说是无情,一是梅妃与太子李瑛在梅亭偶遇,二是花萼楼三请梅妃不来,三是绝色无双的杨玉环入宫,四是杨妃馋谏诬梅妃。经过这几件事,梅妃慢慢地被唐明皇冷淡,甚至差点命丧黄泉,幸得宋王相救而保全性命被贬留在冷宫,甚是凄惨。

在这四件事情中,唐明皇对梅妃的情爱变化与高力士的出现都有很大的关联:其一,高力士第一次登场是在第七出花萼惊鸿,他的出现是替唐明皇三请梅妃而服务的。梅妃因汉王调戏自己、亵渎天子而负气回寝宫,唐明皇不知原因,命高力士三请梅妃而梅妃始终不愿重返宴会,高力士的无奈,也正是唐明皇的无奈。其二,高力士请杨妃入宫时急迫之感,“娘娘你快走,圣上待久也。”这种急迫从侧面来看,正是唐明皇迫不及待想要见到世上倾国之女子杨玉环服务的。其三,杨妃入宫后,面对昔日被明皇宠爱的梅妃很是嫉妒,梅妃对于一入宫就独揽圣恩的杨妃,也是想见上一见。当新宠与旧爱两人相遇时,梅杨两妃就争妒了,当两人相互争妒难分解时,唐明皇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高力士则说出了唐明皇的心思:“欢笑同偕老去,如何生隙嫌,添烦恼?”在唐明皇心中也是如此想,不想放弃其中一位,所以在【尾声】才会唱到“双娥相好莫相侵”。其四,当唐明皇听信杨妃谗言之后,认为梅妃不仅善妒,而且与太子有私情、诅咒君王,十分愤怒,随后下旨让高力士收回太子印,传旨太子自裁、梅妃斩首。高力士在送梅妃到菜市场问斩时,也指责梅妃私通太子,咒诅君上,实乃罪不可恕。

梅妃被贬往冷宫之后,杨贵妃开始独占圣恩。虽然梅妃当年是唐明皇的宠妃,但是却没有影响唐明皇处理国家政事,唐明皇来见梅妃是在“朕数日为朝政所困”之后;而唐明皇在与杨贵妃的相处中,却总是沉迷于色娱,“一粒香为助,千秋乐未央。”往往“两月不视朝”,很少过问朝堂政事,正应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一句诗。

唐明皇的心思完全放在了杨贵妃的身上,在此期间高力士总共出现了二次,分别是第十四出梨园演乐与第十五出学士醉挥。梨园演乐主要写高力士让梨园子弟各自拿出绝活为李杨宴会演习一番,可谓是兴致勃勃,尽心尽责,这也是唐明皇独宠杨贵妃情感的间接抒发——高力士的尽职尽责就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日盛的表现。学士醉挥是高力士与李白之间的斗嘴,高力士奉旨去宣李白,李白醉酒直呼高力士名字和让高力士脱靴两件事,都惹得高力士不痛快,认为李白这厮实在可恶,但由于李白喝醉且又完成清平词三首也不再计较。李白惹得高力士不痛快,实际上就是唐明皇对李白不守规矩的不满意,之所以任由李白都是源于李白惊天地动鬼神的才华。唐明皇独宠杨贵妃,在情感上并没有过多的起伏——浓浓的爱意,高力士也没有多加描写,只在第二十三出说过一句话“金屋妆成娇侍夜。”这也可以看出高力士对于唐明皇的作用。

二、突忆花萼 情陷两难

帝王自古多情,唐明皇也不例外。正当花萼楼上看杨贵妃霓裳舞兴正浓时,猛然想起昔日与梅妃的誓言,兴致全无,黯然神伤。为了避免杨妃妒忌,只能私下悄悄遣高力士去梅妃处打探。高力士来到梅妃住处,看到梅妃凄惨的处境,很是神伤,把明皇不能来见梅妃归结于杨贵妃的妒悍,“杨娘娘甚是妒悍,圣上也怕他。”唐明皇听了高力士叙述梅妃生活惨状之后,已经不忍;又得知梅妃并不怨自己,已觉愧疚;待看完梅妃赋之后,心生相思,急招梅妃翠阁相会,才能稍解忧思。此时明皇的眼中已经把杨妃看作是妒妇,他与梅妃相见之事不想让贵妃知晓,当然今夜也不想让杨妃来“看望”他。高力士领了密诏急急忙忙地赶往梅妃的住处,被念奴姐发现了也不惧怕,在发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家瓦上霜”后,直奔梅妃处。高力士劝梅妃不要怨明皇只能私下接她相会,只因为怕善妒的杨妃知道前来阻隔。高力士焦急而又“义正言辞”的神态,正是明皇思念梅妃想要早点见到梅妃的情感写照,但又不能舍弃杨妃,而只好瞒着杨妃私下幽会梅妃。通过高力士的代言,可以更好地展现唐明皇想与梅妃幽会的迫不及待,而又担忧善妒的杨妃知晓的心理状态,把一个“委曲求全”的唐明皇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梅妃来到翠阁与明皇相会,各表相思,希望能够恩爱到天明,“今夜好姻缘”。高力士也认为“今宵似锦鸳,……,留着羲和,晓白漫先。”主仆心一致。不料杨妃却来了,扰了这段“好姻缘”。高力士见到杨妃,心里十分的担忧,却故作镇定,希望杨妃“娘娘心莫嫌”,拦杨妃不成,无可奈何只能向明皇通报。此时的唐明皇见到杨妃来了,也故作镇定,问“妃子何迟来?”当杨妃发现金钗翠钿质问唐明皇时,明皇无奈只能装睡。经过翠阁相会之后,唐明皇没有与梅妃再私见,李杨二人又重新盟誓,如胶似漆,恩爱两不疑。杨妃的善妒是唐明皇所害怕的,他不愿让杨妃发现自己与梅妃相见,更不愿让一个后宫妃子来指责自己的丑态,挑战皇帝的权威,所以在唐明皇与梅妃幽会恩爱时,并不希望杨妃到来,这种心态正是通过高力士的拦门而体现出来的。

高力士在这几折中,笔墨很多,是比较集中描写高力士的折目。在这些折目中,唐明皇的情感波动很大,心分两半,一半思念曾经恩爱过的梅妃,一半魂牵尤物般的杨妃,左右都难以割舍。夹在梅杨之间的唐明皇,既不愿意为了杨妃,完全舍弃原来的旧爱梅妃,更不愿意为了梅妃而“得罪”善妒的美人杨妃,这种矛盾的情感如何去抒发?正是通过对高力士的描写来完成的,因而,在这些折目中高力士才会频繁的出现。

三、渔阳惊变 生离死别

安禄山叛变,使得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如胶似漆的情爱不得继续。本来一个安稳太平的国家被杨家人糟蹋了,逼迫将士舍弃亲人,背离故乡,心中已有不满,而行军路上又从来没有吃饱过,精神与物质双重打击,致使军心涣散,怨声载道。陈玄礼虽然想慷慨赴死以平将士的愤怒,但是将士认为必须让杨国忠与杨贵妃来承担才能决心跟随、勇抗敌军。唐明皇百般恳求无果,为了安抚众将士,只能无奈处死杨妃。在唐明皇的心中,杨国忠或许罪有应得,但是杨贵妃久居后宫,根本没有伤害社稷,无罪却要处死,都是自己连累她,“今日之事,是朕累妃子耳,妃子何负于国家!”想要救杨妃但又力不从心,只能心痛难过罢了!高力士在送杨妃时说“娘娘怎割舍得奴婢?待奴婢也寻个自尽罢。”高力士所说的话,放在唐明皇的身上也是十分贴切,在理智上,由于帝王的身份,在国家危难之际,不可能追随杨妃一同死去,只能舍下杨妃;在情感上,唐明皇愿意与杨妃一同赴死,做地上的连理枝、天上的比翼鸟,所以才借高力士之口来述说心中所想。

杨妃之死安定了军心,但明皇的心再也不会安稳了,自从杨妃走后,梅妃又不知身在何处,内心的思念找不到一人寄托,孤苦悲凉。破贼、复兴家国的重任也交托给太子和以李泌为首的几位大臣,自己则位居太上皇,不问政事,入剑门避祸。这也与高力士的行为密切相关,高力士飞马来到太子面前,说“至尊候千岁爷已久,着高力士来请千岁爷。”等到授权给太子之后,高力士与唐明皇一起唱到“从今后,斩木持竿,平胡乱,凯哥旋。”作者特意把高力士与唐明皇放在一起,不也说明了高力士与唐明皇的情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吗?在入蜀的行程中,唐明皇时时思念妃子,行路怠倦。高力士见状,慰藉到“望爷爷宽怀,……,马行甚远,倘有贼兵追赶,望爷爷上马。”这句话也道出了唐明皇的担忧,就算不问政事也不应被贼兵抓取,成为太子收复河山的阻碍,随后上马行路。当得知太子破贼后,唐明皇甚是欢喜,认为是“顺天应人”的结果,自己也不再为社稷担忧。此时,高力士说到“此宗社生灵之福”,与明皇所想无二。

当明皇归来,看到昔日楼宇、景物,思念梅、杨难耐。梅妃杳无音讯,寻找无果;杨妃被葬荒野,恐怕尸身“禁不过月冷衾鸳,香消炉兽。”这种愁苦只能化作声声的悲叹“想今生已休,想今生已休。”为了稍稍平复自己内心的忧伤,便命高力士与念奴两人前往马嵬坡移葬。高力士在见到杨妃尸首时,因岁月的摧残,“肌肤已消”,看到此情形,高力士直呼“痛杀奴婢也!”,又发出“圣上思念你,食不甘味,寝不成寐,……,你可知否?”的感慨,这也是从侧面写出了唐明皇对杨妃的思念。高力士知道明皇身边没有留下杨妃娘娘的任何物品,只能对着杨妃的画像日日悲伤、想念,所以要念奴从杨妃墓中拿出杨妃随葬时的香囊献于明皇,自己不取而让念奴取香囊,并没有让读者意识到高力士对于唐明皇情感的作用,这种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

在最后的大团圆中,高力士同样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鸿都客来到南宫外,便遇到高力士,并向高力士交代了自己到南宫的目的,经过高力士的判断后,知道此道长真是仙人,可以让明皇见到杨妃的魂魄。高力士的疑虑也是唐明皇的疑虑,高力士的一番询问正是帮助唐明皇打消对鸿都客的疑虑。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此处安排高力士遇见能够见到杨妃的鸿都道长,也是唐明皇想要见到杨妃,完成多年夙愿的间接写照。

四、情感代言 凸显主题

从全文情节的发展来看,高力士的出现往往是为了传达唐明皇的情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唐明皇与梅妃产生隔阂、旧情复燃与团圆;其二,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缠绵、别扭、死别与“团圆”;其三,国破家亡时的忧思等。高力士是与唐明皇的情感变化有着紧密联系的人物,尤其在唐明皇与梅妃、杨妃的情感中,通过高力士的描写,把唐明皇心中所思所想巧妙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文中把高力士描写成唐明皇情感的代言人,一方面当高力士的情感代言与明皇自己表现出来的情感相一致时,高力士就会重新诉说唐明皇的情感,加强唐明皇的情感表达,如在梅杨争妒时,唐明皇说出了三人同恩爱的期望后,高力士又重新劝梅杨二妃“欢笑同偕老去”;另一方面高力士的情感代言是为了揭示唐明皇内心的情感。如高力士三请梅妃重新入席而不得的无奈正是唐明皇的无奈。作为帝王,有着尊贵的身份、地位,高力士的情感代言功能就是为了达到使唐明皇形象的塑造符合其身份、地位,同时又能与主题相符合的写作要求。

《惊鸿记》的作者吴氏①用唐明皇近身内侍高力士来作为唐明皇情感的代言者,并不是偶然,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在唐明皇与杨贵妃、梅妃的三角关系中,突出梅妃的贤淑,从而寄托抱负不得实现的苦闷之情。从文本来看,梅妃在全文的描写中,与善妒、误国的杨妃不同,不论是才华,还是高贵的品质都是值得赞扬的。梅妃集才情与贤淑于一身,本该受到唐明皇的恩宠,但是却遭受莫名的诬陷而被唐明皇遗弃;杨妃除了拥有绝世的美貌外,在德行与才情上都与梅妃无可比之处,这样的人却得到了唐明皇无限的宠爱,甚至荒废了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危难。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一方面受到明朝大团圆式结尾所限制;另一方面在大团圆中杨妃形象有了颠覆性的描写,此时的杨妃是一个悔过者的形象,“端的是妾误你,《霓裳羽衣》,太痴迷,云雨朝夕,乐极悲至。”

告知梅妃、明皇、李白都是仙人身份,指出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庄公梦蝶”“黄粱一梦”的“华胥”境,“暑往寒来有尽期”与生前的杨妃迥然不同。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惊鸿记》的创作与作者的人生遭遇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叙《惊鸿》中指出“《惊鸿记》者……以寄其牢骚不平之气者也。”“牢骚不平之气”就是“为科制所缚”,之所以选择李杨故事,主要是受到其弟的启发。其弟因感叹梅妃贤淑却不受世人关注,杨妃覆唐,却因美貌而获称赞,“罪首归杨而采蘋不与。……欢颂杨美,江则蔑如也。”写了一篇文章来赞扬江氏,作者看后,重度新声,即《惊鸿记》。吴氏受到科举的打击,以梅妃自喻,寄托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作为知识分子,受到儒家尊君思想的影响,并没有把矛头直指唐明皇,那么高力士作为唐明皇感情的代言者,一方面可以展现唐明皇加在梅杨之间的无奈之感,减轻对帝王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批评的矛头直指蛊惑帝王之人的身上,具有“主文而譎谏”的写作风格。

注释:

①关于《惊鸿记》的作者,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根据明金陵世德堂本认为其作者是吴世美,吕天成《曲品》、无名氏《古人传奇总目》、王国维《曲录》、庄一佛《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等都持此种观点;一种是根据日本汉学家神田喜一郎先生旧藏明万历十八年刊本认为其作者是吴世熙,康保成等学者持此观点。《惊鸿记》的作者不论是吴氏兄弟中的哪一位,遭遇都十分相似,因而《惊鸿记》的创作都是为了寄托不得志的胸怀。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241000

猜你喜欢
高力士惊鸿唐明皇
哭来的官位要还回去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月夜偷曲
月夜偷曲
唐朝“第一太监”高力士并非奸臣
月夜偷曲
亦忠亦奸高力士
你是我心中永世的惊鸿
一次惊鸿,从此比肩
曾是惊鸿照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