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宗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研究
王玉宗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成就,能够反映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规律,对当代社会的农耕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现代农民在种植农业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当地的气候规律,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合理利用,使生产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
二十四节气 形成 应用 气候预测 农业生产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农业谚语是古代人们对节气与气候的总结,对农业生产有良好的参考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以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为切入点,就二十四节气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从而确保农业生产获得丰收。
我国春秋时代属于较为典型的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保障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人们必须充分了解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不断总结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即使出现恶劣天气后,人们依然能准确把握自然规律,从最大的程度上降低经济损失。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二十四节气源自我国的黄河流域。
勤劳的古代人民在长期的探索中总结了很多种植经验,并且发明了很多农业设备,例如:土圭,人们可以运用该设备来测量日影,了解太阳对暑针投影的大致长短。在夏季的某个正午中,土圭上的杆影处于最短的区域,天气在逐渐变凉的情况下,影子长度会慢慢延长。在冬季中,某个正午的杆影处于最长的区域,该现象被人们成为‘旧至’。‘至’还有极限到达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们为了更好地区分‘至’的概念,人们将夏季的‘日至’称作‘夏至’或者‘南至’;将冬季的‘日至’称之为‘冬至’或者‘日南至’。从夏至到达夏至的阶段中,地球恰好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时间长达一周,是阳历中的一年。同理,从冬至到达冬至的阶段中,也是阳历的一年。夏至到冬至、冬至到夏至的这两个时段中,有两天的白天与夜晚长度相同,被称为:秋分、春分,‘分’有昼夜平分之意。
随着两分、两至的定义确立后,人们又确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概念,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个节气,当“四立”与“两至”、“两分”结合后,一年能够涵盖8个大致相同的时间段,能够确定四季的时间范围。对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人而言,人们通过结合该区域中的气候,总结了相应的农业生产活动规律,并且设置了剩下的16个节气,包括:小雪、大雪、处暑、谷雨、雨水、小满等,从而二十四节气慢慢完善。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生产技术水平慢慢改善,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有效促进了二十四节气的发展,人们根据气候特点、农业生产特征编制了相应的农谚,便于后代更好地记忆其中的农业生产规律。
在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中,“天”是决定农业生产质量的重要因素,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二十四节气不仅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而且能够指导农耕生产。农耕水平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又有效促进了二十四节气的发展。人们通过从气候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发现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时间尺度
人们在种植农业的过程中,通过准确掌握天时规律,能够获取良好的农作物收成。我国古代人们在多次的生产实践中,结合日地位置的变化规律,制定了相应的周期时间表。二十四节气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太阳直射地球轨迹变化,而且能够使人们大致把握天时季节,人们在对地理位置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能够确定对应的生产种植时间。因此,应用二十四节气,能够较为准确地提供给农业生产时间尺度。
(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气候预测
气候预测的指导方案对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人们通过分析性日地中的天文关系,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出气候的变化规律。古人通过将二十四节气的规律运用于农业生产中,不仅能够大致总结出气候变化特征,而且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出气候的变化情况,从而使农业的生产具有科学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通过结合温、雨、日照的大致特征,能够提供给人们短期内的气候情况。对于反应气候而言,节气具备的气节包括:小寒、立秋、立夏、大寒、小暑等,不仅能够体现季节的大致气温,而且能够使人们了解气温之间的变化情况,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具有较为明显的指导意义。反应降水的节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季节中,例如:谷雨、寒露、霜降、白露等,其中,多数节气集中于春播时节、秋播时节,不仅能够强调了水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且能够充分表现降雨量。在以上的节气中,霜降、寒露不仅体现了降水的大致情况,而且能够体现温度的变化。反应日照变化的节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中,涵盖很多规律,例如:冬至时间最短、日照与夜照的长度相同,夏至日照时间是最长的,“二分”之间,是人们在农耕过程中,最忙碌的时段。
对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而言,人们通过结合二十四节气的规律,编制了对应的农侯谚语,对于自然条件而言,这些谚语具有很多优势,不仅加快了其传播速度,而且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古代人民在围绕二十四节气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总结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时播种
棉花播种前的需要超过12度。在棉花播耕期间,华北地区需要将时间设置在小满之后,对于华中地区而言,播耕时间需要在清明节之前种植。人们通过运用这些规律,能够不断提高收成质量。通常情况下,大蒜的播种时间为:8月上旬到9月中旬之间,人们通过结合栽培的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白皮蒜品种。
当穴植环节播种技术后,人们需要将亩播种量控制在140kg之内。在麦类作物收获期中,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南北地区的收获差异较大,对于华北地区而言,寒露期间能够收获品质良好的豆子,对于华中地区而言,立夏时节售货小麦,能够使不断提高谷子的质量。在吉林地区,小麦的收获最佳时期为:小署。在福建地区中,最佳收获时间为:谷雨与立夏间。由于不同地区在收获前后具有一定数量的节气差异,在谷雨时间之后,南北地区的差异能够不断缩小。对于麦类农作物而言,由于南北地区存在较大的温差,使南方回暖时间比北方早,出现麦类农作物的收获时间存在差异。在大蒜的种植过程中,由于砂质土壤对大蒜的生长情况具有重要影响,人们应尽量运用肥沃的土层。通常情况下,深耕距离需要大于15cm,并且设置严格的深耕亩施厩肥数量,在翻压环节中,设置相应的排水沟,从而保持畦面的松软性能。
(二)田间管理
大蒜齐苗工作完成后,可以充分采用竹片进行移苗工作,当定苗环节结束后,可以进入施肥环节,同时落实好对应的松土除草工作,在大寒前后通过松土,能够保证田间的管理质量。在2月下旬中,人们需要及时疏通排水沟,一旦旱灾情况出现后,人们需要及时进行沟灌工作,从最大成都市降低旱灾带来的损失。
(三)防治病虫
在大蒜的种植期间,常见的病虫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咖啡豆象、疫病。对于亩的生产环节而言,人们通过运用一定含量的喷雾,能够有效预防疫病,当大蒜咖啡豆象问题出现后,人们可以针对田地进行熏蒸防治工作。为了保障草葛苗的质量,人们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在苗地的生长期间,人们需要定期灌水,从而有效预防旱灾。为了保障草葛苗的高效生长,在夏季中,人们需要保证苗地土壤具有湿润特征,经常进行灌水工作。在灌水环节中,沟的高度必须与水量大致相同,不能超越畦面,并且保证苗地不会出现积水情况。在苗地中,人们需要覆盖对应的遮阳网,不断降低阳光的直射危害,避免葡甸茎受到灼伤,导致苗地区域中出现叶斑病的问题,‘红颊’品种类的植物存在生命力不强的问题,必须设置遮阳网,从而使农作物能够正常生长。为了保持苗地土壤具有良好的疏松力,人们必须重视松土除草工作,定期进行施薄肥工作,一旦发现浮苗问题后,需要及时进行定植工作,从而有效促进子苗根的生长。对于某些草葛苗地而言,由于可能会存在土地不肥沃的问题,人们通过运用促根剂1000倍液,能够提高浇灌效率,添加100克的亩用药量,并且选择3%复合肥,从而落实好浇施工作。通常情况下,傍晚的施肥效果较好,能够有效促进子苗的生长。
由于草葛苗地中涉及较多的病虫,常常引发一系列的灾害,常见的为:斜纹夜蛾、蓟马、黄萎病、炭疽病等,在当前社会中,“红颊”、“章姬”品种中的草葛炭疽病发率较高,为了避免发生该病虫灾害,人们需要提前摘除发病的葡甸茎、叶片,并且直接摘除病株,随后运用25%咪鲜胺1000倍液进行防治工作。一旦人们检测到黄萎病病株后,需要及时将其除尽,同时采用黄萎灵1000倍液浇施2次左右,通常情况下,浇施时间为一周一次。对于斜纹夜蛾这类病虫而言,人们可以运用48%乐斯本1000倍液进行防治。一旦发现草葛苗中含有地下害虫时,人们需要立即运用48%乐斯本800倍液进行喷施,通过全面喷施草葛苗,能够消灭较多的害虫。在对草葛、大蒜等植物进行种植时,人们必须充分重视播种时间,由于节气对农业生产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当人们充分掌握节气规律后,才能保障农业丰收。
(四)施肥管理
在基肥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对用量进行严格控制,整地前亩施碳酸氢铰20kg,氯化钾为4kg以上,过磷酸钙需要控制在10kg中。对于苗肥而言,由于在全苗后三叶初期中,亩施人畜粪尿需要控制在2000kg中,并且添加5kg尿素。对于腊肥而言,人们需要对农作物进行额外的施肥工作,当每亩施碳酸氢铰为10kg时,人畜粪需要相应地提高,大概为1200kg左右,菜饼可以设置为50kg。对于抽苔肥而言,人们需要对大蒜抽苔期进行每亩的施尿素业作,并且在谷雨节前,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值得注意的是磷酸二氢钾溶液含量需要控制在3%内。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黄河流域,是我国祖先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能够充分反映天气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们当前的农业活动具有借鉴意义,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开发水平与效益。
[1]王丽,周双玲.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J].安徽农学通报,2012(4).
[2]李旭如.二十四节气与水的物态变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