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唐荣尧
塞上湖城 江南胜境
撰稿|唐荣尧
静听这秋实垂枝的声音,静品这倩影清风中的雅韵。
左图:戴红倩作品《静安风韵》。
右图:周思梅作品《我家就在岸上往》。
清风带韵,自有涟漪徐来;倩影飘香,必会雅气沓至。
这是一场让塞北和江南在艺术的牵召下绽放的清宴,两位艺术家精心烹制、端呈的艺术品,会让我们走进一条关于记忆的胡同。
戴红倩先生,幼承庭训,濡染家门艺风,少年成名后,一直努力为上海的城市景观保留一场持久的艺术记忆,多方位地舒挥笔墨,便有了一位艺术家对沪上风情的特殊情怀。
他是当代国画艺术大家戴敦邦先生的公子,从小跟随父亲学画,练就了扎实的笔墨技艺与造型能力,15岁与父亲合作第一本出版物问世后,先后出版了《那拉氏》《野猪林》《狮子楼》和《封神演义》(套书)、《水浒人物故事》(套书)等连环画。曾出版《戴红倩画集》,在深圳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上世纪80年代,在父亲戴敦邦先生所创立的“戴家样”艺术旗号引领下,努力探索戴氏画风。
近年来,戴红倩以沪上各区县古今建筑群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被中国东方航空传媒《上海航空》杂志作为每月一期的封面,及《上海魅力》一书的插图,他的以上海老建筑为主题的精彩画作,受到书画爱好者与同行的广泛青睐与高度肯定。更受到上海邮政局的委托,创作了大量反映上海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建筑画,并出版了明信片及纪念封在全国发行。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戴红倩秉承家学,着力于根据文学作品内容创作的老上海风情系列画作,被沪上知名作家马尚龙收录在《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系列丛书中。与作家赵丽宏合作的作品《冬日,短》被刊登在相关报刊上,还与作家沈嘉禄合作了畅销书籍《石库门夜来香》等,此外,还为《曲圣魏良辅》《石库门风情》等出版物配画系列插图。作品《上海教堂》被同济大学出版社作为学术研究资料刊登。以大型历史题材创作的《昭君和亲》《春秋无义战》等作品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大型作品《民族精魂》入选红色记忆——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经典美术作品展等,影响深远。
周思梅女士,转益多师,挥毫澄湖苏州,墨色线条间,无时不滴淌着吴门画派的清雅与婉约,恪守着对师门传承的一份记忆守护。她早年跟随费松伟先生、朱耕原先生学习山水,为著名画家邵文君、徐绍青先生入室弟子,学习山水、兰花、人物、书法,后又师从海上名家钱定一先生,专攻传统山水、兰花,小楷书法。综观其作品,继承吴门书画之传统,同时,兼具时代气息。清绝、洒脱、俊逸,笔、墨、气、韵浑然一体。其作品被众多海内外企业家、收藏家收购珍藏。小楷《金刚经》长卷在泰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巡回展出。
近年来,周思梅书画、国画作品愈加成熟,并得到戴敦邦先生的亲自指点,取得了全新的成就,其作品被多家媒体刊登、报道,被美术馆收藏,并出版多部个人作品集。在上海、苏州成功举办个人书画艺术展。
江河浩荡,自有汇聚之终。两位艺术家,在各自艺术人生之路的某个巧合处,共同相聚于戴敦邦先生创举的“戴家样”旗下,让戴氏画风灿然丰富,为之未来定会创制一份艺术记忆。
塞上无所有,聊邀赏画人。
静听这秋实垂枝的声音,静品这倩影清风中的雅韵。
水彩·初心——陈希旦艺术作品展
近日,“水彩·初心——陈希旦艺术作品展”于中华艺术宫开幕。陈希旦先生是我国著名水彩画家、上海全华水彩艺术馆馆长,英国伯明翰水彩画会中唯一一位中国籍会员。自1956年起大量作品在全国性、国际性展览中获得好评和得奖。虽已年逾古稀,但仍潜心致力于中国水彩艺术的研究、创作、交流与推广。其作品用笔潇洒自如,用色大胆饱满,对比强烈适当,既有油画的层次感,又有水彩的透明轻快感,在“水”和“彩”的空灵之间,尽显意境清新,气势豪放之不俗功力。此次展览展出作品105件,分为早期水彩创作、外滩百年系列、水乡系列及海外风景系列四部分。陈希旦先生热爱自己的故乡,这次在上海举办展览,先生再次无偿向中华艺术宫捐赠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2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