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垣桥
“成功计划”成功还是失败?
——分析1954年危地马拉政变对拉美地区的影响
李垣桥
危地马拉在世界范围内原本“其貌不扬”,却成为了冷战时期美苏争夺的一大焦点。1954年美国在危地马拉策动 “成功计划”,而作为美国在拉丁美洲策划的第一次大型隐蔽行动,其也成为了历史学家研究的焦点,但大多数学者都集中在分析其与美国冷战策略之间的关系,而本文则希望能将研究重心转向此次事件对拉丁美洲的影响。
危地马拉 美国 成功计划 拉丁美洲
1953年8月,中央情报局秘密制定了推翻阿本斯政府的计划—“成功计划”。1953年9月11日,中央情报局计划处制定了第一个关于危地马拉的行动方案,即9/11备忘录,这也就是关于危地马拉的“行动总计划”备忘录。9月18日,中央高层专门会议认为这一构想是“完全可靠和切实可行的”。
在此基础上,美国开始了一场中央情报局历史上一场经典的心理战。它以反共为旗帜,用电台、报纸等对危地马拉政权进行狂轰滥炸,一方面他们给对手领导者寄去“丧卡”,在他们的住宅周围涂上“只有五天可活了”等标语;而另一方面最强力的武器则是其对于宣传媒体的使用——危地马拉的境外无线电台“解放之声”,它主要支持反政府武装力量,攻击阿本斯政府和共产主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前期心理战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央情报局于6月20日致电“成功计划”计划总部,正式授权对危地马拉实行空中打击。6月24日,中央情报局将轰炸范围扩大至危地马拉城。
在种种压力的驱使下,6月27日晚,阿本斯宣布辞职。7月7日,在美国的直接干预下,阿马斯出任军人政务委员会主席。至此,“成功计划”圆满结束。
(一)对本地经济的影响
伯恩斯在《简明拉丁美洲史》中写道:“危地马拉在1954年后是拉丁美洲第一个将土地改革倒回去的国家。”阿本斯在任期间,曾颁布《土地改革法》,“将包括外国公司在内的为垦殖的土地、租佃的土地以及面积在180公顷以上或荒废三分之一耕地的大庄园一律没收,归国家所有。”在阿马斯上台后,他又向将原本判定为闲置土地的给予10万名农民的约150万亩闲置土地重新交还给了地主。直到1988年危地马拉主教仍然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毫无疑问,在危地马拉对土地渴求的声音是最嘹亮、最绝望的声音。
但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美国在成功计划后确实给予了危地马拉一定的经济援助,而从长期来看,却使危地马拉形成了对美国的长期依赖,失去劳动创造积极性。政变后的危地马拉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此时的公共债务已高达3000万美元,虽然美国企图用最少的价格来换取稳固自己在危地马拉的权势,然而由于阿马斯政府统治的无能,经济一派疲软,美国对危地马拉还是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到1955年6月,危地马拉从美国已经得到了六百多万的经济援助。1954-1956年GDP平均每年增长了百分之4。除此之外,其发展援助计划也帮助危地马拉地区,如在住房安置以及发展教育和卫生事业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正如托克维尔在“关于阿尔及利亚的第二份报告”所提出的一样,想要真正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更应该做的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传授技术本领等等才能根源上解决一个地区的贫苦问题,而如同美国一样的给予资金支持,只会让其丧失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在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任期结束时,危地马拉仍旧是一个经济萧条、矛盾突出的地区。更何况美国援助的本质并不是真正的援助,一位美国官员曾说,“援助资金的93%用来购买美国的东西。”与其说是援助不如说是在反作用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对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
不得不承认,危地马拉政变造成了当地民主进程的严重倒退,阿马斯上台后迅速废除了阿本斯制定的宪法,而走上专制独裁的道路。他废除了人们言论、出版、结社的权利,但阿马斯对国内共产党的态度及他对共党势力消除的结果值得推敲。很多学者认为阿马斯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彻查共产党的决心,并实际成功了,实则有待推敲。一方面,阿马斯上台后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反共产主义防务委员会,清查国内共党势力,工会成员由阿本斯时期的“超过十万人”,而骤降到1.6万人,工会发展陷入停滞。但同时我们必须发现虽说新政府最终逮捕了4000余人,但这其中包括了大多数的农场工人,许多共产党领导人并没有被捕,而是在大使馆避难。而阿马斯对此却浑水摸鱼,他并没有根据美国的指示对这些避难者区别对待——给妇女儿童颁发通行证,纠出其中的共产党人,相反的他却一视同仁,向所有避难者发放了通行证,同时其关于监禁的规定,也因为缺乏证据,使许多人不到期限就被放出,到这里可以发现阿马斯对于共党的态度并不一定真的坚定,即便他心存坚定,也并没有达到清除共产党势力的最初目的。
但不可否认,阿马斯对宪法的废除,所实行的专制独裁统治,和所带来的暴乱恐慌都严重阻碍了危地马拉的民主进程。
(三)对社会长期发展的影响
最为直接的便是导致了加剧了危地马拉的社会矛盾,导致危地马拉数十年的动乱和内战。
从政府层面来看,美国长期以来对军事独裁统治者进行帮助和扶持,加剧了政府与人民,宗教种族之间的种种矛盾,官僚气息极其严重,政府对民生问题视而不见。1962年,一名美国国际开发署官员感慨道:“没有哪个危地马拉人没有注意到:特殊利益集团只注重一己之私利,贿赂、赞助、压迫及对人们苦难的漠视无处不在。” “在1954年到1990年间,危地马拉的军事独裁政权在镇压活动杀害了10万多名国民。” 60年代中期,泛美发展银行的报告指出,危地马拉的人均寿命只有45岁,文盲率高达百分之72,仅次于海地。直到1996年12月29日,危地马拉签署《永久和平协定》从而正式结束了长达36年的内战。而在这36年中,战争造成了数十亿万美元的经济损失,17.5万人丧生,7.5万人失踪,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使危地马拉成为拉丁美洲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
除此之外,美国在危地马拉长期的人民思想的控制,也对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无论是政变之前还是之后,其通过广播媒体新闻报纸等对共产主义所危地马拉人民进行的虚假共产主义宣传,而这些思想或多或少都对人民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一种心态上的怀疑、批判与反抗,也是造成危地马拉屡屡发生游击战争,起义不断的重要原因。
而美国对危地马拉实行的军事干涉主义,一方面加强了对危地马拉的控制,丧失了国家的部分独立性和自由性,为其对危地马拉军事干涉政治提供了现行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其军事干政也在实际上提供了军事援助。在美国的训练下,危地马拉的军队逐渐转变成为装备较为精良、训练较为有素的一支队伍, “美国的一些军事文化连带一些比较先进高效的处事方式也随之进入危地马拉。”
虽说在此次政变之后,一些因素对危地马拉带来了一定正面的影响,但更多的则是战乱、倒退和不可抑制的贫困。
一方面,对危地马拉民主政权的颠覆使一些国家丧失了革命斗争的信心。 1954年洪都拉斯外长拒绝了危地马拉提出的签订友好条约和不侵犯条约的请求;与此同时不少国家都追随美国,推行反苏反共的外交政策,战后初期,与苏联建交的拉美国家曾一度达到13个,而在危地马拉政变结束后的50年代末期同苏联保持建交的国家仅剩阿根廷、乌拉圭和墨西哥三国,固然不能将原因都归结为“成功计划”的影响,但其促进转变的因素同样不可小觑。
但另一方面,这次计划更多的则是激起了更多的反美浪潮,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美国纽约时报曾描述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处境“怒火燃烧者拉丁美洲......美国佬从加勒比海到合恩角到处受到攻击。”1958年尼克松访问乌拉圭等8个拉美国家时,有关国家人民掀起了强烈的反对浪潮,特别是在委内瑞拉,一下飞机,映入尼克松眼帘的就是“再见,尼克松,我们不留你!” 1977-1979,尼加拉瓜爆发反索默查独裁统治的革命。在外交政策方面,拉美国家更是坚决执行民族自决和不干涉原则,强烈抵制美国的霸权侵略。
不仅如此,“成功计划”也为其他国家提防美国隐蔽行动和进行革命提供了经验。最著名的便是古巴的“猪湾事件”,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危地马拉的此次政变,“猪湾事变”可能会走向成功,这种说法有些过于夸张,但为其提供的经验是不置可否的。古巴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格瓦拉目睹了危地马拉的政变,在他看来,阿本斯政府的垮台在于其“未能武装人民”。危地马拉未能有效对军事武装进行改造,而卡斯特罗在掌权之后立即清除了旧有的残余力量,组织农民和精英军官重组了战斗力充足、意志坚定的新编军队,不仅如此,在土地改革问题,卡斯特罗也更为勇敢坚决,不同于阿本斯的分配闲置土地,卡斯特罗直接摧毁了所有的垄断古巴经济的国内外企业,他们摒弃温和主义,而采取激进的革命,而“成功计划”的胜利也让美国膨胀,低估了拉美国家革命的能力,多重因素作用下,最终成功阻止了“猪湾事件”。
“成功计划”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呢?可能对于美国来说,这是一次不小的成功,“猪湾事件”的后续失败也证明了此次事件对美国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但对于危地马拉乃至整个拉美地区——改革进程的倒退,普遍的贫困,战乱的不断困扰,都为这一地区带来了更多更为深重的苦难。
可是这又不是一次彻底的失败,拉美独立反抗意识的觉醒,革命的开展也是这次事件所带来的不小的成功。
[1]Charles D. Brockett : An Illusion of Omnipotence: U.S Policy toward Guatemala, 1954-1960[J].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Society, 2002(44):1.
[2]Stephen Schlesinger and Stephen Kinzer, Bitter Fruit : the story of the American coup in Guatemala[M].New York:Garden City, 1982.
[3]兰江,毛德金.1954-1965年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及其影响[J].南亚研究季刊,2004(2).
[4]徐世澄.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4).
[5]苏振兴等.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